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100070)
媒体的公司治理作用:一个理论综述
余孝贵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70)
总体上看,目前国际上对媒体参与公司治理的研究在理论上尚未确立广为接受的一般理论框架,在国内,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基本处在兴起阶段。但在实践领域,媒体介入已多次给上市公司带来了重大影响和变革,并在资本市场的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媒体是公司治理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战部分。文章在分析媒体参与公司治理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媒体关注对公司治理产生的正负面效应,研究发现媒体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监督治理作用。但是,媒体发挥监督作用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
媒体;公司治理;正负面效应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而且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也日渐显现。现有研究关于媒体对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认为媒体对公司的新闻报道会显著影响股票交易量、收益率以及公司价值[1];另一方面,从媒体在资本市场上扮演的角色出发,认为媒体在揭露公司财务舞弊中还充当了称职的“监督者”[2],并且通过声誉机制以及政府介入促使公司治理得以改善[3]。
媒体,作为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是否对公司行为起到约束、监督作用,并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理论上,媒体的角色在机制上存在“监督”与“合谋”两种可能。一方面,媒体能够通过信息披露途径影响上市公司与投资者行为,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即“有效监督假说”。另一方面,作为营利主体,部分媒体也可能因利益关系而蓄意迎合上市公司需求,对那些违背投资者利益的行为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即“合谋假说”。那么,媒体在公司治理中到底发挥怎样的作用呢?本文将从媒体治理作用的“支持者”和“质疑者”的视角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总结综述。
1、监督公司舞弊和诈骗行为
媒体的监督作用对企业改正违规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迫于声誉压力或行政处罚压力,违规企业会积极采取措施改正违规行为,改善与投资者及政府的关系,提高工作效率。
Miller等研究发现媒体在监督资本市场会计舞弊行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对263家违规的上市公司研究发现,在受到媒体的批评和质疑以后,违规的公司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正了会计舞弊违规行为。
Dyck等通过研究216个样本企业,发现通过媒体揭露的有会计舞弊行为的样本企业占到了1/5,这些违规的企业被媒体曝光以后,普遍采取了有效措施来挽回声誉,放弃了机会主义行为。
权小锋等研究了媒体报道与上市公司盈余操纵之间的关系,发现媒体关注度越高的上市公司,其盈余操纵行为越少,由此可见,媒体监督可以抑制上市公司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从而提升企业盈余信息的真实性。
2、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Dyck等人选取1999年到2002年俄罗斯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媒体报道是否能在上市公司中发挥治理作用,研究发现不恰当的公司治理决策被纠正的概率会随着媒体曝光的增加而有所提高。这些证据表明,财经媒体的报道明显提高了公司治理水平。Dyck等人进一步发现,媒体曝光能够促使企业修正侵害外部投资者权益的行为。Gorman等也发现媒体报道显著提升公司治理效率。Joe,Louis等研究结果则表明,董事会庸碌无为行径的曝光会增加董事会的压力,促使采取积极改进措施提高董事会效率,从而提高公司价值。
3、加强企业社会责任
Dyck和zingales的研宄开创了媒体公司治理职能的先河。这篇文章研宄了媒体报道与公司环保行为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发现新闻普及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的环保意识更强,公司对于环保问题的正面反应随着媒体披露的增加而增加。
徐莉萍等人的研究检验了我国2008年泣川地震后,媒体报道与上市公司捐赠行为之间的关系,发现媒体关注带来的舆论压力显著地提高了上市公司捐赠的可能性,对监督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Kim等人分析了一百万条从2000年至2010年间美国最大的100家公司在慈善捐献方面的新闻报道,研究发现,当企业收到关于社会责任履行的负面报道时,企业为了自身的品牌形象,会强化社会责任角色,加大在慈善捐助方面的投入。
1、治理作用不明显
贺建刚,魏明海等人以五粮液关联交易案例为研究视角,研究媒体监督在公司治理中是否发挥作用。发现,当五粮液公司治理缺陷和关联交易行为被媒体披露并引起广泛关注后,上市公司大股东滥用职权、通过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的行为并没有改善或缓解。研宄证明,在我国目前的资本环境和媒体发育程度下,媒体的声誉机制和对资本市场的监督职能并不能有效改善公司治理问题。
Core,guay等人通过研究媒体报道对高管薪酬的影响,发现媒体报道并不能改变高管获得过高薪酬的现象。研究釆用年至年间被媒体披露过高管薪酬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媒体会有选择性的偏好那些高管薪酬相对较高、规模大或者公司业绩差的上市公司高管为报道对象;媒体进行披露后,高管薪酬并没有因此降低,媒体的负面报道与高管薪酬的下降以及高管变更之间没有显著地联系。
2、有偏报道
在商业化的竞争环境中,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媒体报道并非完全基于对事实公正无偏的反映,迎合读者的认知偏好、取悦广告商、迫于政府压力以及受到所有权结构的影响使得媒体向社会提供的信息难免带有偏见和倾向性。
熊艳,李常青和魏至华(2011)基于“霸王事件”探讨媒体追逐“轰动效应”的机制和后果,发现,媒体作为资本市场外部治理者的角色并不是中立的,它的报道存在倾向性从而使得有偏报道不断被放大;这种有偏报道形成的“轰动效应”使当事企业和同行业竞争者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媒体为了追逐“轰动效应”而进行失实报道的行为并未受到资本市场的惩罚,说明声誉机制作用并不明显。
综上所述,媒体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监督治理作用。但是,媒体发挥监督作用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现实中的媒体因为利益关系,媒体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弱化和降低了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引发了消极的经济后果。
[1]李培功,沈艺峰.媒体的公司治理作用: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0,45(04)
[2]王波,叶勇,李明.媒体的公司治理作用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J].华东经济管理,2014,28(10)
[3]贺建刚,魏明海,刘峰.利益输送、媒体监督与公司治理:五粮液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8,(10)
余孝贵(1993-),女,土家族,湖北省利川人,硕士研究生在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专业企业管理,研究方向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