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临床疗效观察

2017-04-15 07:37王其琼许文华盛红宇杨思源
当代医学 2017年17期
关键词:消融术消融靶点

王其琼,许文华,盛红宇,杨思源

(新疆昌吉州人民医院心内科,新疆昌吉831100)

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临床疗效观察

王其琼,许文华,盛红宇,杨思源

(新疆昌吉州人民医院心内科,新疆昌吉831100)

目的探究应用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04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病例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分析射频治疗术成功率和复发率。结果治疗后半年对全部患者进行随访,一次治疗成功率为97.12%(101/104),复发率为3.96%(4/101)。结论运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一次治疗效果,治疗过程安全性好,做好消融治疗能量强度和持续时间控制,能取得较好临床效果,适宜推广运用。

射频消融术;快速心率失常;临床疗效射频消融术从1987年开始临床应用,随着其操作技术日臻成熟,正逐步成为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1]。本院心血管内科在2012年6月~2015年6月间,针对104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实施了射频消融治疗,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新疆昌吉州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共针对104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实施了射频消融治疗,其中男56例,女48例,年龄12~87岁,平均(41.25±14.71)岁。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34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AVRT)22例,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患者13例,心房扑动(房扑)患者6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7例,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患者8例,频发室性早搏患者(室早)患者14例。全部患者均具有快速心率失常临床症状反复发作报告,且具有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以及经食道心电生理检查等临床结果加以佐证,符合本次研究的纳入标准。

1.2 治疗方法

1.2.1 基础性电生理指标检查通过皮肤穿刺方法,在患者的右侧股静脉和左侧锁骨下静脉,或者是右侧颈内静脉中插入电极导管,在此基础上,同步动态记录患者的高位右房(HRA)、希氏束(HBE)、冠状静脉窦(CS)电图,以及体表心电图等生理检查结果。同时借由HRA和右室心尖部的合并性程控刺激,完成电生理指标检查,并以此确定患者的心动过速类型,以及射频消融治疗的靶点设置方案。

1.2.2 旁道标测以及消融治疗针对患者的左侧旁道通过CS标测的方法确定其大致位置,之后通过患者的右股动脉实施插管,并将插管深度延伸到患者左心室二尖瓣环形标测消融旁道位置。对于患者的右侧旁道,可以通过患者的股静脉实施插管,并将插管深度延伸至三尖瓣环形右房侧点位实施消融治疗过程。在现有的治疗技术发展条件下,左侧旁道的放电功率强度为25.00~35.00W,右侧旁道的放电功率为15.00~50.00W。治疗过程中首次放电环节的持续时间是10.00 s,针对有效手术靶点的持续放电时间应当控制在30.00 s~60.00 s之间。RFCA治疗的成功标准是旁道完全阻断。

1.2.3 AVMRT慢径消融治疗方法确定患者的房室结(AVN)双径,以及AVNRT诱发区所在点位,在HBE和CS端口之间找寻A波数值水平小于V波数值水平,且未出现H波的手术靶点,实施放电消融治疗,将每次放电消融治疗过程中的功率强度控制的15.00~30.00W之间,并将放电治疗过程的持续时间控制在15.00~30.00 s之间,以患者出现交界性心律现象为有效放电治疗的判断指征,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持续时间为180.00s的巩固治疗过程。RFCA治疗终点的判断指征是:AVN双径完全消失,不存在再次诱发AVNRT的因素或者是手术治疗过程中未诱发AVNRT,并且在术后患者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过程中依然不能实现诱发。

1.2.4 房速通过患者的右股静脉,将大头电极置入患者的右心房中,通过移动标测的方法,将患者右心房中的最早激动点确定为消融手术治疗靶点。放电治疗的功率参数控制范围是25.00~50.00W,首次放电治疗环节的持续时间为10.00 s,而针对有效手术治疗靶点施加的持续放电时间应当控制在30.00~60.00 s。当患者在射频消融放电治疗过程中心动过速症状终止,且在针对患者心房组织实施重复刺激过程中不会导致患者再次出现房速症状,即视为RFCA治疗取得预期效果。

1.3 临床评价指标在患者治疗半年后,采用调查随访方式,统计患者的一次治疗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2 结果

治疗后半年开始对全部患者进行随访,一次治疗成功率为97.12%(101/104),复发率为3.96%(4/101)。

3 讨论

本院心血管内科在2012年6月~2015年6月间,针对来院治疗的104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实施了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全部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为97.12%(101/104),通过在患者治疗后半年实施电话随访和来院复查,统计出患者的复发率为3.96%(4/101)。本院在本次研究中获取的治疗成功率稍高于以往研究文献的报道结论,其出现原因一方面在于部分早期性RFCA患者未被纳入研究范围,另一部分在于部分患者的治疗后随访调查时间比较短暂。

现阶段,射频消融术(RFCA)已经成为心血内科临床中彻底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最佳手段[2]。而在射频消融手术实施过程中,保证标测定位的精确性是确保旁道消融治疗过程顺利实现预期治疗效果的关键保证手段。由于患者的左侧旁道中存在冠状窦电极作为指引路标,因而针对患者左侧旁道实施的消融中治疗通常比较容易成功[3]。针对这类患者,可以运用大头电极经由患者心室组织的方式实施逆行二尖瓣标测,全部患者的心内电图检查临床指征是大A波小V波,或者是大A波大V波,本次研究中,借由这一途径开展射频消融治疗的全部患者均顺利取得预期治疗效果,证实这一治疗实施方法可以被认定为常规治疗方法的有效补充和支持,其临床生理机制,可能与左侧旁道的行走方向特征,以及心房心室环形生理结构之间的夹角现象有关。上述夹角现象,导致在心房和心室的插入端点位分别借由不同的角度实现心房心室结构与周边心肌组织之间的连接,致使旁道部分的行程被逐步延长,因而心房和心室插入端,在二尖瓣环形部分实际形成的投影,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斜向距离,并以此保证射频消融治疗环节在实施过程中的特性。

对于患者的右侧旁道部分而言,其在开展消融手术治疗点设置过程中的主要难点,在于右侧旁道结构内部不存在明确的消融治疗参照物,因而在大头电极插入患者右侧旁道后,往往难以实现对三尖瓣环形结构的有效靠贴,其实际治疗操作过程中的稳定性水平较差,而在采用电极加硬处理,并将电极头部点位弯曲成倒U型的技术处理方式,保证电极在实际插入之后能够稳定倒贴到三尖瓣环形房侧之上,借此增加消融治疗电极在实际治疗过程中的状态稳定性[4-5]。

RFCA改良房室结慢径是临床中实现AVNRT根治目标的最佳手段,借助对慢径传导功能施加阻断作用,同时保持快径的传导功能,能够有效阻断AVNRT的折返环结构,从而逐步实现针对快速心率失常疾病的彻底治疗目标,并以此充分保证AV的传导功能不受影响[6-7]。在采用下位时间递增法开展具体治疗过程中,通常能够获取简洁便利的控制特征,以及充分的安全性。手术过程中,应当选取具备小A波大V波,且中间不存在希氏束电图的区域作为射频消融治疗的实施靶点,并且在患者处于窦性心律条件下实施放电过程,借由时间间断调节的方式逐步递增射频消融治疗过程中的功率强度(15.00~25.00W),并且在治疗过程中,保证连接插入电极的消融导管不发生位置移动现象,将患者出现交界性心律作为治疗成功的判断指征,并且将患者不再诱发SVT作为射频消融治疗过程的终点[8]。

综上所述,运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一次治疗效果,治疗过程安全性好,做好消融治疗能量强度和持续时间控制,能取得较好临床效果,适宜推广运用。

[1]阳运强.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J].西部医学,2012,24(3):520-521.

[2]孙爱娇,辜和平,宋德明,等.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9):1380-1383.

[3]任寅,朱莉,阮中宝,等.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9,18(5):480-482.

[4]刘云黎.护理干预对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患儿116例的疗效分析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0): 1545-1547.

[5]白英华,王智勇,李银光,等.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临床疗效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1):40-41.

[6]刘宝东,刘磊,李岩,等.射频消融治疗100例肺部肿瘤的远期疗效[J].中国肺癌杂志,2011,14(4):335-339.

[7]王春华,尹玉华,刘莉,等.172例原发性肝癌行射频消融治疗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36):4-6.

[8]李志军,钟薇.化疗栓塞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3):5-7.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7.031

猜你喜欢
消融术消融靶点
消融
维生素D受体或是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
肿瘤免疫治疗发现新潜在靶点
百味消融小釜中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术中护理
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
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老年肝癌及并发症防范
臭氧消融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的疗效分析
心力衰竭的分子重构机制及其潜在的治疗靶点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关系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