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 年
·评 论·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庆 年
1977年10月21日,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消息像一声春雷,响遍神州大地。同年12月3日,还是知青的我走进了考场。还记得当年语文作文题目是“难忘的时刻”。我用周恩来总理和毛泽东主席逝世、粉碎“四人帮”时拍的几张照片,串起了这个话题,一气呵成。2个半小时的考试,1个多小时就完成了,第一个走出了考场。40年过去,那情那景历历在目,因为它已经成为我心中难忘的时刻。1978年3月,我走进了大学校门,人生道路从此改变。其实,那何止是个人的难忘时刻,也是人民和国家的难忘时刻。拨乱反正由此拉开序幕,教育改革从此启航。
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是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关涉的是国家基本的政治框架和社会运行机制,体现的是社会基本的价值观。1977年恢复统一考试制度,彻底否定了“文革”中那种靠政治推荐、讲身份而不讲知识的“极左”制度。作为国家的记忆,这一事件镌刻在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意味着斯文扫地荒诞时代的结束,意味着崇文重教社会风尚的再振,更意味着公平正义价值的回归、公民受教育权利的确定、平等社会流动制度的重返。公平正义是现代社会基本的价值追求,接受教育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直接决定公民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机会的平等直接反映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1977年高考的恢复,就不会有几十年来中国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1977年恢复高考,全国录取了27万高校新生。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达到748.61万人,是1977年的近28倍。1977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5%,2016年毛入学率达到42.7%,40年增长了近27倍。我国高等教育2012年进入大众化阶段,再过几年,就将跨入普及化阶段。目前各种形式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699万人,我国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极大地增加,这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然而,必须清醒地看到,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在水涨船高,对教育公平的诉求也上升到新的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在高等教育领域也是切中其要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话题,正是其缩影。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势所必然,使命重大。
考试以选材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曾经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体现出的不只是政治智慧,亦是教育的追求和导引。公平考试,合理选拔,是其制度价值所在。孙中山先生曾经考察世界各国公务员制度,诧异中国科举竟为其源头,而惋惜现代本土人们弃之如敝屣。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科举作为考试制度被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自身已经被异化。考试内容的僵化、陈腐,使得考试沦为谋取仕途的工具。如今,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如何避免极端的功利化,如何发挥“指挥棒”的正向作用,还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不管怎么说,高考仍然是当今最公平有效的制度。更加公平、更有质量地实现其社会功能,是综合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需要大智慧。本期刊发了三篇论文,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我们期待有更多的研究来深入地探讨高考改革的问题。
毛泽东《十六字令》有词:“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1977年恢复高考,给中国带来了科学的春天、教育的春天。我们也期望新高考改革,能够为高等教育攀上新高峰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