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高校素质拓展学分制的实施探索

2017-04-15 07:21许晓峰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学分制学分素质

梁 倩,许晓峰



新时期下高校素质拓展学分制的实施探索

梁 倩1,许晓峰2

(1.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 安徽师范大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为不断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开始推广实施“大学素质拓展计划”。素质拓展学分制作为“计划”实施的着力点,也受到了高度重视。依托于素质拓展学分制的实施,素质拓展教育体系的育人成效得以体现,但是在素质拓展学分制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足。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加强素质拓展学分制实施过程中的探索研究,不断完善相关体制建设,进一步发挥其在育人过程中的积极效用。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高校素质拓展;学分制;实施

伴随着大学教育由精英化教育逐渐发展为大众教育,社会各界对高校育人的关注重心逐渐转移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上,而不仅仅局限于学习能力与专业知识的提升。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青联发〔2002〕14号)文件的发布,有力推动了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在全国各高校的开展。自2004年以来,全国各地高校结合自身校情,制定、推行素质拓展学分制,将素质拓展学分纳入综合测评体系,录入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以此作为推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实施的主要着力点。此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素质拓展学分制的实施必要性分析

高校育人工作应顺应社会发展与时代需求。现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倾向于个人的综合素质表现,如良好的道德风貌、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这就要求我们将素质拓展学分制纳入到对学生的综合测评体系中。通过素质拓展学分制的实施,从可以更好地发挥校园素质拓展活动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同时,高校校园开放性育人环境的营造与学分制的实施,也可为素质拓展体系的完善提供有力保障。除此之外,在高校中实施素质拓展学分制的必要性,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学生活动参与度,打造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平台。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同时因受到网络多元文化的巨大冲击,高校在校学生的学习与素质拓展活动开展普遍缺乏关注,从而导致学生活动参与度不高,综合素质提升也就无从说起。通过设立必修学分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校园活动,可以缓解网络时代给高校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打破活动开展中的年级、专业限制,丰富学生活动形式。2000年以前的高校校园活动开展,主要以班级和院系为单位,造成了活动开展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性不高、学科交叉性不强的局面,限制了大学生的能力提升途径。素质拓展学分制的实施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通过设立对应的素质拓展活动模块,可以丰富校园活动的开展形式,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活动参与机会。

(三)推动“第二课堂”精品化建设,提升高校活动开展成效性。高校实施素质拓展学分制,势必会对原有的活动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活动模块,进而加速高校活动精品化建设进程,减少甚至消除以往各院系、班级举办的活动中所存在的内容单调、缺乏特色等问题。

二、高校素质拓展学分制的实施内容

虽然各高校在实施素质拓展学分制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经过对比研究发现,高校素质拓展学分制普遍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学分制的介入。目前实施素质拓展学分制的高校,均将素质拓展纳入学校的综合测评体系中,划分活动模块,将素质拓展学分作为学生毕业与评先、评优的相关依据。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学院设立了素质拓展学分A、B、C模块。A模块,即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B模块,即专业技能与职业导航。C模块,即身心健康与文化艺术。依托模块划分,将素质拓展活动进行归类,并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每个模块均不得低于2.0学分。同时在学年结束成绩计算时,按相应比例计入综合测评成绩中,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实施素质拓展学分制的重要举措。虽然在模块划分与学分设置上有所不同,但均采取了学分制介入与设立相关考评体系的方式来建立学生活动激励机制。通过这样的方式,规范素质拓展活动的开展途径,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拓展教育管理。对于高校在校大学生来说,素质拓展学分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色彩”,但不可否认,它对学生参与活动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学分制的介入在保证了“计划”顺利实施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活动选择,满足了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在校生对于活动开展的需求。

(二)认证体系的设立。实施素质拓展学分制最重要的环节是制定和完善认证体系,这是准确、及时掌握学生选修素质拓展学分情况,保证以学分制的方式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规范、有序、科学实施的前提。在认证体系的建立中,多数高校实行的是团支部—院、系团组织—校团委三级认证体系,即在班级中设立素质拓展委员职务,学院有分管素质专任教师,校团委设立素质拓展部门。采取“谁主办,谁认证”的认证方式,进行拓展学分的记录与录入。素质拓展学分认证体系的建立,是规范素质拓展学分制实施的硬性要求。素质拓展活动的开展较为分散,且参与面较大,无法像课堂考核一样在学期末进行集中录入,要实现学分的及时录入,只有依托于认证体系的建立。

(三)校内各职能部门间的联动。素质拓展学分制实施以后,如何确保素质拓展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便成为各高校的焦点问题。这也从宏观层面上要求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等部门加强沟通,建立校内联动机制,以确保素质拓展学分制的有效实行。将素质拓展学分与学生的评先、评优挂钩,甚至是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要求,从机制运行层面进行规范和约束。

三、高校素质拓展学分制实施中的现实问题

实践证明,素质拓展学分制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但是,素质拓展学分制推行和实施情况并不均衡,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亟需解决。

(一)引发功利性心理

素质拓展学分制的介入,让学生高度重视活动开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最为显著的就是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学生功利性心理。因为将素质拓展学分纳入综合测评体系,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年成绩评定,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评先、评优。为此,一些学生为了获取高额的素质拓展学分,频繁参加各项活动,忽略了活动开展的本身意义。同时,在参加各类活动过程中,许多学生关注的并不是活动的主体内容,而是活动认证的学分有多少,造成了实施主体意义上的本末倒置,由原本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转变为学生的盲目活动参与,这也违背了高校设立素质拓展学分制的初衷。

(二)忽视学科差异性

高校内的文理科差异性也要求各高校合理设置素质拓展活动模块,兼顾文理科之间的学科差异。目前许多高校都出现素质拓展活动侧重于某一学科的现象。以笔者所在城市的高校为例,大多数高校所设置的素质拓展活动偏向于人文社会类型,理工科类素质拓展活动开展较少,或是仅依靠相关学院进行开展。这就导致了学生的活动参与面缩小,综合素质提升受到制约。

(三)认证过程繁琐

当前实行素质拓展学分制的高校依然采取主办单位人工记录,然后逐级上报汇总,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手段,致使认证的过程较为繁琐,素质拓展学分的公示与反馈不够及时,从而导致素质拓展学分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透明度、公开度不够,这也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

(四)监管体系缺乏

受功利性思想的影响,许多学生对于素质拓展学分高度“重视”。良好愿景下的事实情况却是许多学生利用认证体系中存在的漏洞浑水摸鱼,跟随参加活动的学生一起蒙混学分。而现实中,绝大多数高校也并未设立相应的监管体系,而“第二课堂”的全员参与性、活动涉及面广等特点,也决定了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现状,建立素质拓展学分制下的监管体系迫在眉睫。

(五)缺少社会认可度

不少高校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素质拓展学分制度,开拓了人才培养的新常态,但这一体制的成效性却局限于校园内部,尤其是素质拓展学分,因为缺乏统一的实行标准,虽然可以作为校内测评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却无法取得社会的认可。在社会层面上,用人单位不把素质拓展学分作为选聘毕业生的依据,甚至怀疑素质拓展学分的真实性,这些都影响了高校推行素质拓展学分制的积极性。

四、高校素质拓展学分制实施探索

针对高校推行素质拓展学分制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完善认证体系建设,推动信息化进程

首先应加强对于认证体系的监管,定期对素质拓展学分手册进行随机抽查,对学生选修素质拓展学分的情况予以监控,并定期公示,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相关素质拓展部门与个人的责任意识也必须进一步加强,逐步规范素质拓展学分的记录。鉴于素质拓展学分统计的智能化手段缺失,也要求素质拓展应顺应信息化时代潮流,建设素质拓展学分认证、公示、统计的信息化平台,逐步提高素质拓展学分制在高校实施的时效性与信度。

(二)开展学生需求调研,转变主体化思维

通过召开学生专题座谈会、网上问卷调查等形式,多方面、多途径了解学生对于素质拓展学分制度所持有的态度,以及对学校素质拓展设立的需求,转化主体思维,由以前的素质拓展部决定方案转化为学生制定方案,立足于学生的真实诉求而设立活动体系认证模块,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认可度。

(三)拓展活动参与面,注重思想引领

在实施素质拓展学分制的过程中,要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兼顾各学科之间差异性。所举办的活动要“接地气”,从小处着手,切实加强活动开展对同学们的思想引导。不能一味为了塑造品牌活动,而无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否则的话,虽然通过素质拓展学分制提高了学生活动参与度,可却违背了素质拓展活动本身意图。因此,在推行素质拓展学分制时,要贴近学生、服务学生,不要让素质拓展学分制成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绊脚石”。

(四)统一体系建设标准,寻求社会化认可

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各界对素质拓展学分的认可,是素质拓展学分制度实施过程中需要认真把握与思考的问题。从政策层面讲,团中央、教育部应加大同劳动与人事部门的协调沟通,承认素质拓展学分在社会上“流通”,让广大企业相信素质拓展证书上所展示的各类素质拓展学分。从推广层面讲,要邀请企业深入校园,举办素质拓展活动,设立相应板块与对应学分,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不断推广素质拓展学分在用人考核中的使用。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双向互动,以社会认同促进学校实施,以学校实施带动社会认同。

[1]顾家山,毕明福,朱家存. 新质量观视野下的大学生素质拓展理论与实践探索[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2(5).

[2]朱健梅,向仲敏,李卓慧.“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现状调查及对策—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

[3]罗金凤.大学生综合素质学分体系的构建[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4]杨环,朱玉生.论攀枝花学院素质拓展学分制的引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2).

[5]代中逸.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研究[J].企业导报.2012(14).

G642

A

1672-4437(2017)03-0012-03

2017-04-17

梁倩(1988-),女,安徽阜阳人,安徽师范大学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许晓峰(1986-),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师范大学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学分制学分素质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学分美食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