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新自由主义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与应对
李雪梅*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徽 淮南 232007)
新自由主义经历了由学术思想、政策主张逐渐演变为意识形态的过程,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和全球化是其核心价值。新自由主义披着中立的普世价值外衣,宣扬意识形态的终结和历史的终结,从而消解集体主义,追求个人至上,冲击着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高校必须主动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全面落实高校领导班子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制,提升高校教师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创新管理方法,提升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方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之策。
新自由主义;高校;意识形态;应对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1944年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已经基本建立起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无法解除的经济“滞涨”危机,新自由主义在批判凯恩斯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的基础上逐步突破经济学学术思想的界限,在政治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产生广泛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以里根和撒切尔夫人执政为标志,新自由主义成为西方国家的政策主张。1990年“华盛顿共识”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由学术思想和政策主张演变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成为西方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价值观念、推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武器。西方国家以经济援助为名,实现了新自由主义在苏东各国的传播与扩张,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在自由化道路上比资本主义国家走得更远,并最终葬送了自己。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新自由主义造成的世界经济政治不平等和秩序的混乱引发了人们对其的疏远与反思,但其意识形态的扩张并未走到极限,其影响必将长期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西方引进了大量社会科学理论,这些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其中不乏直接宣扬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已成为共识,且这种渗透在当下有越来越隐蔽之势。正如同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资本主义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样,我们对当前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也不能采取“鸵鸟政策”,而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批判、借鉴西方意识形态,以进一步加强高校这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建设。
1.新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
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以反对和抵制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特征,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要求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1]。其核心价值是: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和全球化,其核心即是信奉和维护个人自由,限制政府权力,反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
首先,推崇市场万能,反对国家干预。新自由主义认为自由市场的出现是社会进化而非人类有意设计的结果,与政府的强制力量没有关系,因此,新自由主义排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把政府的调控作用与市场完全对立起来,并将市场的决定作用由经济领域扩展至政治思想领域、精神生产领域,使国家在调节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悬殊方面的能力大大降低,导致中间阶层日益萎缩,贫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但新自由主义并不是反对一切国家干预,它对有利于资本流动、有利于获取垄断利润的国家干预是强力支持的,它反对和否定的是诸如社会福利、保障等有利于工人阶级的国家干预。
第二,主张私有制,反对公有制,推崇个人自由至上,主张社会全体成员的自由即是真正的自由,是社会整体的自由。因此,它反对社会主义制度,批判社会主义制度是对自由的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对经济的束缚隐藏着民主政治的“走向极权”,是“通往奴役之路”[2],会造成普通民众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第三,反对国际经济新秩序,认为全球经济自由化是市场自由、平等竞争、经济发展、共同富裕、社会公平的前提。新自由主义为全球化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全球化又成为新自由主义排除资本积累障碍的重要手段,全球化的进程就是保证垄断资产阶级不断开拓资本市场的过程。诺姆·乔姆斯基认为,市场全球化之所以出现,“是因为那些发达国家的政府,特别是美国政府,将种种贸易合约和协定强加到世界人民的头上,使得那些大型公司和富商们能够轻而易举地主宰其他国家的经济命脉,却不需为那些国家的人民承担任何责任”[3]。新自由主义是发达国家“自由”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倾销产品输出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所谓“意识形态终结”的重要推手,实质上是西方发达国家以全球化之势与自由市场之名,运用自身优势去名正言顺地剥削发展中国家,努力维护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的理论工具,因而是对全球化的利用、篡改、歪曲和误导,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变种[4]。
第四,认为福利政策是对个体惰性的保护,主张压缩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干预以提高政府效率。同时新自由主义主张政府不应致力于改进贫富不均,并认为这是对个人自由的侵犯。
对于作为意识形态的西方新自由主义,我们既要看到其对于我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可资借鉴的成分,更要看到其对社会主义、对公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市场经济的绝对崇拜,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颠覆性影响。
2.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质
新自由主义最初是作为经济学出现的。有人认为,经济学是价值中立的科学,体现的是科学性与实证性,本身不具有意识形态性。实际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建立在商品资源短缺而人们需求无限基础上的经济学,充满着爱与恨的情绪,渗透着物欲的诱惑和价值观念的搏杀[5]。只要社会还存在阶级斗争,经济学就不可能仅仅是一门科学。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中指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6]经济学是服务于特定统治阶级或利益集团的,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说被统治阶级采用成为政策主张之后,它必然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从而成长为意识形态。因此,孙伯鍨先生指出:“从历史唯物主义和严格科学的观点来看,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意识形态和工具理性功能仍然是其基本的规定性。……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由资产阶级生产制度创造出来的现行经济法则和世界秩序是一切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唯一选择,在这种思想背景下,有些人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笼统地说成‘人类文明发展的先进成果’,这就使人大惑不解了。”[7]也就是说,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更替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并越来越把自己打扮得看起来远离政治意识形态,而其实质却是打着“科学的经济理论”的幌子,以解决经济问题的名义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究其根本,新自由主义为西方发达国家推行全球霸权提供了思想保证,体现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利益诉求,是统治阶级维护执政合法性的需要——这是意识形态的根本所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吴易风教授,是我国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经济学理论而著称的经济学家,在本世纪初目睹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对中国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深刻的忧虑和对未来的迷茫,说:“如果失去警惕,听任新自由主义泛滥下去,误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就会丧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会蜕变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8]时至当下,这种影响仍然存在。
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关乎国家的稳定和未来,高校也历来是各种政治力量争夺青年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战场。在当下高校,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已经不仅限于经济学教科书。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的浪潮激发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热情,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发展,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西方思潮的涌入给当代高校师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在此冲击裹挟下的新自由主义——披着“中立的经济理论”外衣的意识形态,其实质是通过经济手段去实现对别国甚至对整个社会的控制——传播,影响了我国高校师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部分程度上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迷失、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集体主义观念的淡薄、对个人利益至上的追求和学术研究领域的功利化和实用化,这为西方国家以普世价值之名传播的新自由主义价值观念,提供了生长和持续发酵的土壤。
1.中立的普世价值外衣
新自由主义以“价值中立”的经济理论面世后,扶摇直上,成为西方国家实现全球霸权的政策主张,并逐渐打着追求民主自由的普世价值旗号,将西方的民主自由模式当成普世的民主自由来向世界推广,为少数人剥削多数人提供合法性基础。新自由主义用抽象的“普世文明”消解“中国特色”,企图混淆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区别,“普世价值”也成为西方国家推行新自由主义战略在当今时代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普世价值”的陷阱与我国学术界存在的“意识形态虚假论”不谋而合,对当下高校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前高校存在着学术研究领域的泛自由化与学术评价标准的西方化,一些学者动辄以价值中立为名淡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以与国际接轨的噱头去实现所谓的学术进步,不加分析地引进与传播西方新自由主义价值理念,拔高西方理论成果的价值,不去深究隐藏在新自由主义思潮下的政治企图,一些学科甚至出现了“去意识形态化”倾向,更有甚者直接在课堂上不加评鉴地将所谓具有普世性的西方价值观传授给学生,充当西方意识形态的代言人。高校的社会科学研究并不存在绝对中立的自由真空。不仅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也摆脱不了意识形态的影响。马尔库塞早就指出,现代工业社会连科学和技术都无法保持中立,都具有意识形态性,何况西方的价值观念?
2.宣扬意识形态的终结和历史的终结
继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之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当新自由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话语霸权,而苏东剧变又使很多敌视社会主义的人陶醉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失败的喜悦之时,宣扬西方民主自由的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弗兰西斯·福山在1992年所著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以自由主义为名,极力为西方自由民主制度辩护,推销自由主义的普世功能,认为西方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意识形态已经取得了对一切意识形态斗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唯一道路。他指出:苏东剧变意味着共产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终结,西方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意识形态,自由民主可能形成“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与“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即“历史的终结”,自由主义的胜利是人类普遍历史上的永恒胜利[9]。实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遇到的挫折,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10]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面对新自由主义产生的严重后果,福山虽然开始从国家竞争和国家发展角度,转而研究国家治理绩效问题,表面看来似乎已经逐步摆脱“意识形态终结”的影响,但其在2014年所著的《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中,提出“强大的政府、法治和民主问责制”模型的前提,仍然是“充分的自由民主”,而这个“自由民主”,是抽象的自由民主,是以西方特别是美国式自由民主模型为例证的,即他依然信仰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是“终结”历史的“至高点”[11],其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终结”,以消解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
3.消解集体主义,追求个人至上
新自由主义抨击集体主义,鼓吹个人利益和个人自由,这种自由不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而是通过霸权、暴力、压迫下的资产阶级的自由。在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引导下,部分青年在学业上关注的是能够迅速带来经济效益的课程,在价值观上向往金钱、荣誉,崇拜权力,削弱了国家几十年来培养的集体主义观念,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人性的异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12]。高校必须主动加强意识形态管理,维护意识形态的安全。
1.全面落实高校领导班子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制
针对新自由主义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泛化、淡化倾向与国内存在的“去意识形态化”“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落实高校领导班子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制是强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首要任务。高校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均要积极参与意识形态管理,不仅是党委要管,分管科研和教学的更要管。高校要正确处理好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心工作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将意识形态工作贯彻到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中,贯彻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领域中去的重要意义。尤其在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的关系上,高校要特别加强对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的管理与引导,以“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为基本原则,不能以“双百”方针为借口,为错误言论提供传播渠道,更不能助长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中盲目崇拜西方标准的倾向,否则就会人为导致新自由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泛滥。
2.提升高校教师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
思政课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但意识形态教育不仅存在于思政课堂,传统的将意识形态教育与专业课区分开来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实际需求。所有的课程均渗透着意识形态的影响,一切语言都是意识形态的载体,任何知识的传授,都会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如西方经济学,如英语课程等,传授语言的过程就是传授意识形态的过程[13]。高校教师应该明确,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本身就具有价值性和意识形态性,完全脱离意识形态和特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存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本身也是以符合科学逻辑的形式出现的,因此,价值中立不是消解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借口,高校所有的教师均应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自觉端正政治立场、学术态度和教学底线。
3.高校意识形态管理方法的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意识形态的管理多围绕国家中心任务展开,强调国家利益至上,而对日常生活维度的、对满足个体自身发展需要的意识形态建设和管理尚显不足,意识形态管理尚未完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而市场经济的发展、阶层的分化、利益诉求的多样化,使当下人们的独立意识空前高涨,人们越来越多地根据自己的利益得失,去评判社会的发展,而不再仅限于说教和传统的灌输。对高校而言,高校师生群体的特殊性,也对高校意识形态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正确使用灌输方法。意识形态的宣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比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内容,更能决定其吸引力和凝聚力[14]。灌输作为意识形态管理的根本方法,长期以来被不同程度地误解误读。列宁的灌输思想并不完全等同于教育学上的灌输方法,但在某些教育工作者那里,灌输却被演绎成“通过简单强制方法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认可的思想观点、政治信条、道德和行为规范,使受教育者无可选择的被动接受”[15]。高校意识形态管理不是对学生的粗暴干涉,这只会激起青年学生的逆反心理,使本来正确的理论失去威信和说服力,而应是在尊重学生权利基础上的引导,要满足学生在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发展权方面的需求,尊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进而塑造意识形态管理方法的合法性。
其次,重视实践教育的养成作用。恩格斯认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16]高校意识形态管理多年来较多关注的是理论内容的灌输,而对教育对象的实践能力、行为养成,多以专业动手能力的锻炼为主,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并未达到教育对象的内心深处去。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凸显的个人至上、权力至上观念即是明证。因此,将意识形态从漂浮状态实现真正的渗透,就必须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管理者要创造性地引导青年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让大学生从实践层面真正理解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将科学认识转化为独立自主地辨析和处理意识形态问题的能力。
4.提高理论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国家意识形态的法律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但从上世纪末以来,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却出现了“思想淡出,学术凸显”的倾向,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科学性、创新性不足密切相关。在学术场域,仅通过口头宣传和灌输而不进入学术争辩,是不可能真正建立起占统治地位并为学术研究者和普通民众共同接受的意识形态的。仍以经济学为例,当前国内高校的经济学学科设置基本上仍以西方经济学这一带有浓重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课程为主,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仍摆脱不了被边缘化的局面,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邱海平教授就指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把主要精力用于钻研西方经济学和数学,从而使学生的价值观、社会观和历史观深受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与此相适应,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被边缘化。”[17]这种状态对于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社会来说,不能不让人深忧。这种状态的改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创新为前提,通过理论研究与创新,彰显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魅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来巩固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通过理论创新来塑造党和国家的崭新形象,增强凝聚力,才能真正使新自由主义思潮最终在我国失去存在的土壤和环境。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新自由主义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 (6):18.
[2]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冯兴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7.
[4]侯惠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433.
[5]王振中.写作经济学博士论文需要激情、思辨和创新[J].经济师,2001(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
[7]唐正东.从斯密到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的历史性诠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4-5.
[8]吴易风.略论新自由主义及其影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2):82.
[9]弗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3.
[11]福山依然是“福山主义者”[EB/OL].http:// www.360doc.cn/article/15549792_458534675.html.
[1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2015-01-01.
[13]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14]杨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79-180.
[15]李景春,李倩.灌输式教育在和谐德育中的反思和扬弃[J].湖北社会科学,2009(12).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9.
[17]邱海平. 我国经济学教育“西化”倾向亟待纠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8-27.
A Study of Coping Strategies to the Influence of Neo-liberalism to the Safety of Ideolog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 Xue-mei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 An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Trade, Huainan 232007, Anhui )
Neo-liberalism has experienced from the academic ideas and policy proposals to the ideology, and liberalization, marketization, privat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are its core value. Neo-liberalism, wearing the coat of neutral the universal values, is to advocate the end of ideology and history to dispel the collectivism, thus the personal supremacy is pursued and our the safety of ideology intimid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take the initiative to lead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fully implement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system for the leadership’s ideolog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aculties’ initiative, bring new ideas to the management methods, promote the abilitie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ll for maintaining the safety of ideology.
neo-liberalis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y; coping strategies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7.01.19
D07
A
1004-4310(2017)01-0102-05
2016-11-27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与防控机制研究”(AHSKY2015D15);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Szzgjh1-1-2017-17)。
李雪梅(1974- ),女,安徽萧县人,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主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