依托微信平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17-04-15 10:47:33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教育者微信政治

罗 健

(江苏理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依托微信平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罗 健

(江苏理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微信的便捷、自由与灵活为学生提供了平等交流、自主选择、张扬个性的平台。与此同时,微信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网络媒体所具有的负面效应。实践中采取参与与引导相结合促进主客融合、整体与个体相结合创新教育方式、主导与多样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现实与虚拟相结合拓展教育空间等,充分发挥微信平台的积极功能,同时消解其消极影响,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路径。

微信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随着微信的普及使用,手机微信已成为大学生进行交流、阅读、获取信息等方面的主要媒体工具之一。微信的便捷、自由与灵活为学生提供了平等交流、自主选择、张扬个性的有益平台。与此同时,微信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网络媒体所具有的负面效应。采取合理的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微信平台的积极功能,消解其消极影响,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路径。

一、参与与引导相结合,促进主客融合

从总体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着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学生)客体两个方面。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的主客体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隔离,其双向的交互与融合存在种种问题。在传统的教化模式下,学生是客体,教师是主体,它突出了主体的威权性,是主体独白性的道德教化。[1]就教师而言,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中较多是理论灌输与知识讲解,课堂人数较多而难以进行有效的互动与沟通;学生更多关注课程成绩而对政治理论课程本身内容兴趣不浓;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而对学生个体无暇顾及,学生有思想困惑也很难得到教师面对面的耐心帮助。这些情况导致教师对学生思想心理需求、知识学习需求、生活成长需求等方面把握不准、关注不够、尽力不足,学生对教师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也有一定程度的抵制。长此以往,容易产生师生主客间物理空间的隔离、心理情感的距离以及思想交流的障碍,师生之间的陌生感便油然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疏导、教育等功能也不可避免地被限制、弱化。

微信传播是大众媒体传播的自然选择,代表了新技术与大众传播方式的发展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新兴技术的特有功能及其不可逆性。微信传播具有操作的简便性、使用的灵活性、交流的多样性以及资费的低廉性等特征,其一出现就受到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如今,微信传播已经是大学生运用最频繁的媒体工具之一,依托微信平台这一现代媒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融合已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现实课题。

依托微信平台,既可以让教育者参与学生群体,又可以发挥教育者引导作用,在参与与引导相结合的过程中促进主体融合。当然,引导与参与的前提首先需要正确对待科技,科学地认识微信平台,应将微信平台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科技本身具有中立性,但科技的使用结果却存在积极与消极的双重效应。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科学评价微信平台的双重效应,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微信。据相关调查发现,高校中使用微信的用户主要为大学生,而高校教育者拥有微信的比例相对偏低,且活跃度较小。实践中应鼓励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使用微信,通过大胆创新,探索利用这一新兴媒体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弥补传统教育教学的缺陷,克服传统教育教学的时空限制。其次,利用微信平台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在融入学生群体中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培养师生间的情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关心学生,与学生融为一体,进而真正地帮助学生。当代大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很多热点问题是感兴趣的,关键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善于发现、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寻求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关注话题的契合点。利用微信平台,可以发现大学生通过网络技术功能的表达,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发展中的困惑、疑难,及时把握大学生的需求、兴趣,根据学生的需求、兴趣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最后,利用微信平台增强服务,在融入学生群体中引导学生。“网络特有的多元信息、交互传播方式重塑了主客体关系,网络多元多向主客体的交往方式改变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地位和关系,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呈现出多向互动、动态互构、交互影响的特点。”[2]教育者要关注网络语言,迅速融入大学生的各种交流语言,以平等的身份和大学生进行交流。当然,这种平等的交流是为了获得学生的认可,成为学生的信任者、拥戴者、引路人。教育者应引导学生识别微信中的善恶、美丑、利弊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防止使用微信产生的消极效应,促进学生健康幸福成长。总之,利用微信平台,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技术媒体的空间中、在自然生活的情景中、在潜移默化的交流中、在双主体的融合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整体与个体相结合,创新教育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又要符合教育规律、社会需求。实际上,任何个体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总是在群体、社会中生活。学生健全的个性离不开班级、学校、社会的影响,或者说,个性总是体现一定时期社会整体的印记,也反映了时代的气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将着力点放在了社会与道德的层面,过多强调培养继承既定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的个体,忽视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问题及人格独立问题;过多强调以牺牲个人价值为代价去迎合社会的需要”。[3]个体与整体是相互统一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式上既应强调一致的整体教育,也应注重个体的针对性教育;就受教育者而言,既需要在集体、群体中接受教育,也需要个体的认知接受与践行,存在一个由外化到内化的转变过程。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了整体一致的教育方式,而且这种方式比较容易开展;但另一方面,专门针对学生个体的教育方式因受多种因素制约而难以开展。长此以往,轻视了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整体的教育也难以进入学生心灵深处,难以体现、培养学生的个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受影响。

微信作为新兴网络交流工具的出现,之所以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是因为其为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平台,满足了他们个性发展的需要。微信表现出丰富的个性色彩,每个微信用户都是一个“自媒体”,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自由地发表观点、参与讨论、开展活动。因此,微信强调个性自由的特点,使高校大学生能够按照自我意愿自由、自主地活动,这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下很难实现。因此,依托微信平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整体与个体相结合创新教育方式成为又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

依托微信平台,既可以对受教育者进行整体性教育,又可以对受教育者进行个别化教育,在整体与个体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中提升教育效果。实践中可结合实际情况,积极营造微信平台教育氛围。首先,教育者要善于利用微信平台进行个别化教育。微信好友和朋友圈的关注是强关系的体现,“所谓微信强关系,是指微信用户经过互相确认所形成的网络社交关系”[4]。“微信为用户的信息发布提供一个相对私人化的场域,这里不仅是对人与人之间的即时通讯功能而言,也包括了微信群和朋友圈的功能。由于微信强关系链接的存在,微信的消息发布和好友互动过程受到的干扰较少。”[5]微信群是一个相互间沟通便捷的群体,信息的分享和交流更为高效。教师要适应作为一个平等的个体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大学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迅速应对大学生的各种交流语言。当然,不能因为双方在网络上身份的平等而忽略了教学内容,忽略了交流的教育实质。在平等的交流中对学生加以引导教育、把握学生个体的思想困惑、解答学生个体的认识问题。其次,教育者应善于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整体性教育。微信群是一个相互间人际信任的群体,分享的信息在“朋友圈”中进行传播,以微信好友、朋友圈的强关系带动,可以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在传播与服务的过程中,好友间加上实时的评论产生思想共鸣,以实现相互间的感染、启发,彼此达到情感的共鸣,更有效地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当然,“朋友圈基于一定的熟人基础建立,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上具有内在一致和趋同性,可能造成意见表达的过激化、碎片化。”[6]对此,微信公众平台一方面要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另一方面教育者也要通过微信这一媒介舆论有效引导、疏导学生,发挥思想政治的整体教育功能。实践中可以利用微信平台,积极开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长成才;也可以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以微信主题班会、微信图片展、微信励志故事为主题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三、主导与多样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来源上主要依靠教材书本、理论刊物与实际的经验感知,知识信息比较单一、信息量小、信息传播慢。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停留于“象牙塔”内的高傲产物,它的生命力来源于丰富的现实生活,必须体现时代性。轻视甚或忽略了现实生活的丰富来源,思想政治教育就易成为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现代大学生生活在网络媒体时代,他们的生活方式显然与这一时代紧密相关,“微信是一种传播方式、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场交往革命,是现代人的一种存在方式。”[7]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丰富的生活内容通过媒体让更多的人迅速了解与感知甚或间接体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须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的视野,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鲜活的素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剖析、评析的对象,带给学生崭新的思想启示。

随着微信技术的提升,微信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微信传播的主体可以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由学生中的任何一人担任。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生微信用户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的源泉,可以快速地传播政治、财经、文化等资讯。微信丰富的信息,直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大量的可选择使用的教育资源。其便捷丰富、实时更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利于克服教育过程中单调、空洞、乏味等缺点,使得大学生更有兴趣主动予以关注。

依托微信平台,可以对受教育者提供丰富、多元的教育内容。一方面,教育者可以班级、年级或者其他群体形式为单位建立微信群,发布公众事件、时事热点或者定期为大学生传递心灵鸡汤,使其内容具有社会实践性。教育者可鼓励大学生将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会生活内容,上传到微信之中,通过朋友圈的转载、群发,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样形式,生动地传达信息、展现情绪。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网络讨论中,积极开展与学生对话。对话本身意味着差异、多元、多样,意味着“生活的多样性和人类情感的多层次性”。[8]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科学评价、有效解决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让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微信,在管理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即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道德规范等传递给受教育者。教育者不能简单地满足于微信的内容提供,教育者的角色就是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以对受教育者开展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道德规范教育。然而,微信中有很多不良信息、虚假信息甚至夹杂着一些反动言论,还出现一些黄色、腐朽、暴力的消息、图片以及越来越多的侵犯隐私事件。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成熟,辨别能力和警惕性弱,容易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极易被失真、不健康的信息腐蚀。虽然,微信圈可提供多样的信息,但是主流意识形态要占领微媒体这个阵地,在内容上教育者要帮助大学生学会甄别、选择与反思媒介信息,提高大学生们面对各种纷繁复杂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评估等综合能力。同时注意差异性、个性化,契合教育对象的需求及时创新教育内容,以赢得广大学生用户的关注。

四、现实与虚拟相结合,拓展教育空间

现实空间与网络、媒体虚拟空间是相互联系的。虚拟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延伸与拓展。“虚拟空间既不虚也不空,它有实在的属性。为此,它既可以被审视和感知,也可以被操作和实践;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工作效率以及十分广阔的应用范围和使用领域。”[9]从教育功能视角看,现实空间有其自然的优势,但也存在信息传递慢、互动受空间限制等弊端;而虚拟空间恰好能弥补自然空间的缺陷,但也存在过度依赖虚拟空间易带来学生心理疾病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授课、个别谈话和集体会议等,必须依托新的网络、媒体虚拟空间,拓展教育空间。将网络、媒体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融为一体,力求优势互补达到最佳效果,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有效路径。

微信群具有一定范围的公众性,可以促进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紧密联系,增进学生之间以及与教育者间的情感联络与友谊,进一步增进群体的凝聚力;微信交流的自由性、平等性,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升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主动能力;微信的便捷性,有利于组织各类教育活动,容易集群体的智慧与力量,将线上和线下活动紧密联系一起;微信交流的私密性,教育者可以听取不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直接体察学生个人利益倾向或思想动向,满足学生多类需求,更方便地组织活动。

依托微信平台,将现实与虚拟相结合,拓展教育空间。一方面,现实中的思想教育活动需要借助微信平台发挥作用,积极营造风清气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实践中可以充分借助微信圈层互动平台,从大学生中筛选出一批思想素质过硬、行为起模范带头作用、语言表达能力优秀的大学生,培养一批学生意见领袖,使之加入不同的圈层讨论组,以多种形式进行广泛讨论,发挥其引领性作用,引导舆论向着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方向发展。根据阶段工作任务要求,在日常事务管理方面,建立长期的微信日常事务圈层,事关学生事务的相关信息及时发布,对学生疑问等日常事务快速处理与答复。在各类评优评奖活动中,确保信息畅通,保证评优评奖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充分发挥微信圈层的作用,促使各部门及时沟通,推进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另一方面,微信空间的交往与活动根本上应依托现实空间,脱离现实的虚拟活动会产生种种问题。现实中,一部分大学生对微信中的游戏和娱乐功能过度投入,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一部分学生投入到虚拟的交友平台而忽略了现实交友,对网络社交过度依赖,脱离社会群体而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人际交往能力出现障碍;一部分大学生对微信产生强烈的、过度的心理依赖,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隔断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妨碍其对现实问题的处理;一部分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异常活跃,却对现实世界冷漠无情,逃避社会、逃避责任,与现实生活越来越疏远,形成心理病态。将现实与虚拟相结合,要教育学生不能过度依赖微信,现实是源、是根,必须从虚拟进入现实,顺从自然生活。实践中应加强对大学生微信的监管,限制大学生课上使用微信,增强大学生的自控力与免疫力;通过虚实结合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使得学生在虚实结合的空间中得以自由、健康发展。

[1]刘铁芳.生命的叙述与倾听——试论道德教化的对话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

[2]骆郁廷.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2).

[3]张玲玲,钟明华.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个性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3(3).

[4]方兴东,石现升.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J].现代传播,2013(6).

[5]靖鸣,周燕,马丹晨.微信传播方式、特征及其反思[J].新闻与写作,2014(7).

[6]陈燕,李天龙.社交与教育功能视角下的微信传播[J].现代教育技术,2015(7).

[7]李天龙,李小红.微信传播特征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5(3).

[8]巴赫金·陀思妥也夫斯基诗学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88.

[9]张之沧.虚拟空间与“人、地、机”关系[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15(1).

G416

A

1673-9884(2017)10-0001-04

2017-09-12

江苏青蓝工程2014年度资助项目;江苏理工学院思想政治专项2014年度项目(KYY14502);江苏理工学院教改专项2014年度项目(11611311438)

罗 健,男,江苏理工学院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教育者微信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工会博览(2023年1期)2023-02-11 11:57:46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微信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