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张謇教育理念协同创新培养非织造本科人才

2017-04-15 10:57:24李素英臧传锋
纺织服装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张謇校企理念

张 瑜,李素英,张 伟,臧传锋,任 煜

(南通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传承张謇教育理念协同创新培养非织造本科人才

张 瑜,李素英,张 伟,臧传锋,任 煜

(南通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研究为基础,从理念传承、专业定位、内涵建设、协同育人四个方面,传承张謇先生的教育理念,积极推进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内涵建设,构建和完善具有南通大学特色的协同创新非织造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

张謇;教育理念;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人才培养

非织造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高新技术渗透、应用领域广泛的行业,传统的纺织专业人才已不能适应非织造行业发展需求。2005年,教育部设置了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以适应我国纺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和非织造行业的迅速发展。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作为一个面向新兴行业的新设专业,其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的确定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相关高校基础不同、层次不同、条件不同,但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非织造行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方向是明确的。作为全国第三所设置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我校(南通大学)秉承张謇先生“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育理念,倡导“工匠精神”,在地方院校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办学思路和育人实践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 传承张謇教育理念,精准定位培养目标

我校是由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清末状元张謇先生于1912年创办的,是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高等学校。张謇先生以家乡南通为基地,开创性地发展了近代纺织工业,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张謇先生为其创办的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确立了“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科学教育理念,提出了工学结合的思想,办学必须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校企紧密合作、学以致用。我校在10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积淀形成的优良教育思想得到了传承与创新,培养了大批纺织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中国纺织工程师的摇篮。

非织造工业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非织造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不同于传统纺织原理的新型纤维材料加工技术,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交通、建筑、国防、环保、汽车、生活等领域,成为现代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为满足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教育部于2005年批准独立设置了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相关要求,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我校开展了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校企合作创新实践基地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确定了依托我校纺织重点学科,秉承张謇先生的教育理念,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校企融合,培养适应现代非织造行业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

二、 探索互惠式协同创新育人模式,以教学相长促进内涵发展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科交叉显著,但由于设置时间短,很多方面正在探索之中。如何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通过充分发挥团队教师科研素质高的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化校企联盟合作关系,促进培养与需求对接、科研与教学互动。通过实质性校企合作,拓展学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功能,建立产教融合的新型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不仅能了解现实生产、研发工作、技术改造情况,并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通过倡导“工匠精神”,培养他们“敢做事” “能做事”并且能“做成事”的信心,赋予学生工程师所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提高专业整体的办学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我校秉持张謇先生办学思想精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行业需求以及学校实际,加强顶层设计,围绕办学定位,积极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习国内外专业建设先进经验,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注重理念创新,加大专业教学改革力度,创立突出应用的“社会回应型”办学模式。将文化传承与专业教学相融合,努力践行教书育人、寓教于学,以师德促学风,将人生目标与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相结合,教导学生学好专业先做人。努力推进品牌专业内涵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实现专业教育与工程教育、创业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更为系统地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成为“卓越工程师”的实际本领,培养能够适应行业需求、具备引领行业发展素质的非织造专业人才,为现代非织造行业及相关领域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文化支撑。

三、 把握实施“卓越计划”内涵实质,构建协同创新育人体系

1. 非织造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教育部推出“卓越计划”的实质旨在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我校作为地方性高校,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抓住非织造行业发展机遇,传承和创新张謇先生的教育理念,把专业教育与工程教育的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融合、学以致用,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兼融会通、校地互动、注重基础、突出应用的“社会回应型”办学模式,使得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仅具有适应行业需求的能力,更具备引领行业发展的素质。

2. 构建互惠式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

培养未来的工程师需要有一定的教育条件和良好的教育环境,需要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建立起与社会、企业沟通的渠道,以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标。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作为行业发展急需的新设置专业,如何改善办学条件是专业建设工作的突出问题。我校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高瞻远瞩,加强顶层设计,借鉴国内外专业建设经验,首先从主动介入行业协会开始,积极参与行业协会活动,把握行业发展动态,跟踪企业实际需求,为协会服务、与企业沟通,建立了10多家实质性合作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基地、研究生工作站。以江苏省“南通大学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南通市非织造材料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抓手,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构建了集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创新实践、工程训练于一体的互惠式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

3. 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内在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的成败在于落实,关键在于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进,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培养师德情操、教育教学素质)、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强化工程实践、设计研发能力),同时聘请多名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形成了高学历、高素质、学缘合理、道德高尚、治学严谨的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师团队。这支教师团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师德促学风,将确立学生人生目标与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相结合,将知识、能力、人格的培养目标落实到具体课程教学环节中,教导学生学好专业先做人,态度决定一切。教师团队教书育人的正能量激励和熏陶了本来并不熟悉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同时也不断给予教师们动力和自信。

4. 重视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衔接

通过加强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整体设计,从剖析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入手,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品牌专业建设要求制订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保证了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组织课程教学团队开展课程建设,将创新工程教育理念、行业发展状况、企业工程实际和国际先进经验融入到理论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多学科交叉、多行业融合、多领域应用的特征,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非织造材料生产的工艺、设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明确相关课程的关联、衔接关系,了解单项工艺的结构特征与技术复合,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他们以后从事非织造及相关行业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 加强专业建设和创新实践,不断提升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1. 构建基于张謇教育理念的现代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结合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特色,分析专业与行业的相互关系,从张謇教育理念传承、专业定位、办学条件和内涵发展等多方面出发,了解、掌握并运用好教育心理学、人才培养规律、协同创新模式、品牌建设与特色发展等先进教育理念,营造适宜现代非织造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环境。根据新设置专业、行业发展的现状,在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培养方案、教风学风和教学效果等方面,从教师素质、校企融合、整体设计着手,构建互惠式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坚持自主特色、借力发展,培养能够适应行业需求、具备引领行业发展素质的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

2. 让学生成为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学习的主体

由于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是新设置专业,所以许多学生不熟悉、不了解专业情况,新生入学时的专业教育作为他们首次接触专业的学习,可以解决疑惑、提高兴趣、增强信心。无论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任课教师不仅要讲授好课程的专业内容,还要让学生了解先修和后续课程、实践环节与该课程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握所学课程的知识构架和目的作用,以与其他教学环节的知识点形成链接,达到承上启下、巩固学习、不断理解、活跃大脑、提升专业教学效果的目的。借鉴国内外经验,与企业联合,采取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营造工程教育环境,着力打造适应未来以原始创新为主、致力于解决行业具体问题的工程师。注重对生源质量、在校学生学习状况、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毕业生社会满意度等反映教学质量的信息进行跟踪调查与统计分析,以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实施教学研究与改革,促进教学相长,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3. 构建互惠式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

秉持张謇先生“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育理念,以构建互惠式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为突破口,着力培养适应未来以原始创新为主、致力于解决行业具体问题的非织造工程师。充分发挥团队教师的科研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化校企联盟合作关系,促进培养与需求对接、科研与教学互动,实现专业教育与工程教育、创业教育相结合。倡导“工匠精神”,拉近高校与企业的距离,让学生得到更为系统的与社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践训练,使他们踏入社会能“做事”并且能“做成事”。实现产教融合,进一步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平台功能,让企业深入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使学生不仅能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研发工作、技术改造等情况,并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我校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努力为现代非织造行业及相关领域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文化支撑,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100%,考研率达30%以上,学生就业、升学情况获得社会的高度评价。

五、 结语

我校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基础,从理念传承、专业定位、内涵建设、协同育人四个方面传承、创新张謇先生的教育理念,倡导“工匠精神”。通过积极推进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内涵建设,教书育人,构建和完善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协同创新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10多家实质性合作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基地、研究生工作站,成功地将创新工程教育理念、行业发展状况、企业工程实际和国际先进经验融入到理论教学中,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升学、就业状况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均获得社会的高度评价,取得了显著成效。

[1]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A/OL].(2011-01-08)[2016-12-12].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0/201102/115066.html.

[2] 任煜,李素英,张瑜.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南通大学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2013,28(3):189-192.

[3] 李宁,孙泽涛.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2):138-139.

[4] 季春艺.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1):115-116.

(责任编辑:姚时斌)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2013JSJG231)

张 瑜(1965—),男,江苏南通人,教授,研究方向为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E-mail:z.yu@ntu.edu.cn

G642.0

A

2095-3860(2017)02-0103-03

猜你喜欢
张謇校企理念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文史春秋(2022年4期)2022-06-16 07:13:06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论张謇的日本观
近代史学刊(2021年2期)2021-12-02 08:40:34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联墨双馨六
对联(2016年5期)2016-05-30 11:04:26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