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雁冰 王中云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 昆明 6502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活态传承
——以罗平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为例
田雁冰 王中云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 昆明 6502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核心是人的传承,让传承人继续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将传统生产技术、知识与经验原汁原味的传承下来。本文以罗平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为例,探讨在活态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保护与传承的建议,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一次建设性的尝试,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平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活态传承
罗平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作为云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的一项古老的民间手工技艺,是当地传统文化的缩影。在经历了历史岁月的考验,其工艺中每一道工序都展示了罗平人智慧与文化内涵。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影响,如何原汁原味的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已成为值得关注的焦点。
菜籽油在中国有千年的历史,使用广度上贯穿长江流域,罗平油菜籽的上市时间要比长江流域早50天左右。在榨油原料方面,罗平当地盛产的“双低”菜籽品种是古法榨油主要原料来源,在榨油之前,要对菜籽进行挑选,色泽黝黑发亮,颗粒圆润饱满,不掺任何杂质,干燥度适中的菜籽是榨油的上等之选。
在榨油工具方面,主要有筛子、石磨、水车、蒸锅、篾箍、木圆筒、夹板、撞锤等工具,榨油工具准备齐全即可开始榨油作业。榨油人力方面,榨油工来自本村或者附近周围的村庄,榨油过程一般需要五到六人分工协作,炒菜籽、蒸菜籽、榨菜籽关键工序需要配合作业。
在榨油工序方面,第一步是炒籽。取适量木炭在灶台点燃,一次投放20斤左右清洗干净的菜籽放置锅内不停翻炒。控制好火候温度的同时要观察菜籽的颜色,以外观呈现金黄色,香味散发即可出锅。此过程主要是高温破坏菜籽的细胞结构,降低蛋白质对油脂的吸附力,使油脂分离变得容易。
第二步,将炒至七分熟的菜籽放置于水车带动的石磨盘中磨至成粉末状。
第三步,将碾碎的菜籽粉放入木蒸笼进行加热温蒸。此工序对榨油较为重要,蒸笼中的菜籽粉不宜过多,用蒸油纸包好以保持蒸笼的密封性,蒸制时间以无水蒸气冒出为宜,水分和温度的把控全凭工人经验。
第四步,菜籽粉蒸好出笼要立即开始制作胚饼,暴露空气时间过长,热量消散会影响出油率。将菜籽粉放入已消毒编有栓结的稻谷草,垫好放于铁制的篾箍中并用小木槌打实包成坯饼。
第五步,将油菜籽胚饼装入老梨木或楠木做成水桶粗大小的木榨筒中,使用楔板紧紧固定好油菜籽胚饼,将圆锥形的木楔砌入木榨筒中,重达100公斤的撞锤敲打木楔子,对榨膛中的坯饼施加巨大的压力,依靠这种物理压,迫使油脂渗出,反复榨打持续三个小时,在追求利益和效率的今天,这也许是对祖先智慧最好的继承。
2013年12月,云南省文化厅公布了9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3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菱角编制技艺等16项传统技艺榜上有名。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罗平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活态传承取得初步成果。
罗平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族传承。笔者在对传承人罗丽江访谈中了解到,为了不让老一辈传下来的技艺流失,2002年父亲罗春生退休以后,罗丽江开始学习榨油技艺,学习榨油过程中罗丽江在一旁观望,在炒菜籽、蒸菜籽、榨菜籽等关键步骤或制作难度较高的地方,父亲会耐心讲解、言传身教,一方面靠父亲的口传心授,另一方面靠自己的领悟能力,长时间的积累经验过程已将技艺领会贯通,罗丽江也找到了儿时记忆中的味道。
(一)对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已提升到了重要地位,但实际情况是,无论是政府还是传承人以及普通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意识薄弱。笔者采访调查显示,有些人认为罗平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投入大,产出少,机械榨油才是发展的趋势,古法榨油可有可无。这种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认识存在着文化价值、文化自觉、文化品牌意识淡漠和缺乏的现象并非个例。
(二)政府部门主导作用没有充分体现
云南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一直处于全国前列,总体上在抢救、整理和保护方面做了一定成效的工作,但在部分地方政府中存在消极落后的执政观念、法制体系建设滞后、经费投入不足的现象。笔者经调查发现,在罗平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上地方政府有失偏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法律体系、经费支持等方面都没有建立规范化的体系。
(三)传承困难,后继乏人
罗平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对学习者各方面要求较高,学好古法榨油技艺的难度较高、耗费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经济收入低,是导致传承困难的重要原因。笔者对传承人罗丽江进行了访谈,“对于古法榨油技艺的传承人肯定要有,但是我的女儿她不愿意接手这一块,如果从工人里选择,就要养着工人,古法榨油成本比较大,销量并不是那么好,即使培养一个传承人,也要负责支付工资的。”古法榨油技艺传承正处于后继乏人的尴尬处境。
(四)理论研究和专业学科建设的滞后
对于更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而言,完整的学科体系,专业素质高的研究人员,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理论学说及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指导至关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专业性较强,需要对有关非物质文化知识及各类遗产的独特性和技术性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现实情况是大部分研究从业人员在这两方面都有所欠缺。这些短板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和相关研究中遇到重重障碍。
(五)缺乏科学的开发规划
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当前阶段,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往往不会考虑长远发展,加上一些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有误区,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观念落后、开发规划的科学性缺乏、盲目追求GDP等原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无所节制地过度开发,成为物化的商品,失去了其生态性。据此问题,笔者对罗平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开发状况表示一定的担忧。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升保护与传承意识
通过新闻媒体加强公益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风气。提高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乡镇、村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地位的基层组织及干部的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非遗价值观。其次,要提高传承艺人的保护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罗平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不仅是他们的私人财产,还是国家和全人类的财富,增强活态传承的自觉意识。加强学校教育亦是可行有效的方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融入教育中,以课本读物、视频、讲座等形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和课堂。
(二)科学规划,健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强势主导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性工程,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价值的传统文化遗产,已没有自身市场竞争力,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及领导干部在意识应当高度重视,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理念和经验,按照四级名录内容有重点、分批次、系统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和法律体系,持续投入资金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多渠道的投资融资体系实现活态传承。
(三)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
传统手工技艺是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产生的,其特点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不断地传承、发展和创新,依赖传承人个体行为的自然性传承延续。解决好与传承人相关的瓶颈问题是实现活态传承的关键一步。一方面要使技艺传承人认识到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传承人自觉一方面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有计划选拔年轻一代传承人,在传承创新方面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提供必要的创习活动场所,便于开展培训活动。
(四)开发特色旅游观光项目
将罗平菜籽油古法技艺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挖掘开发其旅游价值,提升地方旅游业竞争力是活态传承的重要方式。笔者从罗平县委书记吕品红了解到,2017年1月罗平县举办国际油菜花文化旅游节共接待游客2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85亿元。对于罗平县广阔的旅游市场,可将榨油作坊作为一个旅游开发项目,游客可以在生产现场体验参与榨油的乐趣,做一些菜籽油烹饪的食品给游客品尝,对销售的菜籽油外包装设计方面进行创新,借助特色旅游观光项目从而为活态传承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
(五)加强学科建设和相关科学研究
科学合理地实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对专业理论精通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是离不开的,完善学科体系建设,总结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理论学说,为制定有实效的工作方案提供专业咨询和理论指导中发挥重要作用。鼓励相关学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展开专项研究,针对性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内容,把非物质文化资源转化为本土知识体系优势。在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对在职的从业和管理人员进行涉及文化遗产保护、经济与社会发展、信息监管系统运用等内容的培训学习。
[1]罗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罗平县志[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2]安学斌,曹志杰.云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王群.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的现状及保护对策[J].民族艺术研究.2005(05).
[4]李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手工技艺探讨[J].艺术科技.2017(01).
云南农业大学第十届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行动基金项目《罗平县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传播史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RWX027
田雁冰(1993.4-),男,山东安丘人,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地方农业科学技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