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式”评课:提升片区教研实效

2017-04-15 05:47王玉莲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对话式教研员片区

王玉莲

(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三明 尤溪 365100)

“对话式”评课:提升片区教研实效

王玉莲

(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三明 尤溪 365100)

“对话式”的评课,改变了原来教研活动“点对面”的局面,激活了教研,焕发了活力,提高了教研实效性。通过优化形式创设教研氛围,问题牵引触发教师参与,主题升华促进专业成长;“对话”走进教研评课,让评课“活”起来,使每个参与活动的教师都能获得专业成长的幸福。

对话;教研活动;专业发展有效

片区教研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县域片区教研活动一般是先确定教研主题,然后围绕教研主题进行“说、上、评”教研活动,有时还安排专题讲座。作为教研员,每次组织评课环节时,总感觉一个热情澎湃、情绪高涨的人对着一群一言不发、面无表情的人侃侃而谈,场面静默而尴尬,彼此“煎熬”。大多数教师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评课活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教研活动效果不佳。如何改变这一点对面的沉闷评课方式,让教师在你一言、我一句的宽松环境里,积极参与评课活动呢?近期,笔者将“对话”这种方式引进评课活动,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对话欲望,推进对话深入,从而增强了评课活动的实效性,在这种轻松的对话中提升了教师的获得感、快乐感。

一、优化形式,创设“对话”氛围

传统片区活动的评课由上课教师先说教学反思(体会),然后听课教师对课堂教学依次进行轮流评议(一般指定其中一个人念评课稿),最后教研员做总评。这种组织模式易造成谁上课,谁就成为众矢之的。把执教者置于“靶子”的位置,评议中就变成了“攻击”的对象。每个成为“靶子”的教师心里都是千般滋味,反思时自然避重就轻,含糊带过。评课教师一般会先写好套用优点,然后加一个无关紧要的缺点,将稿一念,便是完成过程。教研员点评,也难激起教师的回应,会场气氛往往沉闷而严肃。如何改变这种状态,活跃会场气氛呢?

首先教研员应改评课者的身份为自由主持者,幽默风趣地主持评课的全过程,创设轻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接着改执教者的反思为指导教师谈教学成功之处,打破了原来上课者的“检讨环节”,促进会场气氛逐步回暖;然后由执教者提出授课困惑,组织全体教师参与讨论,集思广益,排忧解难,营造积极会场气氛;最后主持人(教研员)总结,根据主题内容,对教研活动进行归纳提升,让教师有所得有所获,会场气氛达到高潮。如某片区活动中,在指导教师谈教学这个环节时,有位指导教师这样说:“听了那么多次的课,今天教师的状态最好,引导到位,互动热烈,应变机智,学得氛围浓厚。尤其多次的磨课、研课,提高了偶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我看到了一位年轻的教师成长起来喽!”指导教师一番鼓励和赞赏,让还在沉闷、颓废中的执教者一扫阴霾表情,积极投入到研讨中来。

二、问题牵引,触发全员“对话”

教师是教研活动的主体,专业研究人员应是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1]教师参与的教研活动才能实现教研活动的价值。评课是教研活动的重要环节,研讨问题的生成性和互动参与的卷入性是衡量教研效度的重要视角。[2]在评课活动中,要确保作为主体的教师必须以主动的、能动的、积极的状态参与活动全过程,主持者(教研员)要通过发问、追问、补问等方式,打开教师的话匣子,引导全员参与对话,引发头脑风暴,在相互讨论、交流、思考、分析中,领悟教育教学理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推动专业水平的提高。

如在“积累活动经验提高数学能力”为主题的某片区活动中,对《数学广角烙饼问题》这一课,主持人先发问:“《烙饼问题》这节课的难点是什么”“执教者是通过什么活动来突破难点,你有什么建议?”这一课是公开示范和研讨交流活动的常“客”,大多数教师都听过这节课,甚至有的教师也研究过这课,怎么上,为什么这么上,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有结合自己的教学谈经验分享的,有分享名家在这个环节处理的经典案例,还有根据自己的研究谈建议的……就在教师们津津乐道操作活动时,主持人话锋一转,追问:“那么活动过程的经历就是学习经验吗?”“怎样才能获得经验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轻松的案例描述转入理论层面的提升,有效地激发了教师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再次审视课例,教师们发现在所经历的活动中,只有引导学生回顾、比较、分析、反思、交流,接着内化为“正反面交替烙三张饼,充分利用空间,就能得到最短时间”的经验,最后将获得的经验再次进行证实和运用,这样就完成了一次经验的积累过程。接着利用“两张烙饼法和三张烙饼法”的活动经验,开始“单数饼和双数饼的烙法”经验创造,在这样不断循环往复的连续经历过程中实现经验的创造、领悟与转化。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们渐渐明晰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通过“领悟”“转化”“运用”才能获得经验的积累。这种对话推进,全员参与,边聊边学,共同研讨,没有说教,没有强加,交流中碰撞出的“火花”不断牵引着教研往最深处漫溯。

三、升华主题,“对话”引领成长

在评课活动中,不同专业发展的教师对教学现象与教学行为的认知也不同,大多数一线教师所聊的话题停留在具体的教学行为或某个教学环节,对其背后的理论支撑或本质的东西缺乏深入思考,此时主持者(教研员)借助活动主题内容将理论与实践对接,一步步引领教师经历交流、辨析、困顿、明晰……从理论高度对教学行为或教学现象做出解释,通过交流引领教师探寻理论根源,明确后继思考的方向,帮助教师获得认识,促其成长。[3]

如某片区的教研活动的主题是“构建生本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主持人就围绕“你是怎样理解生本课堂的?”“结合具体课例,谈谈生本课堂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在教师交流过程中,渐渐地对“生本课堂”有了初步的印象和了解,继而又提出了“如何构建生本课堂”“构建生本课堂要注意哪些”等,随着问题的不断产生,思维也跟着不断深入,课例的解说无法进行理论提炼时,主持人就要根据教师所说进行梳理、归纳、综述,并从理论高度对生本课堂做出解释,带领教师探寻生本课堂的精髓,明确生本课堂的意义,指出生本课堂构建方法,及教学实践实施的步骤,从而激发教师为追寻生本课堂而不断求索的热情。这种借助课例、层层深入提炼理论的过程,不仅解答了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更是理解了为什么这样教的道理,丰富了教学经验,提升了理论认识,促进了专业成长。

四、参与“对话”,感悟职业幸福

教师专业成长能让教师体验幸福。[4]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了提升技能、分享经验、解疑释惑的平台,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而在教研员引领下的“对话”式教研评课活动,围绕主题、结合课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们的思维在交流中不断碰撞,观点在引领中不断梳理,智慧在交融中不断浮现。通过亲临活动过程,困惑得到了解决,认识得到了提高,理念得到了提升,教学能力得到了增强,专业地成长使教师获得满足感、愉悦感和成就感。

记得一位教师在参加“教学目标准确定位与有效达成”的主题教研后,赞叹不已:“参与了这次教研活动,我真正明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准确有效制定教学目标了,很有获得感。”一位校长在参加某次片区教研活动后,感慨良深:“这样的教研活动是学校和教师所期待的,它能有效的促进教师成长,激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成功感。”每每看着教师们面带微笑、依依不舍,快乐且自信,便能感觉到教师成长的幸福,这种满满的幸福感将引领他们大胆、坚定地踏响教师课堂教学改革之歌。

总之,“对话”提倡每一个参与者皆有平等参与讨论的理想和话语情境,排除一切强制行为。[5]这一教研评课活动方式营造了和谐的研讨氛围,尊重了教研活动的主体,凝聚了教师团队的力量,体现了教学研究的本质特点,增强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让教研评课真正“活”起来。

[1]谭长存.论有效教研活动的“四变”[J].教育科学论坛,2016(3).

[2]何朝勇.聊课“三度”:让教学研修向思维更深处漫溯[J].小学数学教师,2016(7/8).

[3]宋煜阳.一种全员卷入式教研范式[J].小学数学教师,2016(7/8).

[4]王梅.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5]龚兴英.中小学教师教研活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责任编辑:林文瑞)

猜你喜欢
对话式教研员片区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区地图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对话式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语文教学中对话式教学的运用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