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野
摘要:网络语言作为现代社会兴起的一种新型交际语言,其发展盛况空前,已引起了我国语言学界的普遍重视,因此,如何正视网络语言变异并正确看待其发展前景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力求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入手对网络语言发展变异的具体情况进行较为基础、系统的阐述,并运用社会语言学相关理论分析变异原因,对网络语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变异;社会语言学;社会原因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2-0171-04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沟通和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而网络语言凭借其沟通省时、传递信息高效、极具趣味性等特点而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沟通要素。祝畹瑾曾指出:“语言变体是分析社会语言现象时所采用的基本单位,而语言变体意指是由具备相同社会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普遍使用的某种语言表现形式。”而网络语言正是由具备了相同社会特征的广大网民在虚拟网络世界中不断运用而产生的一种语言变体,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语言现象,也是由语言不断变异的一个发展过程,因何种原因发生变异及由语言变体带来的不同意义已成为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焦点所在。因此,网络语言的发展引起了社会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对网络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网络语言发展总体概述
2016年1月22日,中國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络规模已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0.3%。相比于第36次统计报告,网民规模增长了0.20亿,普及率增幅达1.5%,其他各项数据也有明显大幅提升且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随着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及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完善,网络语言作为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信息收集、发布和交流的主要载体,其对网络环境的塑造作用也愈发关键。
2001年,由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以网络用语为编写对象的词典工具书。2002年8月27日,国家语言改革工作委员会召开了关于英文字母词以及网络语言的专家研讨会,邀请学界专家、作家等相关领域的学者对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进行相关探讨。与此同时,学界关于网络语言各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可见网络语言对我国语言学界已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学界关于网络语言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两种,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相关的专业术语或行业用语,如键盘、主机、硬件等。而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运用聊天室、论坛等多种途径进行网络沟通交流时所使用的常见语汇和符号。本文所做研究主要针对的是狭义的网络语言。
二、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异
网络语言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变异现象,这种变异过程深受社会环境及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网络语言使用者在运用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观作用。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异可谓千姿百态,根据初步调查,现今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异可以从语音、词汇两大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在语音上存在谐音现象
谐音现象的产生是网络语言在发展变异过程中语音上最为明显的变化,主要可以分为英文谐音、方言谐音、数字谐音、汉字谐音和字母、数字和汉字谐音混用五类。
1.英文谐音。所谓英文谐音,主要是指在网络语言中存在直接借取英文词的读音辅之以汉字字形或直接将英文词简化应用于实际网络语言沟通。如:How old are you?How old r u?I see——IC(我明白了),modem——猫(网络调制解调器),fans——粉丝,high——嗨(兴奋、激动的状态)。英文谐音现象的出现导致了大量类似的网络词语出现,也使网络语言的运用与英语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结合,一方面使网络交流变得更加省时省力,但另一方面也会出现人们对一些不常用的词语产生理解困难的现象。
2.数字谐音。数字谐音是现在网络语言中占有相当大比重的一类网络词语,主要是指直接借用数字的读音应用于网络语言沟通,如:521——我爱你,1314——一生一世,666——溜溜溜(玩游戏时经常用到,表示很厉害),5555——呜呜呜呜(哭泣声)。数字谐音现象所产生的大量网络词语使人们在网络交际时更愿意采取简单、便捷的方式进行交流,同时使沟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3.方言谐音。所谓方言谐音,主要是指一些方言词语因其表达效果突出而进入网络语言中,如“人”在东北方言中被较多地读成“银”或“淫”,于是产生了网络语言中常见的“好银、坏淫”。福建南平方言将“这样子”连读成“酱紫”,也作“绛紫”,“木,米”来源于贵州一带的发音,网络语言中的“木有,米有”即为“没有”之意。方言谐音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相同地区的使用者之间的心理认同感,使交流更富有地方色彩,诙谐幽默。
4.汉字谐音或拟声词。汉字谐音是指由于同音异形汉字的大量存在导致网民在实际沟通的过程中或是由于操作时输入失误或是为了求新求异而产生的一类网络词语。如:奔四——笨死,围脖——微博,“好滴”是词语“好的”谐音演变而来,语气更为强烈,表达更加形象。“科科”由于其读音与人们所发出的坏笑声相似而成为网络词语,表达一种嘲笑、讽刺的心理。“么么哒”是表示亲吻动作的一个拟声词,是由于其与亲吻时所发出的声音类似而产生。
5.字母、数字和汉字谐音混用。部分网民在进行沟通时标新立异,但又无法脱离汉字字形的约束,所以刻意将字母、数字和汉字混用,使其在读音和字形上表现出与其他网络词语极大的不同。如:I服了U——我服了你了,3Q——Thank you,me 2——me too(我也是),此类混用现象所产生的词语不符合汉语及英语的语言运用规则,虽然网民沟通获得便利,但同时也对汉语的正确使用造成了一定冲击,致使部分人并不能正确掌握其真正含义。
(二)在词汇上产生众多新词新语
在网络语言日渐普及的过程中,新词新语的大量产生对现代汉语语言运用产生了极大冲击,一些常见于网络而后又被人们所熟练运用的词语更是被收入至《现代汉语词典》,这也足以证明网络新词新语对于当下我国语言文字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众多新词新语中,绝大多数为生搬硬造而成,不符合语法规则,但也有一部分词语是曾见于古代诗书典籍之中,现在对之重新启用并赋以新意。常见的网络语言中的新词新语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由词语、句子缩略而成。在网络语言的运用过程中,网民为求方便常常采取将词语缩略为字母的形式代替表达整个词义,这种缩略现象常见于英语单词的使用过程中。如:plz——please,DIY——doit yourself,Lol——lau曲out loud,Q——cute,此类缩略词最初多在网络上流行,而后常见于电脑辅助沟通工具之中,甚至被媒体广泛运用。而由句子缩略而成的网络词语是指以句中的谓语动词为界限将句子划分成几部分,分别选取各部分的代表语素并去掉其修饰成分缩略而成。如:何弃疗——为何放弃治疗,我们可以以谓语动词“放弃”为界限,将此句划分为三部分“为何/放弃/治疗”,去掉修饰成分,取主要代表语素“何”“弃”“疗”。从句子的语义结构来看,所选取的语素包括了句子的谓语动词及其动作的受事。类似的缩略现象而产生的网络词语还有很多,如: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地命海心——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十动然拒——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
2.由一定社会现象衍生而成。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电脑、手机等多种方式实时掌握国内外大事,对热门社会事件也更加关注,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网络新词新语。2016年5月31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其中公布了2015年十大网络用语,这些网络用语均由一定的社会现象衍生而成,因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热点事件而活跃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是源于2015年4月河南省实验中学的一名女教师于任职11年后向领导递交辞职信,辞职理由仅有这十个字。该事件在网民中引起热议,关于其辞职行为正确与否甚至引起了全社会的讨论。因此,该句也人选为2015年十大网络用语,类似的还有:“你们城里人真会玩。”“我想静静。”“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靠才华。”
3.由特定符号、图案来表达固定词义。网民在运用电脑、手机及其他网络方式进行沟通的过程中,由于缺少面对面的交流从而导致无法正确理解交谈双方的情绪,于是就出现了运用键盘上的符号、标点、字母甚至是特定图案来表情达意,使交谈双方的沟通显得更加亲切、自然,增强了趣味性。如:“(*^ ^*)”表示高兴、开心,“→→”有鄙视、嫌弃的意思,“@x@”表示生气、不高兴。这类符号表情由简单的符号文本组合而成,表达固定的词义,在进行沟通交流时可通过输入法直接拼出,简洁高效,但目前尚不能直接用于正式书信和文学写作中。
4.词义引申和转移。在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异过程中,有部分新词语是由原有词汇的基本义引申或转移而来,也有相当一部分词最早见于古代诗书典籍中,而在现代社会的网络沟通中又得到重新启用。如:“给力”表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2010年世界杯期间成为网络热词。而“给力”一词最早见于北齐魏收所著的《魏书》卷十一《前废帝广陵王纪》:“得俸而不给力。”在古代封建社会,“给力”是官府向各地官员支付薪酬的一种方式,是通过拨发数量不等的劳役帮助各地官员免费耕地或提供免费劳动力服务。而现代网络语言中的“给力”一词的词义已经发生转移,与其原义大有不同。“醉了”在网络语言运用中表示“无语、无法理解”的意思,在现代网络语言沟通中较为常见,常被应用于固定句子“我真是醉了/我醉醉的了”。该词原义是表示喝酒过多的一种状态,而现在的词义则是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有所引申,表示一种无奈、郁闷的情绪。词义的引申和转移已渐渐成为网络词语在发展变异中的一个主要途径,网民为了追求表达方式的新颖,张扬个性,挑战传统,于是就针对部分词语的词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引申和转移,使汉语词汇更加丰富多彩。
三、引起网络语言变异的社会原因
引起网络语言变异的原因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因为只有从根本上理解网络语言是如何发展变异的才能促使人们对网络语言的运用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也能使网络语言沿着正确的轨迹继续向前发展。究其根本,网络语言的变异是一系列的复杂原因和社会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多元化的社会环境。网络语言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日益进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依赖网络技术来完成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因此,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语言的变异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不仅促使网民开始改变社会生活中我们所需要的基本词汇,而且还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词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演变,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语汇库。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环境也渐趋多元化。在多元发展的社会环境之下,人们对于各类新鲜事物感到好奇,开始学会通过网络来传达自己的新观念、新看法,最直接的变化就是语言自身,因而所产生的语言变异也是理所应当的。由此可见,网络语言有其得天独厚的发展平台和实际语境,而随着时代的继续向前发展,网络语言也必将呈现出继续发展变异的趋势。
其二,网络语言使用主体年轻化。网络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扩大其影响力,而作为网络语言的使用主体的人,其年轻化的趨势也愈加明显。2016年1月22日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以10-39岁群体为主,其中20-29岁所占比重最大,达29.9%,见下表:
与此同时,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网民中具备中等教育程度的群体规模最大,具有初中学历的网民所占比重最大,达37.4%,具有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规模所占比重次之,达29.2%,见下表:
从上述两表中我们发现,处于青年阶段的人在网民总体规模中占据多数,他们中的大多数出生于1980年后,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网络技术已开始不断发展并渐趋完善。与此同时,这个年龄段的网民大多接受过中、初等教育,有一定的语言运用基础,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本身又具有强烈的反传统意识,所以在网络语言的运用上更求新求异。因此,他们常会创造出新颖的网络词语,目的就是为了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更加符合年轻一代的语言特色,所以网络语言产生变异也就不足为怪。
其三,语言经济性原则的驱使。随着现代社会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语言交流省时、传递信息高效渐渐成为人们在生活中的普遍追求。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与人之间实际沟通交流的减少,见之于网络虚拟世界的沟通却渐趋增多。因此,能够用简单、便捷的语言来传递有效信息便成了网络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语言经济性原则的驱使。网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为了使交流更加形象生动,采用不同的方式改变甚至缩略原有词汇,并结合各种符号、英文字母来组成新词语,目的就是为了使沟通更加便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异,网络语言也因此更富于简洁性。
总的来看,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在发展和变异的同时,对现实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立足于语言事实的调查,能够有效地将语言变异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对语言所反映的一定社会现象有深入的理解。众所周知,语言的发展变异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为语言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所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不适应社会需要的成分淘汰,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不同程度的演变,使其自身丰富起来,从而富于生机和活力,而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异正是符合这一规律的。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将网络语言发展对汉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行客观分析,结合汉语的发展特点,将其作为语言研究的必要因素贯穿于研究之中。
本文仅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人手对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异情况及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所做评介仅为一己拙见,欠妥之处还有待继续深入学习。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网络语言以其自身的趣味性和传递信息过程中省时、简洁、高效的特点充分展现出了自身的独特魅力,极大地丰富了语言本身,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但与此同时,网络语言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消极的变异,对一些不合语言规范并严重违背语言交际原则的错误现象我们必须加以抵制,保证其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們在当下网络语言发展变异的大环境中需要秉持的一种正确态度,只要我们以辩证的眼光应对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异,网络语言自然会得到更为积极、健康的发展。
[责任编辑:刘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