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访是传统的全面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教育者对家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学生的行为习惯及入学心理疏导方面,而对中学生家访的研究不够深入全面,切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借助“导师制”德育模式,研究了家访的有效形式、家访的主要内容、家访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家访障碍的处理等,以极大地提高教育的效率。
【关键词】家访课程 心理疏导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184-02
上个世纪,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中教育转化过178名“难教育的学生”。他的秘诀是,每周都要走访这些孩子的家,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跟孩子的家长、邻居交谈,有的放矢,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新时代的中学生还需要家访吗?有必要进行家访吗?高新一中在二年多的实践中,深深感受到家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家访的良性作用正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一、家访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必要
高新一中的现实情况需要家访。高新一中现有1129名学生,其中70%为外来务工家庭子女,大专及以上学历家庭占7%, 离异家庭占 6%,这样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有很多不利的因素,所以导师制度下的家访应运而生,除过每个学生有导师每周进行座谈和共进午餐之外,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家访为高新一中的发展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学生的身心发展迫切需要家访。进入初一,学习的内容丰富了,课程样式更多样,学习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着陌生的群体和环境的变化,会有各种不适应,初二科目增多,初三迎战中考,纷至沓来的挑战使得青春的懵懂与无措被放大,十二到十五岁,少年与青春擦肩而过的多事之秋,生理的变化对心理的巨大冲击,成人感与幼稚行为在博弈,学习与人际关系,独立与依赖,旺盛的精力与能力发展的矛盾,阳光的年龄与焦虑的心理冲突,高傲与自卑交锋,胆怯与莽撞在抗衡等,使得这个阶段的问题尤其多,所以,学生发展的巨大变化呼唤学校重新拾起过去的家校沟通形式--家访,让旧瓶装新酒,发挥更大的作用。
时代的发展呼唤真正的家访。时代发展了,通讯工具发达了,代步工具多样了,人与人交流的方式更多样了,了解学生的途径更多,电话、校信通、微信看似更方便,以前的家访变成了目前大部分的“到校访”,家长和老师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时代的发展更需要看似费力其实更人性化的“家访”来纯净师生关系,和谐教师和家长的关系,让其合力倍增共同助力孩子们的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后陶云说,“众所周知,老师理解学生是教好书的前提条件,而对学生的了解,不仅局限于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还包括学生的社会化表现。家庭最接近社会,如果要了解社会中的学生,就必须通过家访,家访依然是了解学生最有效的途径。
二、家访的作用
1.和谐师生关系,倍增联手效果。每一个到学生家里的老师都受到了家长和孩子发自内心的欢迎,接电话预约时忐忑,进家时欣喜,交流时的畅达,离开时的心存感恩,家访作用余韵绕梁。每次有备而来的家访,每次真心诚意的交流,都让师生的关系变得不一般,尤其是留守孩子,单亲或经济较困难家庭的,想放弃学习或想冲刺好成绩的学生,家访后学生心中的老师更亲切了,更容易走近;老师心中的学生更可爱,性格等了解更充分,他们在心里都把对方当做了“自己人”。随后的学习、纪律要求就水到渠成,家校联手的作用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2.传递教育理念,交流更新方法。时代的日新月异,教育的高速发展,让大家都感到更新观念的急迫性,渴求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老师的前期筹划准备过程是学习,和一些家长的学习沟通交流也是学习,双方在交流中不仅融洽了感情,教育观念也得以更新,一些对症下药的联手教育策略就更有独特性和实效性,实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
3.化解师生矛盾,增强学科后劲。师生双方如果对对方有误解的,更需要家访,在较放松的环境下,老师不必端着架子,学生放下戒备,在“话聊”中化解了矛盾冲突,芥蒂心、计较心等消减,教师在无形中也会说起自己的学科,指点学法,纠正不正确的做法,无形中是给学生在家访中“开小灶”,家访后学生的学科后劲会更足。
4.更正失当行为,规划职业未来。对于一般家庭来说,对于孩子的未来可能缺乏正确的定位,盲目攀高者,无所规划者大有人在,他们对孩子未来的职业走向和学科长项了解的程度往往不及老师,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急功近利的,急于求成的,无所适从的,不管不问的都有,学生和家长之间互相传递焦虑和失望,日常行为中难免互相反感,家长往往觉得孩子不听话了,逆反了;学生觉得父母不了解自己,爱唠叨等等,心态影响行为,导致关系恶化。家访中近距离了解孩子的家庭,父母和老师互相言说孩子的职业规划,容易达成共识,更好地服务于孩子的未来发展,给孩子的人生指点了通畅又诗意的远方。
5.无心蕴无形宣传,有情树温馨形象。老师家访所到,不仅仅让学生、家长和老师受益良多,无形中也宣传了学校的良好形象,老师的语重心长,亲切有加;家长的如沐春风,共话短长;孩子的喜笑颜开,无话不谈等在外人眼里都让家访的效果倍增,无形中宣传了学校以人为本的理念,传达出学校和老师温情脉脉的一面。
三、“导师制”促进家访的深入开展
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的特色是“导师制”。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目前在初中学段施行“导师制”的做法并不多见,我校教师全员导师,“导”界定为“四个导”即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导师制”模式下的家访目的是小范围、重个体,导师走进学生的家庭,关注学生成长环境,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和习惯的养成,让老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优化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这样一种访问可以在更轻松的气氛下达到更为有效的目的。家访更能进行有效沟通,在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都在场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更为有效的沟通,也增加了彼此交流的信息量,本来人们之间的交流,面对面是最立体化的一种方式,通过人物的眼神等各个神情的变化,可以让教师捕捉的平时不易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让教师对学生有更为立体化的了解。
四、加强家访的科学研究
随着家访工作的深入进行,我们迫切地感到,家访也需要成为一门研究的课程,在学校领导的引领下,《高新一中家访课程体系》应运而生,在理论指导和实践总结的前提下,开展了一下内容的研究。
1.导师家访的有效形式: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家访,探究最佳形式和最受欢迎形式;
2.导师家访的主要内容:通过多次家访的实践,总结归纳家访的实质性效果,抽离出对以后的家校联系具有指导意义的家访内容;
3.导师家访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将家访与学校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家访障碍的处理:针对家访中的困难,如学生家长的不配合、路途的遥远和交通工具的不便问题进行模块化家访的研究,以極大地提高教育的效率。
为了家访效果更充分,老师们利用午休、放学后,节假日零星时间,走进社区、深入村庄,有的老师的平安夜是在家访中度过的,有的老师家访远到郑东新区、荥阳等,在家访过程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深度的家访对老师也是一种精神的洗礼。
高新一中还会继续研究家访,让旧瓶酿出的新酒更美更醇。
作者简介:
刘斐(1985.5-),女,汉族,河南省登封市人,本科,任教于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