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仁爱”思想视角下的医学生医德人文教育的探究与对策

2017-04-15 05:03王东栋谢丹丹李雪斌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仁爱儒学医学生

王东栋++谢丹丹++李雪斌

【摘要】儒家“仁爱”思想所包括的“仁者爱人”、“忠恕之道”、“恭宽信敏惠”、“四端心态”等内容,充分反映了医学生职业教育过程中的“以人为本”核心理念,本文从“仁爱”思想的视野角度去分析医学生医德人文教育过程的回归构建体系。

【关键词】儒学 仁爱 医学生 医德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35-02

孔孟创立的“仁爱”思想,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价值支撑和精神动力。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医改的深化攻坚阶段,市场经济化思潮、医学执业环境恶化、医患矛盾加剧等深刻影响着医学的价值观念。因此,本文对“仁爱”思想进行传承创新,探寻医学生医德人文教育的价值与路径,具有深刻的重要意义。

一、“仁爱”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理念体系的历史地位

孔孟在几千年前的《论语》中就提出了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思想,《论语》中出现的“仁”字就有104次,并将之贯穿到儒家的治国、为人、处世的理念中,孔孟的“仁”,即是爱人,意思是要尊重人、同情人、关怀人、把人当人对待,承认和遵化在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强调人与他人合社会关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用“忠恕之道”去实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追求,这与我们当今党中央提出的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思想和教育主线是完全吻合的。

习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26日考察山东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座谈会上明确要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们要运用借鉴中国古代优秀文化来传承我们的道德规范,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1]”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上讲话中更加旗帜鲜明指出“中华民族具有仁和爱的精神基因,“仁与爱”一起伴随着中华民族一起维护着人世间的和平与正义,一起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2],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表明,儒学“仁爱”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在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和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历史作用。

二、“仁爱”思想融入医学生医德人文教育的紧迫性

医学是人学,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一位从业医务人员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医德的好坏关系到病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危。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9年4月正式颁布实施《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近几年,国家卫生部门围绕医德医风建设采取了诸多措施,但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特别是许多落后地区医疗工作环境不尽人意,导致许多医务人员往往不能安心本职工作,流失严重,或急功近利,医德医风问题突出,影响到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而医学生作为今后国家健康事业的医务工作者,在学习工作期间,我们如何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借鉴“仁爱”伦理思想贯穿到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中,也成为了医德医风教育建设过程中亟需解決的重要课题。

三、“仁爱”思想的四大核心要素

首先是仁者爱人。在孔子看来,“ 仁者爱人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他首先提出“ 医乃仁术 ”这一经典思想,首先强调仁爱救人 ,并得到了当时和今后医学界的认可和推崇。我国第一部中医理论典籍《 黄帝内经 》 中也提出:“ 天覆地 载 ,万物 悉备 ,莫贵于人 ”要求用医学“,济群生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 》 序中认为 ,他“ 感往昔之沦丧 ,伤横夭之莫救 ,乃勤求 古训 ,博采众方 ”为的是“,爱人 知人 ” 上以疗君亲之疾 ,下 ,“ 以救贫贱之厄 , 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也强调 :“ 人命至重,贵有千金 ,一方济之 ,德逾于此 ”,要求医家“志存救济”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3]。“备急千金要方” 《大医精诚》,这些都是孔孟“仁爱”思想的延伸和体现。

第二是“忠恕之道”。忠恕之道又称规矩之道,它是儒家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主要是推己及人即以对待自己的态度来对待别人的意思。在孔孟思想体系中,忠恕是仁的一体两面,是仁的实际运用。《论语·里仁》记载: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所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最先提出“恕”,并为其下定义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吾道就是孔子的思想体系,而贯彻这个体系的核心就是仁,分开说就忠与恕。后来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第三是恭、宽、信、敏、惠。孔孟认为恭、宽、信、敏、惠是施行仁的基础条件,也是必备的措施。在《论语·阳货》中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臭”“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辱,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意思是说恭敬使人不受屈辱而被人尊重,宽厚能得到大家的拥护,讲诚信才能被别人信任,勤敏就能使工作有效果,有恩惠才能指挥人们[4]。

第四是人的四端之心。四端之心是孟子在孔子仁学的传承与发展,在四端之心中,孟子首推 “恻隐之心”为“仁之端”,即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性善的根源在于仁心的发动。继而在“准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乙”(《孟子·离娄下》)中,孟子更加把“仁者爱人”道德观念提升到了普世的伦理秩序和价值准则,进一步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仁爱”道德风范。

四、“仁爱”思想融入医学生医德人文教育的探索与策略

1.强化“仁爱”思想对医学生医德人文教育的思想引领。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思想纳入学校医德人文教育的重点建设体系中,重视医学生的品德内涵教育规划制定并加以严格落实,完善仁爱元素融入到医学人才的整体培养方案中,推动仁爱思想对医学生在“技与德”教育的思想引领。

2.合理设置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提升医学生的医德人文水平。要充分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合理设置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加强医学人文学科与专业建设,调整医德人文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真正兼顾医学生的医学技能与道德素养的并步前行,推动新时期医学人才“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在课堂上贯彻落实。

3.推进“仁爱”思想贯通到医学生毕业后学习阶段的教育体系中。“仁爱”思想是医学生今后从医从教、安身立命的道德规范,我们要在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阶段中,继续加强“仁爱”思想的学习贯通,修炼自己的医德和从医行为,不断提升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快速促进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职业素养的形成。

4.提高教师队伍的“仁爱”情感水平。教师的医学人文水平高低决定医学生道德教育的成败,要把医学生培养成德艺双馨的“仁义”之师,就必须首先要培养教师队伍的“仁爱”情感,通过聘请文化大师到学校为医学人文教师开设传统文化的课程讲座,选派医学人文教师出外专题培训、进修文化通史教育,不断强化教师的“仁爱”情感养分,才有可能再通过言传身教去感染教育医学生,真正做到“仁爱”思想在道德学习中的落地。

5.精心组织校园传统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教育环境。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利用校园大型电子屏、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站等宣传文化阵地,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健康有序的传统文化活动,把 “仁爱” 思想融入到各种学术交流、第二课堂建设中,通過开展三月学雷锋、党团节庆日、医学人文大讲堂、道德讲堂、“立德树人”道德建设年等实践活动,反复强化医学人文“仪式”教育,将医学人文的“仁爱”理念渗透到医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引导广大师生从一言一行做起,养成文明行为,从而全面熏陶医学生人文情感,提升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东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3.11.26.

[2]习近平 , 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12.13.

[3]李泽平.《现代医院文化管理》[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年4月(251-252).

[4]刘明,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必要性与对策分析[J].中国职工教育, 2013.04( 40).

[5]李俊 ,《孔子的仁爱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J].前言,2015.03总第377期 (48-49).

基金项目: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传统文化融入医学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机制研究》(12XKS029),

右江民族医学院2014—2015辅导员专项课题《儒家“仁爱”思想在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的建设研究》(Fdy2015A06)。

猜你喜欢
仁爱儒学医学生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儒学交流在路上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