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希秀
方东美与《坚白精舍诗集》
兰希秀1,2*
(1.首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48;2.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方东美是当代著名的儒学大家,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他为世人留下了近千首诗词作品。文章通过对方东美诗词作品的梳理,考察了方东美的生命思想历程;结合他的具体诗词作品,透过方东美的哲学思想,察看方东美诗在“表现”的诗学美学思想。
方东美;《坚白精舍诗集》;表现
作为当代新儒家阵营中的灵魂人物之一,与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唐君毅等其他新儒家强烈的逻辑性、理性式的哲学表达方式不同,方东美用诗化的语言和艺术化的手法,表达了建立中国传统文化本位,承继民族优秀文化基因,促进中华文化赓续绵延并走向现代化的哲学诉求,因此,他被誉为“东方诗哲”“中国的桑塔亚纳”。实际上,这些美誉的获得以及 “诗人兼哲学家”的自我定位,不仅仅因为方东美哲学中的诗化语言和艺术化精神,更让人不可忽略的是,他还为我们留下了具有“清刚鲜妍之美”(朱光潜语)的近千首古典诗词作品。方东美去世后,钱钟书说:“中国古典诗人,如方先生者,今后绝矣!”[1] 532其诗词的艺术价值及其在诗词上的高深造诣,可见一斑。所以,通过哲学看诗学,透过诗词窥哲思,诗思互证,成为我们研究方东美诗学美学思想的有效途径。
研究方东美的诗学美学思想,离不开他具体的诗词作品,否则,实在难以窥测其诗思奥妙。方东美的全部诗词汇总谓《坚白精舍诗集》。“坚白”一词,源出自《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盖有坚硬、纯洁,出淤泥而不染、处浊世而不同流之意。目前,《坚白精舍诗集》在国内有中华书局(2013年)和黄山书社(2011年)两个版本,皆是基于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版本编订而成。从诗词具体内容安排上看,中华书局版是台湾原版本的直接拷贝,没作任何改动;黄山书社版则删除了原版中诗词重复的部分以及三首关于蒋介石的挽词。两个版本各有优劣,前者因为是方东美手写真迹的影印,其优点在于原汁原味,但因为部分诗词的重复影印,作为资料使用来说稍有凌乱之感;后者是繁体打印版,更便于读者的阅读欣赏,利于研究者的研究和使用,但相较于手写影印本,可能少了点“原始”味道。
据笔者统计,《坚白精舍诗集》共收录方东美诗词954篇,大致可以分为诗(包括挽词等)、词(曲)两大类。其中诗859首,词(曲)95首。诗以古体诗居多,另有少量律诗和绝句;古体诗的三种艺术类型歌、行、吟均有涉及,以吟诗为主;从诗的语言形式来看,以五言、七言为主,有极少量四言(仅3首)。词则涵盖小令、中调、长调三大类型,涉及十六字令、长相思令、调笑令、解连环、伤情怨、望江南、满江红、南歌子、三台令、浣溪沙、鹊踏枝、临江仙、清平乐、柳枝词、踏莎行、如梦令、鹧鸪天、西江月、南柯子、酒泉子、生查子、诉衷情、杨柳枝、高阳台、江神子、木兰花、虞美人、南乡子、清平乐、菩萨蛮、点绛唇、春从天上来、玉楼春、采桑子、绛都春、阮郎归、忆秦娥、人月圆、秋宵吟、鹤冲天、卜算子、霜叶飞、昭君怨、眼儿媚、江城子、行香子、莺啼序、齐天乐、归国遥、绕佛阁、南浦、风入松、水龙吟、风流子等54个词牌,以及天净沙、鹦鹉曲2个曲牌。根据内容题材,方东美的诗词大致可分为哲理、抒情、叙事、写景(人、物)四类,其中哲理诗词100首,抒情诗词335首,叙事诗词128首,写景(人、物)诗词391首。需要说明的是,诗词往往情由景发,景助情宣,情景交融,方诗更有理寓情中,情以理张,情理合一的特色,所以,以上四种分法实是勉强为之,更大程度上是为研究方便而已。
根据创作时间先后,以抗日战争为界,其诗歌创作大致可分为抗战前、抗战期间、抗战后三个时期:以《巴陵江中》(诗人特意注明“以下入蜀之作”)一诗为界,之前56首是抗战前诗作;至《还家》之前共715篇,为抗战期间作品;《还家》之后是抗战结束回返南京以及入台后的作品,共183首。现根据方东美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对其诗表达的内容与思想进行梳理与概括,以考察方氏的生命精神历程。
第一阶段:时间大约在1937年8月入蜀之前。详阅抗战前这56首作品,可以看到,方东美此时作诗多为表达其哲学思想,记录其哲学慧悟。其中既有对宇宙大生命的感悟:“乾坤渺无垠,生世浑如寄。晏息向君怀,驰情入幻意。”(《情》)又有对人类生命的赞美:“伟哉人之生,葆真复持盈。寄语瞢腾者,谁能解此情?”(《遣兴》)既有儒家勇对现实、面对苦难、乐生忘忧的心态:“他世与来生,吾意独不属。此世委尘埃,他世更窘促。大地鞠吾生,欢乐萦心曲。”(《述怀》)“郁郁胸中忧,相煎何太急。耿耿玄览心,求知苦难给。幽恨应有穷,长歌舒胆汁。会当起善念,邀彼祯祥集。何如长欢忻,不作抱璞泣。”(《慰》)又有道家提神太虚、点化现实、达生洒脱的情感:“我亦间世英,立地想超升。脉脉向苍冥,悠悠终古情。”(《书怀》)“人生苦行役,蹇涩负重累。何不歼此身,解脱人间世。”(《悲歌行》)另有在时局动荡下对举世皆浊而我独不染的高洁情操的追求:“外物非本真,奈何滞行迹?尘埃和污垢,弃之不足惜。”(《释闷》)所以,这一阶段的诗词,多是方东美对于学术研究与感悟的一种诗学化表达,其中对宇宙人生的关注与描摹,已显示出贯穿其哲学思想始终的独特生命情调。
从方东美的创作来看,抗战之前的作品有数量少、几乎不涉时事的特点。这里大概有三个原因:第一,方东美生在桐城方家,在“儒家的家庭气氛中长大”[2]1,自幼饱读诗书,但他年轻时却并没有学习作诗,应该是在近四十岁时,才刻意学诗。这可以从他《始学为诗,因成绝句却寄二兄慰离情》一诗中看出:“四十为诗也自工,凤声吟破夕阳红。桐花万里巴山泪,洒遍虚无缥缈中。”题目中“始学”说明学习时间不长,诗中“自工”说明诗作风格刚趋成熟。即是说,到四十岁(左右)的时候,方东美才真正认可自己的诗。换言之,方东美学习写诗较晚,特别是将诗作为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定是四十岁左右的事了。所以,前期作品数量少也在所难免。第二,因家学原因,方东美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古典文化学养极高,但是方东美真正的学习生活却不在传统私塾:小学在“新制学校”,中学在效仿日本学制的桐城中学,大学在当时全国最有名的教会大学——金陵大学,一路而来接受的都是中西合璧的教育。结果是,方东美对西学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兴趣。到大学时,方东美的学术兴趣彻底转向西方哲学,及其后来去美国留学,研究内容均为西方哲学,他的硕士论文是《柏格森生命哲学述评》,博士论文是《英美新实在论之比较》。后来学成回国工作,教授的也是西方哲学各类课程。长期的理性哲学训练,使方东美更愿意从学术中冷静地寻求真理,而不是醉心于个人情感的宣泄。第三,方东美一生始终坚持不参与任何政治党派活动的宗旨,将学术研究作为自己唯一的志向,希望通过学术研究来弘扬、拯救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信条,可能是束缚方东美前期诗歌对现实关注不足的原因。但是,必须要指出的是,不参与政党事务,并不代表方东美不讲民族大义,没有爱国情操。1937年4月,当日本侵华意图已显,方东美在全国作了《中国先哲人生哲学概要》的广播,大力宣扬中华民族智慧,提振民族自信心。方东美强烈的爱国之心在抗战期间的诗词中表露无遗。
第二阶段:时间约在1937年8月至1945年12月之间。抗日战争时期,是方东美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所引起的战乱,以及由之而导致的国家危亡、民生疾苦的现实境遇,从现实到精神上切实地对方东美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激发出他强大的创作生命力。
首先,作为广大青年人的精神导师,方东美既然不能上阵杀敌,必将拳拳报国之心凝结成慷慨激昂的诗篇,担当起将士沙场冲锋陷阵的鼓手。且看这首《望江南》:“仇未雪,京国两茫茫。独立高岑东向望,满天烽火敌披猖。孤恨绕千冈。肠欲断,肠断不悲凉。记取家园零落尽,故当投笔护新邦。豪逸矫南强。”悲愤之情、报国之志溢于言表。再看这首《行都毁于寇火,感赋长句》:“昔日繁华今劫灰,残垣断瓦倍增哀。逆胡穷阨烧天阙,菿汉雄豪辟草莱。城郭摧颓何足惜,山川壮丽必收回。明年捷奏平虾岛,重建三都我赋来。”驱敌之意、复国之心坚定不移。除了强烈表达自己的主观愿望,方东美通过大力赞美前线战士,展现国人抗战勃发英姿,来表达对寇仇的愤怒和对胜利的渴望。且看《中原大战》一首:“英雄杀敌北徐州,黄土血泥沂水稠。莫笑触蛮斗蜗角,诸天等是一微沤。” 再看《抗日篇》:“登高呼四野,万里快哉风。扫虏雄诸将,为心眇一躬。精忠长贯日,气象远涵空。砥柱中流峙,百川东复东。”又通过对丑陋现实的描绘,揭露在民族存亡之际某些当政者的糜烂生活:“国破家屯夷乱华,千官犹自拥香车。凭君啼尽伤心泪,争敌后庭一曲花。”(《行营禁乘汽车往歌舞场》)深深表达了诗人对这些不管生民死活,却夜夜笙歌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们的憎恶与愤恨。
其次,在这一阶段占最大比例的,还是写景、抒怀类诗词。原因概有三点:一是方东美本身所形成的一种道家超凡脱俗的气质,特别是道家的达生之情,使他在精神上常常能够超越世俗生活羁绊与束缚,提神太虚,寄心灵于美妙的诗境当中,“做人生之大梦”[3] 332。二是从小受儒家气氛的熏染默化,方东美深谙“孔颜之乐”的理趣,并铸造了他面对苦难与困境仍然积极向生、乐生的情感心理结构。以上两点是为主观原因。三是从客观方面,此时的方东美,偏居巴蜀农村,受战事影响相对较小,并且当地世外桃源式的优美田野风光,也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
第一,对嘉陵江、石门、堰口、巴山、巫山、歌乐山以及巴渝山村等自然景色的诗化呈现,表征出诗人面对苦难时的一种超然艺术化生活态度。且看《嘉陵夜色》:“岸镫流影人垂泪,山月回光客沦心。寂历寒江东逝水,盈盈输梦不言深。”复看《歌乐山观云》:“云叠旧山川,巍峨纷在眼。恶风吹不坏,时作红蕤显。”再看《石门侵晓》:“云衣雾褧旧时妆,翠羽明珠倚绿杨。吐纳春词身口意,晓风残月梦中香。”在诗中,岸灯、流影、山月、回光、逝水、山云、绿杨、晓风、残月等自然景象着染人的色彩,构成一幅活泼泼的生命流衍图景。第二,叹世乱,哀民艰,念旧京,彰显出诗人悲天悯人的伟大人文情怀。请看《三台令》:“血泪对江山,春归缥缈间。鸟啼花月夜,京国梦中还。”复看《望江南》:“巴山雾,铺彩满嘉陵。流水浮香春意窅,落花吻浪泪痕轻。凄切倍关情。 惆怅事,孤客正扬舲。岸柳飘愁莺舌乱,滩雷惊梦鹤东倾。幽恨几时平?”自然景色,在在含情,诗人愁恨,处处寓景,故都之思念以及身居他乡之孤寂的悲愁情绪胜于言表。另有因事抒情,有感而发。《不寐》:“无眠为世难,竟夕意萧然。月煜天狼近,心驰太易前。穷愁一身负,性命万人悬。造物成何物,兵凶毁大千。”复看《秋怀》:“乌蛮烟瘴地,众苦役微躬。家国豺狼口,形神患难中。风霜凋玉树,才调写丹枫。秋老犹多思,深山发醉红。”诗人偏居一隅,却始终心系“世难”“众苦”,对战争带来的灾难,对众生的悲剧境遇,痛彻心扉,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传统人文精神,在此显露无疑。第三,诉衷肠,表亲情,述友谊,彰显出诗人多情善感的一面。且看《书情》:“羞听雍门琴,长歌猛虎吟。骨疆无屈体,思睿有丹心。啸吒风云远,悬迟海岳深。腾鶱寥廓上,浩气欲横参。”虽无强壮身体,却有丹心一片,亦可作长歌啸吒,豪气冲天。复看《凄凉》:“凄凉故国三年别,惆怅寥天一梦巡。秋叶春花时溅泪,移情濬哲作诗人。”春去秋来,叹世凄凉,感时易变,唯诗聊以慰藉。人在异乡,骨肉分离,更觉亲情温暖,倍念亲情美好。请看《蜀中守岁怀意瑰兄》:“雾重霜寒不冻愁,庄生蝶化梦君稠。惊疑抱影灯前坐,听说人间百万忧。”《寄意瑰二兄》:“乱离经五载,辛苦岂徒弦。雁叫龙眠月,书迟鸟道天。闻猨难下峡,滴泪欲随肩。梦绕鸰原树,呕心托杜鹃。”幼时场景的描绘,当下乱离疾苦的诉说,把对兄长的思念之情、关怀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乱世之中,朋友各奔东西,孤寂寥落之时,友谊弥足珍贵。且看《堰口幽居,怀胡小石》:“西溪风景好,情识不相煎。养梦无穷地,搜玄何限天。坚贞山比德,幻化水争妍。拜石人无侣,思君喷醴泉。”对知己思念之情如醴泉喷薄,不可阻遏。
“这得益于车间近期实施完成了清污分流改造,地沟外排水大幅减少。‘沟长制’初见效!”磷酸车间安全环保员沙玉海表示,现在车间正常生产过程中的冷凝液、设备机封水和冷却水等清洁水已基本回收利用、不外排,节水减排效果显著。
再次,作为一生沉浸于学术海中的哲学家,方东美诗中始终透露着浓厚的理趣。且看《梅溪》:“梅花两岸发,诗意一心裁。天地秘幽奥,含情待我来。”天地诗心,物我齐论,万物皆有生命:“世界上没有一件东西真正是死的,一切现象里面都藏着生命。”[4] 18这就是方东美的“万物有生论”。又如《古意》:“乾坤双转毂,心事一惊鹿。山木百年春,杜鹃千祀哭。”乾坤旋转,时序更替,绵络不绝:“宇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生机,无一刻不发育创造,无一地不流动贯通。”[4] 20这正是方东美的机体宇宙观。再如《西江月》:“濠上自知鱼乐,武陵谁觅花源。子规啼破泬寥天,倚枕华胥梦断。 大化安排有我,乾元统贯无前。藏舟于壑总成颠,学道忘忧御变。”世事虽艰难,却顺势而为,无为而无不为,以不变应万变,在学术天地中觅得精神上的“桃花源”,充分表现出了诗人那种追求超越、向往自由的道家理想人格精神。再看《南乡子》:“元气郁纵横。诗意禅心自混凝。大美不言天地寂,生生。众妙之门绾六情。 道体更无名。感应随时与化成。方外独标齐物论,彼是相因任两行。”天地元气,自由流转,生生不息,情感贯注而化成万物,万物彼是相因,旁通相连,构成一个广大悉备的和谐价值精神领域。这正是方东美对宇宙“普遍生命”的诗化表达。
第三阶段:时间大约在1945年冬天之后,离渝返京。以1948年入台为界,这一阶段又可具体分为入台前和入台后两小段。在返回南京、入台之前的一年多时间里,面对战祸后的破败家园,诗人既有重返家园的兴奋,又有对倭寇破坏家园的愤恨:“归来痛哭还癡笑,杀伐摧残到树颠。剩有衰红𦌾蝶梦,尚留坚白牓壶天。十年肠断宜春里,万叠愁萦宝剑篇。寇虐更兼贪沓苦,室如悬磬思如泉。”(《还家》)既有对景色依旧的喜悦:“小园幽绝地,风味最清新。绛雪愉心飐,黄蜂激意亲。斑斑霑坐幄,旋旋绕吟身。遻物欣成趣,熙怡自养春。”(《小园》)又有对物是人非、阴阳相隔的悲叹:“生离死别十年间,风雨萧骚梦不闲。欲识形容凭墓木,言声阒寂拜青山。”(《追悼二兄》1948年正式入台之后,诗人以拯救传统文化为己任,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因此诗词作品大大减少。除去一些写景抒怀、朋友酬酢之文,这一段诗作最有韵味的仍属理趣丰满的哲理小诗:“坐忘年月兼生日,浃化穷神独影尊。不向人间问何世,天宗德本入玄门。”(《自题小照》)不落俗世,精神超升,始终抱持一颗返璞归真的赤子之心,将玄之又玄的最高生命境界作为自己的终极追求。“我自空中来,还向空中去。空空何所有,住心亦无处。”(《我自空中来》)超越生死俗念,洒脱对待人生,注重精神的自由与解脱,既有庄子“以天地为棺椁”的超脱气质,又有佛家无我、无执、无住的高妙智慧。
由上可见,《坚白精舍诗集》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从宏观到微观,从国内到国外,从历史到当下,从个人到家国,诗人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皆显现于诗中,透显出方东美在日常“望之俨然”之外的“即之也温”的有情、可爱一面。正如方东美自己所说:“我自己的真情感,也许不在我的哲学思想里面表现出来,而是在我的诗词里面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5]257其实,对方东美本人来说,这些诗篇不仅是他个人日常生活记录的生活史,更是他长期浸染艺术、哲学、宗教等文化领域的思想史。在这个意义上,《坚白精舍诗集》可以看作是方东美哲学美学思想的完美注脚。
方东美的诗学美学思想深深地植根于其哲学思想的土壤中。综合其哲学、有关文学艺术的论述以及近千首诗词作品,我们发现,对方东美而言,诗是一种自然曼衍、情理互发的表现,是主观心绪的表达,是人对自然世界的直觉体验。换句话说,诗重在表现。这种认识,源于以下两点:
首先,中国传统的“诗言志”“诗缘情”“感物说”等诗学理论,无不突出诗的表现功能。而对于“三岁读《诗经》”[2]1,遍读四书五经,在儒家氛围中长大的方东美来说,这些儒家诗学当已是了然于胸,内化于心,融于骨血。这也深深地表现在他的诗词当中,有《玉兰》诗为例:“望尽春心可奈何?春来风雨恼人多。玉为楚魄天难问,兰沁骚魂客醉歌。双颊香融标雪韵,孤身梦断舞阳和。悲欢聚散寻常事,一曲新词古井波。”花开花落,时序易变,玉兰花对春天的期待,对春去的无奈,不正是诗人客寄他乡,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感叹吗?再看这首叙事诗《空军征倭不掷弹》:“千翼抟空蹑太清,苍茫云海肆长征。香风曳引霓裳舞,壮气砰訇窫寙惊。龙虎将军虚按剑,猦貍丑虏乱如蝱。翱翔耻啄天狼肉,暂作蓬莱顶上行。”诗句并不着重叙述事件本身,而重在显现空军鹰击长空、睥睨一切的气势,渲染一种壮志凌云、行气如虹的劲健气势,字字句句都流露出诗人对空军霸气豪情的赞美之情。
其次,道家特别是庄子超脱世俗,逍遥翱翔的浪漫主义精神对方东美的艺术观影响至大。如果承认中国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那么庄子的超越精神无疑是浪漫主义源头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魏晋的艺术文化中劖刻下深深的印记。方东美将庄子精神归为艺术精神,不仅仅因为《庄子》艺术化的哲学表达,还在于他“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艺术化致思路径。方东美认为,庄子最终追寻的结果,也是中国艺术追寻的结果,是到达一种“诗艺化境”,在这种境界中,诗人点化万物,激励人心,高尚其志,表达生命生生不已的超然之感。“化蝶心情也自由,熙然依旧妙庄周。搜玄继作华胥梦,夜夜如斯不白头。”(《梦》)“鲲化成天正,泠然物外游。培风穿间气,投影擘洪流。谢客魂频抚,庄生梦博搜。炎州六月息,怡适不知愁。”(《台湾杂咏》)
由此可见,方东美深受中国传统儒道思想的影响,其重直觉、重感悟的诗意思维方式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范式的典型表达,同时也表征出他对“中华文化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1]方东美.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方东美.生生之德[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5]方东美.方东美先生演讲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3.
[6]方东美.新儒家哲学十八讲[M].北京:中华书局,2012.
[7]方东美.科学哲学与人生[M].北京:中华书局,2013.
[8]方东美.坚白精舍诗集[C].合肥:黄山书社,2011.
and Fang Dong-mei
LAN Xi-xiu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235000,Anhui)
Fang Dong-mei is a great philosopher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also a noted poet because he left us around one thousand poems. We can understand his life by combing his all poems. What is important is that by transmitting his poems we can gain his special poetic thoughts: Poems focus on the expression.
Fang Dongmei;; expression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7.01.14
I227
A
1004-4310(2017)01-0076-05
2016-11-03
2011年度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和谐语境下的实践美学发展研究”(2011sk219);2016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20世纪皖籍美学家研究”(SK2016A0815)。
兰希秀(1977- ),首都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生,淮北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