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4)
浅析风景园林理论在云南大学本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徐鸿雁张继兰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在当代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更注重打造校园景观风貌,展现特有的教育理念和校园形象,很多高校校园景观依然遵循着古典园林空间视觉规律和园林造景等手法,从空间、视线、建筑、水体、植物配置等多方面都得以体现。本文对云南大学本部校园实地考察并查阅历史人文相关资料,结合风景园林理论在校园中的应用,并对校园景点造景艺术手法加以分析。
风景园林理论;云南大学本部;俯借;框景;植物配置
中国园林史上最早记载的园林形式是悬圃(又称玄圃)其与“瑶池”被当作神话或传说在古代广为流传,古籍《山海经》、《穆天子传》、《淮南子》等中有相关记载。中国早期的园林形式主要有圃、园、囿、苑、台、榭等几种形式[1]。在农业社会时期,人们除了劳动之外,开始对自己的居住环境进行创作,创造出美好的居住和游赏环境。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有目的地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称为园林[2]。风景园林理论得以持续演进的契机是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平衡和再平衡,它逐渐完善的主要动力在于三者自我调整而促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风景园林理论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最早是在北洋大学堂,是由官办最早的大学,也是注重校园景观最早的大学。虽然当时校园景观形式单一,但早已把风景园林理论中的园林造景的艺术手法运用其中。
(一)地理位置
云南大学本部坐落在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北路,位于昆明市西北的贡院坡上。云南大学本部校园区域范围北至一二一大街与北门街接壤,南至丁子坡与文林街交汇。
(二)历史文脉
云南大学本部建于1922年,拥有近94年的历史,称为私立东陆大学。整个校园的建筑形成独特的风韵,将古代与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相结合,打造成有思想、有精神、有文化、有景观的大学校园。按风景园林理论中的风水学来说,云南大学是一个风水极好的一个典范,它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优越,四周风景极佳,左邻金马,右接碧鸡,刚好被两山环抱;由于地势的原因,它背靠蛇山,南门面朝翠湖公园,水流回环。云南大学在贡院坡上,从贡院到云南大学,五百多年文脉相传积淀成云南大学独特的文化底蕴。站在校园主教学楼会泽楼阳台远眺,可以俯瞰翠湖,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一)俯借
俯借是借景中的一种形式,是将景观从上向下借。传统园林设计中借景的主要目的是丰富园林的景观层次。突出园林的意境、增添景观乐趣。在云南大学本部校区会泽院也运用了借景中的俯借,曾有“南临翠海,居高览下,势若据虎”的观景说法。会泽院正对东陆园南门,是云南大学的主教学楼,建于1923年。它的选址十分讲究,位于云南贡院明远楼的旧址上,在明朝、清朝科举考试被设为考场,被传流当时科举考试的考生必经会泽院。教学楼是西洋建筑风格,是昆明最早的西式建筑。会泽院的外观借鉴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建筑风格,有宏伟壮观的主楼95级青石台阶组成,墙体砖石砌成,厚实坚固。会泽院院基为H型,坐北向南,东西走向,主楼为两层建筑,加上一楼地下室,一共三层,对南门为正门,东西北面都有侧门,四通八达。正面为四根罗马圆柱,圆柱顶点是叶形浮雕,正门设四扇西式雕花栅栏铁门,纹样华丽。站在会泽院的二楼可以俯瞰“昆明的绿宝石”——翠湖。春天刚发芽的柳树,夏天满池的荷花,秋天满园的银杏,冬天成群的海鸥,四季景色,甚是迷人。
(二)框景
框景是在人的观景视线前,利用狭谷、树木枝干、门窗、洞口、亭、廊等抱合而成的景框,定视景点和赏景范围,达到更深更远层次的美感,也是大环境中截取局部景点加以观赏的手法。一般把远处的山水美景、建筑、人群组成一幅美丽的景观。框景在古典园林中运用的比较多,比如在江南的私家园林,让园林充满意境。现代校园虽然很少见古香古色的框景,但框景的形式越来越新颖,现在很多设计运用组景手法来打造框景,丰富园林空间,让这种造景手法在现代风景园林中继续流传。在云南大学本部校园框景主要体现在泽清堂,运用传统的框景门。泽清堂是建于1941年,传统式大殿建筑。现在泽清堂是一个食堂,古朴典雅,是很少见的。由于映秋院与泽清堂两个建筑是垂直的,所以从框景能看见泽清堂传统的方柱,从远到近,有层次,同时也可以看到远处的景观。园外是云大常见的竹子,这使得整个院子显得更有韵味。
(三)筑山、理水
在云南大学本部校园中仍然可以看到古典园林中造园的一些要素,比如筑山、理水等迹象。虽然没有古典园林中那么显而易见,诗情画意,但仔细研究,会发现古典元素它都存在。景点位于映秋院后古桐道上,内布有假山、植物打造的小水池。筑山是古典园林最主要的造园要素,小型的假山上面依附着小乔木和水生植物,水池里除了中心的假山和植物,水里还有供人观赏的小鱼。鱼是古典园林静水中不可缺少的景致,让动态景观与静态景观相结合,让园林更加有意境。
校园另一处体现筑山、理水的景点位于校园内主教学楼会泽院西侧,是一条呈“S”型的小河,小河四周有廊亭、竹丛、假山等一些景观要素,在绿荫的掩映下,整个景观它继承了古典园林中特有的造园手法。河面宽一米左右,它没有用木质桥或石桥,而是用木墩作为小河两岸的连接点,营造了有韵律的景观。有记载云南大学合唱团负责人赵华如在小河旁边创作。运用了古典园林造园要素理水,理水又称水体,如何让水在园林中长期流动,随着四季不同的景观,以及假山的意境,都是理水所重视的。
(四)植物配置分析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是造园要素之一,植物能给人类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能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的生态环境[3]。云南大学本部的植物古树名木较多,配置方式是将乔木、灌木、地被植物、藤本植物相结合,空间层次丰富。花园式的景观,形成独特的风格。校园主要的乔木有银杏、滇青冈、云南松、高山栲、桂花、天竺桂、广玉兰、香樟、高山榕、滇朴、三角枫、红叶李、紫薇、水杉、红枫、云南樱花等30余种。主要运用的灌木是红花灌木、假连翘、海桐、女贞、云南杜鹃等。其中,校园运用较多植物是竹子,刚竹、毛竹、观音竹、苦竹等组团的竹丛,表现着浓浓的传统园林样式,形成校园别致的一景。调查结果得出,校园木本植物占比较大,其次是草本植物,这样的植物配比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并且能可持续发展,可以带来更好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应,同时改造了校园局部的小气候,缓解了增温效应。
通过对云南大学本部校园景点调查浅析发现,我国的造园技术是源远流长、富有文化意义的。云南大学本部拥有近94年的历史,整个校园在景观方面巧妙的运用了传统的一些造园技术、造景手法、以及造园要素等。伴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风景园林理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相信中国古典园林将会在未来的景观规划中建设一片天空。不管是应用在校园、公园、广场或庭院等某一方面,我们都应该传承和弘扬风景园林理论的重任,并且勇于创新。
[1]丁绍刚.风景园林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李开然.风景园林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3]信乃琪;杨华;车代弟.宁河华翠公园改造中植物景观营造[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
徐鸿雁(1992-),女,汉族,云南昆明人,硕士研究生,西南林业大学,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张继兰(1977-),女,汉族,云南昆明人,高级工程师,西南林业大学,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