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思雨
【摘要】幼儿园教师或父母对儿童的“保护”行为,内容精细,名目众多。任何有“不安”因素存在的事件或环境,都会引起父母和教师的高度警惕,严加防范和控制,儿童只允许在父母或老师划定的“安全”区域内活动,竭力为儿童营造一个真空的生长环境。儿童年龄幼小,理应需要成人的保护和关怀,但是,现实生活中,成人的这种保护已经超出的正常保护需要的力度以外。而大自然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理由,自然界就是一个多样化存在的集合体。儿童的生长需要一个真实、自然的多元化环境,不管是“安全”还是“不安”的环境和事件,都是儿童成长需要的条件和养分,才能使儿童各方面得到平衡的发展。教师或父母应该尊重儿童成长需要的自然环境,学会接纳和包容“不安“环境和事件的存在,然后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儿童能够亲自体验自己成长的滋味。
【关键词】“过度” 保护 自然 包容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214-02
一、现象:超出正常需要的保护力度
儿童年龄幼小,属于未成熟的个体,生理上儿童的大脑、四肢以及神经系统等都不同于成人,处于稚嫩发展阶段,心理上儿童的认知、观念、精神等都有待进一步发展,由于儿童的这种稚嫩、不成熟,需要来自成人的更多保护和关怀。《儿童权利公约》中也明确指出儿童有受保护的权利,要保护儿童儿童的一切人身权利,包括身体安全和心理安全,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里有尖尖角角的地方都用泡沫塑料包裹严实;孩子有自己专用水杯,走到哪水杯带到哪,甚至在奶奶、外婆家都放置专用水杯,原因是孩子只能喝自己的水杯,喝别人的水杯怕不卫生,对身体不好;有些父母甚至走到哪就把孩子抱到哪,不让孩子自己下来走路,怕他摔着碰着磕着等等。在幼儿园,体育活动课中,两个孩子在操场上奔跑,追闹,教师认为非常不安全,可能会发生碰撞、摔倒的情况,就命令着两个孩子立刻停止,否则取消活动资格;在外出做操或者户外活动的时候,孩子们必须排成排,后面的小朋友必须拉着前一个小朋友的衣服,第一是保持队伍的整齐,第二防止碰撞、挤压,保护孩子安全;两个喜欢“打闹”的好伙伴,教师认为他们在一起“不安全”,所以不管是上课还是活动,都会把他们分开,不允许他们在一起,让全班孩子监督,以免发生事故等等。我们可以看到,家长和教师过于关注儿童的身体安全,甚至为了儿童的身体安全,隔断儿童与自然和社会的接触,限制儿童行动的范围,让儿童生活在真空的保护环境中,这是一种超出正常需要的保护力度现象。
二、结果:“过度”保护的危害
家长和教师的“过度”保护力度,违背儿童自然生长的法则和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压抑儿童内在生命力的冲动,阻碍儿童通过游戏和活动促进自身生命力和个性发展的道路。儿童不仅失去自身行动的自由和主体性地位,影响儿童独立性和主动性的发挥,而且一直处于真空环境中的儿童也失去完整体验世界的机会,感知到的只是被塑造的局部的狭小天地,不利于儿童内在潜能和创造力的发展。儿童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实现认知的发展,而对真实、自然环境的隔离,使儿童失去认知和情感发展的源頭,影响儿童完整发展。
三、原因:“过度”保护背后的根源
1.家长“过度”保护现象的根源
那么在对儿童进行“过度”保护的行为背后,到底隐藏什么意图以及在这个意图下折射出哪些更深层次的根源?笔者带着这两个疑问,进一步思索。笔者发现对儿童进行“过度”保护,首先是不同人群有不同的想法,主要代表群是父母和教师。
(1)心理失衡
就父母来说,由于国家计划生育的施行,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及双方的长辈把所有的期待、希望、宠溺和疼爱都在一个孩子身上,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带着所有期待和宠爱的孩子自然各方面都使父母分外小心,为防止出现任何闪失,因此,竭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绝对安全的真空环境,打造一个没有任何危险存在的温室情境。父母在竭力营造真空环境的同时,另一方面正一步步嵌入儿童成长的轨道,用自己的意志、想法去取代孩子自己的意志、想法,用自己“过来人”的经验去替代儿童自己的选择、判断、经历,儿童的自然成长已经被父母所垄断、掌控,甚至成为父母自身的再次生长。当然,作为拥有丰富人生阅历和经验的人来说,父母认为有权利、有责任给孩子选择最安全、最可靠的“路”,因为孩子生活阅历缺乏、人生经验缺少,什么都不懂,所以决不允许孩子“遭遇不测”,误入迷路、歧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都是爱孩子,都是保护孩子。
(2)传统文化
父母及长辈出现极端化的心理倾向,同样也深深植根于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子女不光是为自己而活,他们更是要承担起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大任。在传统的社会里,人们非常注重种族、家族血脉的连接,把血脉连接的对象视作家中宝,会竭尽所能加以爱护,因为他身上不仅承担了家族香火的延续,更是家族在社会中得以存在的象征,只要有他的存在,就代表整个家族得以存在。所以,在传统社会里,一个人的生命并不属于自己,他属于整个家族、属于承接的血脉联系,为了家族的存在,为了血脉的连接,他是不能有任何岔子,是严加保护的对象。另外,在传统社会文化中,特别注重儒家的三纲五常的伦理文化,“三纲”主要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晚辈必须听从长辈的安排,子女必须听从父母的要求,这是传统伦理文化的基本要求,如有违抗被视为大不佞,由此就衍生了君主集权制,家长集权制。在家长集权制里,论资排辈,父母作为家里的长辈且经历丰富的人,有权利对子女的生活、学习、事业、婚姻乃至整个人生做出任何选择和安排,子女必须无条件加以服从、听话,否则就会被视为不孝子孙,在家族甚至在整个社会上都会遭到“道德舆论屠杀”。所以,父母对子女的“保护”,不仅仅保护的是子女的人身安全,更多的是保护自身臆想的一种期待和希望不被落空。
2.教师“过度”保护现象的根源
在幼儿园,就教师来说,会竭力避免甚至说害怕带孩子去做任何有危险信号存在的事情,教师作为二三十个孩子的安全责任人,一旦哪个孩子发生事情,父母第一个找的人就是教师,况且处于极端爱护心理的父母对子女一皮一毛的损伤,都会“大惊小怪”“小事大作”,教师自然倍感压力,心情沉重。所以,教师基本上以“保护”孩子安全为开展工作的中心点,任何事情的开展必须在教师认为“安全”的时候,才能进行。在对待孩子“安全”的这个问题上,教师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心,不管是有危险的还是将会发生危险,还是凭教师个人经验感觉会有危险存在的事情,教师都会取消或者停止正在进行的事情。
(1)群体影响
教师之所以有如此“高度”警惕的安全意识,从客观原因来分析的话,很大程度上受家长心态的影响,正是父母对孩子过度爱护,致使教师不敢使孩子有任何闪失。因此,处处留心,时时警惕,防止一切会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不安”事情,只允许孩子们活动在教师所划定的安全区域内进行活动。此外,在园领导或者同事們的群体达识中,一个优秀的班级都是规矩、安分、听话的,鲜有意外“事故”发生,充满“安全”的氛围。相反,正是那些差的班级里,调皮、捣蛋的孩子多,会经常出现打打闹闹、碰撞摔倒的事情。“安全”与否已经和班级的荣誉、教师的能力结为一体,而“安全”的指标衡量就是规矩、听话、安分,在教师划定的“安全区域”内活动,不追打嬉闹,杜绝一切”不安“因素的事情。所以,教师为了自己的成就价值体现或者为了班级的荣誉,竭尽全力维护班级里每一个孩子的“安全”,防止发生任何的“意外”。
(2)社会心理文化
从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分析,教师这种极端“安全”意识,防止一切“不安”因素发生行为,就是“怕麻烦”“怕有事”和“保全自我”的人性中懒惰、怯弱、自私的心理,总是希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相安无事,彼此不添麻烦。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遇到一点“麻烦”、复杂的事情,就会打退堂鼓,害怕当“墙头鸟”,觉得事情威胁到自己的利益,而且处理起来太“麻烦”,就放弃不干,然后安慰自己是懒得去“折腾”,或者想着自己不做会有人来做,所以自己也省的“麻烦”,浪费时间去处理。比如:教师带着孩子们去室外踏青,教师不仅要承担安全责任,同时关于踏春的具体活动安排,也需要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细心策划。与其这样“操心”“麻烦”,更多教师宁愿选择“保险”“简便”的安排,自己也轻松、习惯。不仅保全自己和班级的名誉不面临“危险”,同时也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去思考计划,按部就班,省时省力。此外,是一种强调追求外在“成功”的社会文化心理,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想获得成功的人生,荣誉的体验。每一天,各大平面媒体、电视媒体,不断宣传成功人士的致富人生,“成功”已经等同于外在物质的占有量和“荣誉”,为了“成功”要不顾一切、要“精益求精”,物欲日益膨胀的今天和变相的“成功”心理不无关系。同样,在幼儿园,不管是园领导还是教职工,普遍认为纪律严、孩子听话、不发生安全“事故”的班级才是好班级,而不听话、不守纪律、总是发生事件和摩擦的班级是差班,这样的认识甚至演变成“安全”的是好班,“不安全”的是差班,正是在这种歧意的认识下,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成为“好”班,不顾一切,杜绝一切有“危险事故”发生的事件,甚至对有不安因素存在的可能事件都采取绝对的预防措施,把孩子们圈在教师认为绝对安全的区域内,一旦出了这个区域,教师立马发出警报或惩罚。
四、建议:理性把握保护的力度
1.理论反思
自然万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有内在的规律和法则,或晴空万里或暴风骤雨都有自己存在和运动的方式,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剥夺或改变大自然中每一个事物的存在,每个事件的发生发展。阿伦·奈斯提出生态共存原则,认为只有在多样性、复杂性、丰富性的生态多元化的自然生长和发展中,才会有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福禄贝尔说:“儿童就像饥渴的小苗需要水分和养料一样,天然渴望在适宜的环境里自然而茁壮地成长”,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可以自动地利用环境,自主选择,成人没有权利去指挥、命令。所以,儿童的成长有自身的自然发展规律和内在生长法则,儿童的自然生长不仅需要“安全”环境的保护,也需要“不安全”环境的历练,这都是儿童自然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养分和条件。只有多样化存在的环境,才是真实、自然、丰富的情境,儿童才会得到真正的成长。
2.教育建议
作为教师或是父母,首先应该尊重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环境,让孩子在真实、自然、丰富的多元化环境中,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由生长。教师或父母,不能打着“保护”的旗号,人为的、刻意地为孩子营造一个真空环境,使他丧失自然生长的真实环境,缺失成长的养分。其次,作为成人,应该明白大自然万事万物都处于一个和谐、平衡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作为人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适应、平衡的发展的过程。如果一味地只让孩子生活在“安全”受保护的真空环境中,成为一个单向度发展的人,那么人的生长就失去了平衡,就无法适应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儿童长期生活在真空环境中,一旦进入真实的社会环境,那么孩子生存能力将面临严酷的挑战,父母或教师当初的“保护”就会变成对孩子的慢性残害,因为他们使孩子成长失去了平衡,继而成为长大后无法调和的矛盾。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父母,应该要效法自然之道,学会宽容的看待儿童多样化存在的环境,学会包容每个事物存在的现实,“安全”的环境和“不安全”的环境都有它自身存在的理由,我们能做的是接受它的存在,学会正确引导孩子面对这些不安的环境,增加他自身的经验和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舍本求末,去杜绝多样化环境存在的事实,这是偏激者才有的极端的做法。学会去宽容、理性的看待周围的环境,开阔自己的胸襟和视野,还给孩子真实、自然的生活环境和心理成长氛围。
参考文献:
[1]雷毅著.《深层生态学:阐释与整合》[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
[2] [德]福禄贝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11.
[3]南怀瑾著.《老子他说》[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