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怡珍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8-0083-02
子曰:“温故而知新”。知者,知识能力也。我们的“温知——触知——疑知”这“三知”模式构建,它不仅含概了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还搭建起一个个良好的服务平台来张显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与提升。这既是我们课题实验的初衷,也是这个性化预习模式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基于此认识,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力求做到:一要立足服务,张显个性。二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三要面向全体,梯度参与,螺旋发展。四要学会学习,更要学会创新。具体如下:
一、温知
1.温知内容
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引领复习与新知紧密相关联的旧知识和由此迈向新知的探究点,并想想有什么发现。
2.温知方式
(1)回顾。学習概念新知识时,可引领学生复习与新知相关联的概念。读读、背背、想想。
(2)练习。学习计算、解决问题、综合实践等新知时,可安排学生做一些与新知相关联的练习。写写、做做、想想。如第三册《6的乘法口诀》一课的设计:把下面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这一环节第2、3题中的第(3)题,只给了一个等号和横线,学生可以从前边的第(1)、(2)题的练习中得到启示,仍在横线上自己喜欢的,自己熟知的或自己新发现的加法和乘法算式互换。这既是就知识回顾,也是对新知的探究的预备,显得自然自由,个性得到彰显。
二、触知
1.触知内容
带上温知的知识和能力初步接触新知,在老师搭建的个性化预习的服务平台中尝试理解新知要点。
2.触知方式
(1)通触。把要学的新知内容大略通览一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带颜色的新知要点内容认真读一读并想想有什么发现与收获。(2)重触。带上知识要点尝试从自己可以切入的知识点理解例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方法完成例题中的练习或教师设计的补充练习。
如第三册《6的乘法口诀》一课的设计:认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完成下面练习。
从表格的横向来看,老师把主题图内容、列式、口诀这三个板块的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把新知形象地系统化给学生一个直观整体的感知,从1、2到3表内容格逐渐放开,让学生独自观察、自由思考、个性模仿填写。之后4、5本来还有三条横格,可老师只写两条,这就给学生留出了个性选择空间,按部就班的学生,可填4条鱼24个三角形,4、6,“四六二十四”思维跳跃的学生,可填“5条鱼……或6条鱼……”当然也可填“7条画,乃至n条鱼……”
又如第五册《四边形》一课设计:把例2中的7个四边形分类,你认为可以分成几类?并说说你的想法。
这样设计,给孩子提供了利用已有的认知水平来接触尝试走进新知识,尝试理解新知识。有的认为这几个图形是四边形,有的认为那几个图形是四边形。有的认为七个四边形可分为两类,还有三类、四类、甚至五类。理由各俱特色、大同小异。
三、疑知
1.疑知内容
把在触知过程中自己弄不懂的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中高年级可以把问题记录下来。
2.疑知方式
(1)存疑。把自己在重触过程中弄不懂的感兴趣的问题用做记号或文字批注的形式提出来。(2)择疑。选择自己认为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写在预习本上。
如第五册《四边形》一课设计:
①在例1中可能把9号图形认为是四边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②例2正方形和菱形归哪一类?③直角梯形属于哪一类?你喜欢那种分法吗,说说你的想法?
预习过程中孩子自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自己还无法解决的问题,怎么办?教师匠心独具地开辟了一个“疑知”的预习环节,让孩子把遇到问题记录下来到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交流,共同探讨解决。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模式,要因年级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的不同,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如:一、二年级的“疑知”这一环节只要口头质疑,不必书面质疑,着重培养学生树立个性化质疑问难的意识。个性化预习中的每个环节的个性化预习要求可以先单项后再多项,先个体后群体,先低级后高级。
(责任编辑 陈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