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体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篮球运动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
刘士英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以有氧和无氧为基础的综合供能形式是篮球运动的主要特点,为了综合分析篮球运动对心肺功能以及有氧和无氧工作供能的影响,我们通常将篮球比赛中抢断或篮板球快攻、阵地进攻以及介乎于快攻和阵地进攻之间的衔接段进攻等各阶段的表现形式进行分别研究,由于各环节所采用的技战术的差异性,所以各环节所需要的体能也有所不同。比如快攻阶段(耗时最短,一般在3秒左右结束并终结本次进攻)所使用的供能特点主要是无氧供能为基础,而衔接端(通常是在快攻失败之后,时间一般在5-8秒左右)以及阵地进攻所采用的主要是以有氧供能为基础,无氧功能为辅的表现形式。
因此在篮球教学和训练中,体能训练是国内外专家研究的重点。对于青少年人群来说,要根据其心理生理特点来安排科学的训练,切不可过早进行专项训练,只有体能水平达到一定阶段,才能从事或参加某项运动。小到一般的篮球训练营,在训练中通常会采用热身活动—球性练习—技术学习—教学比赛—体能加练—放松拉伸等几个环节,这些训练基本上也是结合有氧和无氧运动的生物学基础来提高青少年的运动能力。大到国家队集训也非常重视体能训练来促进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高,比如无氧训练(高住低训、低住高训、间歇性低氧训练以及高住高训)等多种训练方法来促进运动员的心肺耐力。
篮球运动;有氧供能;无氧供能
有氧代谢运动最早是由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有氧健身运动中心,世界著名健身专家肯尼斯-库珀博士创建的运动形式。如今有氧健身理念已经风靡到世界各地,库珀博士提出,对于20-60岁的人来说,长期并坚持参与有氧耐力运动可以减缓衰老,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体质以及促进人体代谢机能。有氧运动的主要表现特点是长时间、低强度、慢速度的运动形式,其主要是以糖类和脂肪为功能基础。无氧运动的表现特点是短时间、高强度、快速度的运动形式,其主要是以糖酵解、乳酸、磷酸原、ATP为供能基础。
(一)篮球运动的供能特点
目前国内关于运动员有氧运动指标的测评包括最大摄氧量、最大通气量以及心输出量,其中最大摄氧量是评价有氧供能的主要指标。
ATP-CP供能、糖酵解供能和有氧供能是对人体的三种供能方式,运动员从事竞技运动所需的能量就是由上述三种供能方式共同实现的。但随着运动项目的差异性,三种供能方式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顺序性和主从性,运动项目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供能方式带有明显的项目特性,篮球运动自然也不例外。
根据篮球运动员供能特点与身体训练特殊性以及篮球运动的同场对抗性,集中表现为激烈对抗中的跑、跳等能力的发挥。其次由于篮球规则的影响,队员在受到“5s、10s、3s、30s”等时间限制后,通常表现为数秒内的激烈活动(如移动进攻、紧逼防守、快攻转换)等,也有超过1min中的间隙(如暂停、中场休息),所以非乳酸性无氧供能是篮球运动的主要供能方式。其次由于篮球战术的多边性,间歇期运动强度的不恒定性,所以乳酸性无氧供能是篮球运动必不可少的供能方式。另外,有氧供能是从事篮球运动的基础,有氧和无氧代谢是紧密相连的,篮球比赛中无氧供能是在有氧氧化供能基础上的。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通常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身体活动是以磷酸化系统和乳酸能系统供能为主体的,它们均属无氧代谢的范畴。
对于竞技水平较高的篮球比赛而言,高水平篮球运动员自参与比赛开始就进入了激烈的对抗之中,此时运动员的能量来源主要为肌肉中的三磷酸腺甘和磷酸原,也就是我们熟知的ATP一CP磷酸原系统,该能源的供给特点表现为无氧环境下快速释放能量且能源储备较少,一般供给时间在10秒以内。由于运动强度的增加,ATP-CP已经无法满足更多的能量消耗,随即将会通过无氧酵解来合成更多的ATP,这就是所谓的乳酸能供能系统。乳酸功能系统主要表现在无氧情况下的能量消耗,该供能主要体现在高强度的运动当中,以短时间内乳酸系统的供能来满足超负荷运动。
(二)提高篮球运动机能的训练对有氧和无氧的影响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无氧供能是高水平篮球比赛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所以在安排篮球训练中要以增强无氧供能为基础的方法为主。其中间歇训练是提高运动员无氧代谢水平的有效手段,采用间歇性训练手段的最大优点是:①通过对练习时间和间歇时间的调节,提高对运动员机体供能系统训练的针对性和全面性。②控制在30s以内的间歇训练,间隔30一45s的大强度活动一般是发展磷酸化供能系统,而练习30s以上,休息时间大致等于练习时间的大强度活动则主要发展乳酸能系统。
而且训练中常采用极限(或次极限)强度进行无氧训练,使得HL堆积,达到最高值。在一组完成后,运动员会有筋疲力尽感,这不仅提高了机体的耐酸力,克服了运动员因HL堆积给人体带来的不适感,增长酸性环境下的运动时间。其次在训练中常采用有氧无氧相结合的训练方法,这对于供能的改变具有明显作用。间歇训练比连续训练能完成更大的训练量,是对内脏器官的一种有效手段,能使肌肉在间歇期得到休息,而且循环、呼吸系统仍能保持较高的活动水平,从而不断提高心脏以及呼吸机能的提高。由于篮球比赛中也有相当多的间歇期,要想使运动员的能量供应快速恢复或调整,应采用长时间的或长段落的间歇训练,切实提高有氧耐力。这可以使运动员在间歇时间处于积极性休息的状态,进而提高身体和技战术的有机结合。
篮球运动通常实施超负菏训练,是把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作为了一个有机统一体,以有氧训练为基础,选择以170次/分的心率强度阈值或接近于无氧阈值的强度,作为增进有氧能力的最小刺激强度进行训练,这进一步提高了有氧耐力水平。在有氧训练的基础上,针对性地以无氧代谢为主导的训练,以高于无氧阈值180次/分以上的强度或直至逐步达到接近比赛最高心率的无氧阈值的训练都增强了有氧和无氧代谢的能力。
所以篮球运动对于有氧和无氧的影响是综合性的,通常糖酵解参与供能较少,比赛中的高强度运动是以高磷酸物质无氧分解供能为基础的,中、低强度运动时是高能磷酸物质快速有氧恢复时,无氧供能总时约占10%,有氧供能总时约占90%。篮球比赛是有氧代谢反复、长时间交替进行的一项运动,所以在篮球教学和训练中都要以无氧和有氧练习相结合。
[1]赖锦松,李刚.篮球运动的功能特点和科学训练[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3).
[2]刘志国,徐枫.对篮球运动的功能特点和科学训练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
[3]黄兆荣,等.对提高篮球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1).
[4]杨鹏飞.篮球运动员的无氧耐力训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2).
[5]何也明.试述篮球运动的体能训练[J].四川体育科学,2003,(3).
[6]潘力平.篮球专项灵敏素质的特征及其研究现状[J].山尔体育学院学报,2000,(3).
刘士英(1992.2-),男,汉,河南省安阳市,硕士,武汉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