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加强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社团建设
——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7-04-14 15:49曹玉兰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社团少数民族民族

曹玉兰

(1.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四川南充637000;2.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数学与经济系,四川遂宁629000)

为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贫穷、落后、封闭的面貌,切实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水平,保证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方面,根据国家政策,高职院校有计划地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或举办民族班,承担了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重任。

“高校学生社团是指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自主开发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1]学生社团是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领跑者,也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为提高民族地区学生能力与素质,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依据相同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相似个性特征与兴趣爱好等,在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民族中成立了藏族、彝族、羌族、苗族等学生社团,并制定管理制度,选配指导教师,实行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社团管理模式。

1 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社团建设的必要性

伴随着逐年招收民族地区学生人数的增加和少数民族数量范围的扩大,各少数民族地区适龄青年得到受教育机会增加,高校少数民族数量也呈上升趋势。比如我院在招收民族地区学生中2013年12个民族,2014年14个民族,2015年和2016年均为20个少数民族。在国家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的号召下,除民族学院以外,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与民族数量的增加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与民族风俗、民族习惯等差异,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的学习、生活中均出现诸多新情况。因而,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与学习指导随之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攻克的课题。“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社团,日益成为具有相同爱好的同学们相互交流,增进友谊的平台”[2],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社团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与引领作用对搞好民族地区学生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采用“一二三四”模式推进少数民族学生社团建设

在“一套”制度的框架下,推行管理与引导相结合的“双重”指导,为社团会员搭建校内外“三大”社团实践平台,着力打造“四类”品牌活动,从制度、指导、平台、品牌活动方面全方位强化少数民族社团的建设,努力实现社团的育人功能。

2.1 完善“一套”制度体系,强化少数民族社团制度建设

根据2016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印发《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和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改进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修改并完善原有《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和少数民族学生社团章程。从制度构架上完善少数民族社团的建设规范,使学生社团有章程可遵循。

2.2 推行“双重”指导制度,加强社团的管理与指导

高职院校中大学生的锻炼和成长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学生社团,对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少数民族学生因其性格、民族风俗和早期接受教育等差异,导致学生在人际交往、风俗融合、知识学习等方面需要按民族群体分类指导,所以民族学生社团在其成长成才中就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社团管理方面,大力推行每一个社团均由院(系)专业老师具体指导和学工、团委老师联系的“双指导”制度。与此同时,少数民族社团实行以团委统筹管理与学生会及学生社团联合会自我教育的“双环”管理模式。

2.3 搭建“三大”实践平台,构建联动训育体系

为锻炼和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实践能力,让社团会员能尽快的融入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高职院校应着力搭建好校内外“三大”社会实践平台。校内由教务处、系(室)等部门搭建思想素质提升平台,定期开展思想素质训育活动、组织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专家开展“川职院大讲堂”讲座、开设“青马工程培训班”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在校外社区、街道办事处建立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平台,以方便社团会员主动与社会接触,利用所学知识或个人能力为社会奉献爱心,同时增加社会阅历;院团委、宣传部等部门与政府、企业、协会联合搭建少数民族学生与地区联合实践平台。三大实践平台将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形成联动机制,从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2.4 打造“四类”品牌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打造校园大型特色文化活动。我院始终坚持打造九大校内特色活动,主要有藏历新年晚会、心理健康节、五四系列纪念活动、社团文化艺术节、军训联欢晚会、健美操大赛、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校园歌手大赛、涪水红帆文化艺术节等。在这些特色活动中,少数民族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打造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品牌活动。利用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特色、风俗习惯、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在校园内外进行文化展演、传播和交流,比如:苗族文化服饰展、藏族唐卡赏析、羌绣体验等。在这些活动中,少数民族学生体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获得了其他民族师生的认同。

打造多民族文体交流品牌活动。少数民族大多数同学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学生利用社团在课余到校内外进行优秀艺体活动展演交流,开展民族特色运动会、民族歌舞会等,展示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与运动。多个民族的学生在彼此交流中增进了民族之间友谊,维护和促进了民族大团结。

开展少数民族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活动。结合学院多专业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社团会员的技能大赛,参与学院组织的创新创业大赛,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指导,“优秀的社团活动能够发挥其影响力,促使广大学生尽早树立职业理想,提升专业学习兴趣,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发挥职业类大学生就业的服务功能。”[3]

3 采用“一二三四”建设模式后,少数民族社团取得的初步成效

少数民族社团直接隶属于院团委学生社团联合会,根据其独特的性质,学院试用“一二三四”建设模式取得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通过社会实践平台的全方位搭建和品牌活动的打造,学院第二课堂活动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民族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在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同时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是学生在组织参与各种活动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增进了彼此的理解与友谊,从而民族文化更融合、民族之间更团结。

4 还需改进的问题

学院对少数民族社团的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与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由于从事社团专职管理老师人数较少,再加上对社团指导老师的工作没有专门的经费作为保障,对其进行考评与鼓励,一些少数民族社团指导教师工作缺乏积极性。其次,参加社团都是学生的自愿行为,由于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个人意识、思想观念等主观原因与社团宣传、吸引力等外部因素,学生社团未能对少数民族学生做到全面覆盖,没能让每一个少数学生都能通过社团得到能力锻炼和提升。最后,学院与地区联合搭建实践实训教育基地过程中,由于各自还有其他重要的工作与任务,加之缺乏资金、人力,经验等使得该平台缺乏动力,难以保证学生有效进行实践锻炼。

[1]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Z].2016.

[2] 张大卫.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探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18(6):118-122.

[3] 沈东.关于职业类大学生社团建设创新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7,(15):72-75.

猜你喜欢
社团少数民族民族
缤纷社团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