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富兴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论黄尧小说创作中的自然真实和艺术真实
——以乡村题材《无序》《女山》为例
曹富兴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黄尧乡村题材的创作掘出了原始生命形态,读者为之感到惊讶,震撼,但是在处理原型素材的时候,裸露的铺设或者过度创造,因而缺失了审美性。用笔上也有模仿的痕迹,还没有形成自成体系的文学创作风格。
原型;艺术真实;原始生命
原型,英文(archetype)一词又被译文“原始模型”或“民话雏形”,其词源出于希腊文“archetypes”一词,意义为“原始的或最初的形式”。卡尔.荣格尔解释:“原型一词最早是在犹太人斐洛谈到人身上的‘上帝形象’时使用的。”西方文化渊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人的思维方式中有个有显著的特征就是热衷于对事物的本质追求。康德也认为柏拉图的理式是事物本身的原型。春秋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老子在《道德经》:“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里的“谷神”是“道”的意思,道就是根本,原型只是道的一部分。老子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人一直提到原型,只是没有形成独立的定义,原型的发展与运用从未间断,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方,哲学、人类学、文学、心理学、宗教学、社会学都受到原型理论的影响。
(一)崇拜原始生命
《女山》就是这样一部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风俗小说。小说写于1987年,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原始主义小说。《女山》以摩梭人的生活为内容,紧扣主人公直玛的生命流程来展开,表现出本世纪中摩梭人的母系社会风俗和人格精神。直玛是本衣社(系血缘家庭)的第三十五代承嗣者,她美丽、善良、宽厚待人,她生了三个孩子,又做了母祖。在当地人看来,直玛就是摩梭人的“女山”和“月亮”,她赢得了向族人和家里人的尊敬。作者对直玛人生的展示实际是对摩梭人的氏族社会生活、人性的揭示,写直玛的美和善实则是显示摩梭人对女性的崇拜,这是母系社会的特征,反映了摩梭人宽厚仁慈的胸怀。作者取名“女山”,是对美丽大自然的礼赞,“女山”是温暖、友爱、真诚的象征,是大自然的神灵显现;作者刻划直玛是追忆远古的人类关怀精神,隐含着对现代“文明”的不满,体现出原始主义精神。
(二)对乡村愚昧落后的无奈
《无序》是根据黄尧自己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亲身经历而进行地创作,小说里面的“我”就是作者的化身。我在被关押了八个月之后潜逃出省城西行。在黑夜里,我逃到了德宏。我被景颇族捉住,我再一次成了囚徒。然而,景颇人捉我的原因既然是“是你自己踩到我们鬼念过的圈子里来了。”随后我到横山,收公粮的时候我识破了当地人上交“瘪谷”的计谋,我与当地土霸发生了矛盾,但跟去的景颇汉子保护了我的安全。二十年了,就没有人敢收这里的公粮,这样我就立了功。回到勐别,我无形中卷入地方财主的斗争里。无序的社会里,假面具下邪恶的人在活跃。表面上是政府人员,整天提倡着要“革”,但到底“革”什么?每人说得清楚,山高皇帝远,地方霸主与政府工作人员勾结,甚至具有双重身份,无序地争夺着民脂民膏。但是谁也不敢指出来。是非颠倒。我首先救下了一个受冤的知识分子,之后,寻找线索、证据。拉出许多令人惊讶的秘密。面具背后,有养小老婆的,挪用公款的,以政府的名誉霸占他人财产的,无序的这些,都被我一一挖掘出来,我就从害怕杀牛的逃亡者变成了“恶鬼山官”。我看到了当地民众的愚昧,落后,但又如何。只能在无序的社会里,谁“革”谁?留什么?“革”区什么?谁也说不清。
(一)乏味的原型素材
《无序》里着力描写了德宏的自然风物,景颇族的生活习俗,甚至有景颇语的插入,无疑,作者是对那片风土人情进行了艺术创造。面对一个“陌生”的原型素材,艺术加工不恰当,审美性就体现不出来,甚至会破坏素材的原型结构。景颇人家祭祀时候杀水牛,阿果舂野菜给我吃,放火烧山种包谷,牛滚塘,牛撇绳,还有和阿果去看牛,烧蚂蝗吃,跳景颇舞等等,这些都是对那片原始自然风物地描写。但在叙述时,乏味,直白,没有做艺术手法的处理,尤其是过多的使用俗语,而并且无限度放大化,没有显示出丑的艺术性。如:“真的——哈哈!他大笑起来,‘汉人爱说真的’。什么是真的?蚂蚱跳过牛脊背是真的,蚂蝗钻进屁股眼是真的。”,“汉人是山汉人,不是你们这种汉人,卵子比你大”,“嫂子说:你别一口饭,一口粪地满地下喷”;“拉屎”等诸如此类粗俗的言辞在黄尧作品《无序》里使用泛滥。值得注意的是,既然“饭”和“屎”在一起使用,真是令人匪夷所思!从事创作的人,要对自己的言语负责,使用一些“新奇”的言辞来博得众人眼球,这是不高明的。
(二)失真的艺术真实
失真的艺术创造黄尧前期小说的艺术成就是突出的,也是众口皆碑的。但是,客观地说,黄尧这一时期的小说在创作上也有明显的不足,那主要体现在美学风格上。他这时期的小说在表现上过多追求生活的“原生态”,追求原初意象,要保留“原汁原味”,使作品显得太直、太实、模仿现实的成份较浓。从符号学角度分析就是过多地追求能指,淡化了所指,因而他的一些作品表现性就不够,有一种历史文本之嫌,他的创作思维就变形为“历史考古学”思维。符号学家卡西尔说得好:“艺术不是对实在的模仿,而是时实在的发现。”势这说明作家、艺术家对生活的观照不应该是表面的、单纯的,而应该是深人的、“想象的”。艺术文本不是厉史文本,民族文化不是“文物古迹”,所以,在艺术的表现中过多地追求“原生态”会限制作家才情的发挥,造成想象力的医乏。这一问题在《女山》中就有表现。《女山》的主旨是通过以直玛为代表的摩梭人的人格追求,对生活习俗的描写来表现摩梭人的半原始生活状态和她们的母性崇拜的文化特征,从而达到对生命力的礼赞。但是作者在作品的美学处理与艺术表现上却有不足。小说的描写方法较单一,叙述太多,表现不足。对于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的描写也太真、太冗杂,作者完全充当了“全知全能”的人物,反过来,小说中的人物却成了“静止画面”,没有灵性。在结构上,小说的前半部写得平稳,有序,后半部,尤其是写解放后直码一家人的生活时显得松散、零乱。又如,小说的自然主义化也很突出,作者为了求“真”、求“实”,对靡梭人的生活习俗,“性凤俗”的描写太多太细,删节不足。模仿太强,发现就少,给读者设置了“阅读障碍”,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性,从而影响了作品的“史诗性”,因为“史诗性”并不等于真实性,它是由文化的真实和艺术的表现传达出来的,是一种综合的艺术。
[1]黄尧.无序[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55-156.
[3]杨丽娟.理论之后与原型—文化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2-100.
[4]朱曦.论黄尧小说格流变论[J].昆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
曹富兴,男,傈僳族,云南省德宏州人,研究生,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云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