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失范行为及教育对策研究

2017-04-15 10:29高琦
求知导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离校净化毕业生

高琦

1.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失范行为的表现形式

(1)酗酒滋事。在分别的时刻,为了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对同学的情谊,为了能宣泄自己多年来积聚在心中的压抑,有些学生会产生失范行为。具体表现为:一是以酒助兴,随着酒精的作用,毕业生就会把情感交流放在一边,一个个“煮酒论英雄”,比酒量。二是借酒消愁,但多数人无法控制自己的酒后行为,如果此时遇到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他们就会借着酒劲发挥甚至打架斗殴。

(2)破坏物品。离校前夕,破坏物品现象比较严重,夜深人静的时候,砸东西的声音此起彼伏,而这种现象仅在毕业生年级出现,对低年级大学生起到了不良的行为示范作用。

(3)聚众哄闹。快要毕业了,分别在即,内心积聚的很多情绪都在这一刻释放出来,不少毕业生选择了“最后的疯狂”。他们只顾一时兴起,心理压力得到释放,却忽视了其背后的影响,没有想过这样做是不是会打扰别人休息,是不是会给清洁工带来麻烦。

2.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失范行为的若干解释

(1)情感宣泄说。情感宣泄作用就是亚里士多德在论悲剧作用时所提到的“净化”。这种净化又是通过“宣泄”以使过于强烈的情绪得到减轻、缓和,达到净化的目的,从而实现心境的平静。毕业生的情绪具有以下特点。①平庸感、失意感强烈:毕业前夕,每个毕业生都即将走上社会,内心十分复杂,他们会发现自己与上大学时的自己相差甚远,自己还是像平常一样,看不到突出的优点,这时就产生了严重的平庸感和失意。②情绪不稳定大部分毕业生都有两方面的矛盾心理:一方面為自己终于完成学业而欣喜;另一方面为自己这几年大学生活中的不足而遗憾。这时候毕业生的复杂心态难以用言语表达出来,这样心理上就会产生更多的矛盾,寻求宣泄的心理就愈加强烈。

(2)标签透视说。标签透视说是由霍华德·S·贝克尔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他认为“社会问题不是存在于行为或情况中的固有本质和属性,而是存在于被其他人所规定的一种状态中”。社会问题并不是由情况本身决定的,而是由人们对它的反应决定的。从高校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毕业生产生失范行为时,就没有学生的“样子”。

(3)行为从众说。行为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此时能保持独立性,没有从众心理,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3.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失范行为的教育对策

(1)学校方面。建立理想的帮助模式,心理咨询和关心照顾是学生最喜欢的两种帮助模式。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建立理想的帮助模式:第一,对辅导员进行角色定位,让他们把自己定位于学生的朋友,多与学生沟通、合作,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平等关系。第二,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注意到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社会方面。提供社会支持是帮助高校毕业生应对压力的有效手段。离校前夕,许多毕业生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焦虑、失落等消极情绪,而一旦有了社会支持,即使在压力的困境中,也能为走出压力找到出口。

(3)学生方面。学生要学会转换认知角度,转换认知角度可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正视自己,这几年的大学成绩不是最拔尖,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毕竟还有许多人不如自己。第二,换位思考。应该设身处地地多为他人着想,如学生对学校有关制度不满,学生一旦站在学校的立场上来处理失范行为,看自己是不是也会采取这种制度。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失范行为在不同学校、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②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失范行为不是单方面的,从学生到学校乃至社会氛围都会有所影响,应该综合分析和治理;③高校毕业生离校前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毕业生的心态不正常,当然与学校的管理也有一定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离校净化毕业生
澳大利亚:发布离校生工具包助青年就业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身心净化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肌肤净化大扫除START
净化水泵
“弹性离校”应成义务教育“标配”
小学“弹性离校”值得借鉴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多功能净化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