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仁亮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24)
由于元祐党争影响,黄庭坚的仕途受阻,《豫章先生传》载:“绍圣初,议者言《神宗实录》多诬失实,召至陈留问状,三问皆以实对。责授涪州别驾,黔州安置。”[1]431贬谪黔南期间,黄庭坚与黔守曹谱来往密切,据载:“山谷初到黔南,曹谱伯达、张兟茂宗为守贰,待之颇厚。山谷《与张叔和书》云:‘庭坚至黔南将一月矣,曹守张倅相待如骨肉。’又《与杨明叔书》云:‘守倅皆京洛人。好事尚文,不易得也。’”[2]925
黄庭坚词作中涉及曹谱的有《水龙吟·早秋明月新圆》《品令·败叶霜天晓》及《减字木兰花·中秋多雨》,另外在其它诗文作品亦有所涉及。其中因贺祝曹谱生日而作的《水龙吟·早秋明月新圆》,意象不蹈俗艳,风格近乎豪放,为人称赏,品鉴黄庭坚词者多有提及。但在该词词意释读上,各家意见不一;在注释细节上,也常有歧议。本文对《水龙吟·早秋明月新圆》一词之词意再作考辨。
本词上片为:“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况当年定计,昭陵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马兴荣、祝振玉《山谷词校注》注释指出了所引典故的出处,但对这些典故的具体用意均未明言。范之麟主编的《全宋词典故词典》认为:“此词上片全以曹彬喻曹伯达。”[3]1382即将上片内容定为叙述曹彬生平事迹。廖承良在《苏门四学士》中谓“汉家戚里生飞将”“指曹谱”。[4]86陈永正亦持相同观点。[5]20-24另杨庆存从语句上分析:“上片称扬曹氏有‘飞将’之才,曾‘种德江南,宣武西夏,勋劳在诸公上’”。[6]399明确将上片内容定为曹谱事迹。这两种注释均有不当之处。
其一,《山谷词校注》引《与大主簿三十三书》:“太守曹供备谱,济阳之侄。”济阳指济阳王曹佾,为开国功臣曹彬之孙,事见《宋史·外戚传》,曹彬即曹谱曾祖。
曹彬一生戎马,但并未涉及宋与西夏的争斗,《全宋词典故词典》将上片内容定为写曹彬“宣威西夏”,就与曹彬经历难以吻合。另原词有“昭陵与子”一句,“昭陵”指宋仁宗,宋仁宗生于公元1010年,而曹彬则已于公元999年离世,可见“昭陵与子”所述事实必然与曹彬无涉。因此《全宋词典故词典》所谓“此词上片全以曹彬喻曹伯达”也就不能成立。
另外,关于“昭陵”一词,《全宋词典故词典》解释称:“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后因用以代称唐太宗。”又认为:“这里借以代指宋太宗赵光义。”[3]1382据《山谷词校注》:“宋仁宗葬永昭陵,故宋人以昭陵作仁宗的代称。宋楼鑰《王岐公立英宗诏草》:‘昭陵以英宗为皇子。’”[7]5可知《全宋词典故词典》对本词中“昭陵”一词注释有误,当确定为指宋仁宗。
其二,若依据廖承良等人观点,将上片所写内容指向曹谱身平,同样有解释不通之处。
首先“合宫陪享”同曹谱生平矛盾,“陪享”是大臣死后享有的殊荣,此时曹谱尚且在世,且正处壮年有为时期;虽然多数享有此荣者是在生前已经确定,但也多是有大功劳之人,反观曹谱此时不过身为七品的“供备库使”,未见受皇帝恩赐、重用史实。
其次,与“昭陵与子”句意同样存有冲突。本词下片描写曹谱“风流年少”、“朱颜玉鬓”,又在黄庭坚不久后为曹谱送别而作的《品令·败叶霜天晓》中有“去取麒麟图画,要及年少”的表述,一再凸显曹谱此时与黄庭坚相较呈现的“年少”特征。宋仁宗于公元1063年驾崩,本词则作于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7]4,要发生“当年定计,昭陵与子,勋劳在、诸公上”的相应史实,则曹谱年龄至少应接近五十,称五十岁左右武将为年少,显然不合适。
因而依据廖承良等人观点,认为上片所写为曹谱生平也是不可取的。
综上所论及相关史实,推断上片存在争议处词义如下:
(1)汉家戚里生飞将
开篇此句以“飞将”喻指曹彬、曹玮二人,但因为“汉家戚里”的共同出身,也同时一语双关称扬曹谱本人。
据《宋史》:“周太祖贵妃张氏,彬从母也”[8]8977,曹彬本身即是皇室姻亲,自然可称出身“戚里”。临至宋仁宗时期,皇后曹氏即出自曹家,曹玮与曹谱自然同样是“戚里”身份。黄庭坚曾于书信中明确称:“黔守曹伯达,虽戚里子弟,文雅有馀,远蒙采听推荐,不肖实与受赐,传君春首必蒙湔拂。”[9]790
以“汉家戚里生飞将”开篇,一方面总领上片叙述的曹彬、曹玮二人,另一方面也巧妙地夸耀了曹谱的高贵出身。
(2)种德江南
此句叙述的是曹彬事迹,据《宋史》记载曹彬在攻克金陵前,曾与部下约定破城后不妄杀百姓:
彬又使人谕之曰:“事势如此,所惜者一城生聚,若能归命,策之上也。”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共焚香为誓。[8]8980
(3)宣威西夏
此句为曹玮事迹。曹彬逝世前,向宋仁宗推荐其子曹玮、曹璨,并称“璨不如玮”。后来曹玮果然屡立战功,令西夏人畏惧不已:
渭州有告戍卒叛入夏国者,玮方对客奕棋,遽曰:“吾使之行也。”夏人闻之,即斩叛者,投其首境上。羌杀边民,入羊马赎罪,玮下令曰:“羌自相犯,从其俗。犯边民者,论如律。”自是无敢犯。[8]8988
(4)合宫陪享
此句指曹彬、曹玮二人死后,皇帝给予恩荣,分别“配享太祖庙庭”[8]8982“配享仁宗庙庭”[8]8989。
朱德才认为上片内容涉及到曹彬另一子曹璨:“此句指……彬子玮、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10]73然而曹璨死后并未有配享的尊荣,并且曹璨也未有与西夏发生战斗的记载,所以上片至此句描述的是曹彬、曹玮二人的生平经历,并未涉及曹璨。
(5)况当年定计,昭陵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此句叙述曹皇后事迹。宋仁宗无子存世,经大臣进谏,才册立濮安懿王第十三子为皇子,此即后来的英宗,这当是“当年定计”所指之事。当时英宗尚且年幼,养于后宫,由曹皇后细心照料:“英宗方四岁,育禁中,后拊鞠周尽;迨入为嗣子,赞策居多。”[8]8621宋仁宗去世后,曹皇后辅助朝政,“御内东门小殿听政”[8]8621。曹皇后在养育英宗上功劳卓著,故可称“昭陵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至此,可见上片所写内容是历数曹氏功勋,自男子报效疆场至女子有功于皇室,意在彰显曹谱所在曹氏家族的不凡之处,进而刻画曹谱不凡身世,乃烘云托月之法
此词下片为:“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孤清赏。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
下片承接上片铺陈之力,笔墨转至叙述主人公曹谱本人,称扬其过人本领,预想其日后功业,突出其年少有为的人物特点。对比黄庭坚为王补之而作、同样庆贺生辰的《洞仙歌·月中丹桂》,其中出现的就是“白首防秋”一类描述了,对曹谱“年少”的侧重十分鲜明。
《山谷词校注》对于下片“彭水”一词释义为:“县名。《舆地纪胜》卷一七六黔州引《元和郡县志》云:‘隋开皇十三年,蛮帅内属,于此置彭水县,属黔州。’”[7]6但据“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和“摩围”一词注释“僚人呼天曰‘围’,言此山摩天,故名。”[7]5可见“拂云”对应“摩围”,“惊浪”对应“彭水”,“彭水”应当作水名解。《舆地纪胜》于“景物上”一条下收有“彭水”[11]376,显然“彭水”除县名外,亦是水名。《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引郭子章《郡县释名》:“彭水县‘因彭水为邑名。’”[12]2499
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杨希元去世,与其妻张氏合葬,张耒所作《张夫人墓志铭》载:“次嫁左藏副使曹谱”[13]889;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太后去世,范祖禹《赐夏国主告谕遗留诏》中载:“今差供备库使曹谱”[2]345;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黄庭坚送别曹谱所作《品令·败叶霜天晓》提到“便解银章归报”,据《山谷词校注》:“供备……通常无职掌,仅为武臣迁转之阶”[7]4,此次当时职满回京叙职,以待进职。按照官阶转承,张耒《张夫人墓志铭》所载“曹谱”当为黄庭坚在黔州所交往曹谱无疑。
张耒在《张夫人墓志铭》中又称:“中散杨公讳希元,夫人张氏”、“夫人于某为从姑”[13]889。可见张耒因为同杨希元妻张氏的关系,与曹谱有也存在了一定的姻亲关系。张耒与黄庭坚并居“苏门四学士”之列,因而曹谱同黄庭坚的交往并非全然毫无缘由,二者之间本身存在关系网的交集。
《山谷词校注》笺注:“太守曹供备谱,济阳之侄,通判张兟张景俭,孙公休之妻弟。”[2]345此句断句存在问题,应作“通判张兟,张景俭孙,公休之妻弟”。
张景俭具体生平不详,有两条对区分该人与张兟有所帮助的文献,一是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左右欧阳修在《条列文武官材能札子》中提到“张景俭”,另一处是《天柱山山谷流泉石刻》刊录署名张景俭的石刻一条:“河南张景俭,熙宁二年四月八日游,男沛侍。”[14]23参见现存可见其它关于张景俭的材料,张景俭与张兟所处时代并不吻合,根据时间推断,断句作“通判张兟,张景俭孙”更加较为合适。另外,公休应当指司马康,范祖禹著有《司马谏议康墓志铭》一文,对其生平主要事迹有所叙述,其中记叙其娶妻情况:“初娶张氏朝散郎保孙之女,追封真宁县君。再娶张氏大理寺丞淮之女,封安仁县君”[2]387,可一定程度上与“公休之妻弟”的说法相印证。
郑永晓主编的《黄庭坚年谱新编》也采取“通判张兟,张景俭孙,公休之妻弟”的断句方式。
《司马谏议康墓志铭》载司马康“(元祐)四年为修《神宗实录》检讨官”[2]385,其与黄庭坚共同参与编订《神宗实录》一书。张兟与曹谱相似,作为司马康妻弟,与黄庭坚的结识也并非偶然,当是早有耳闻,其后“曹守张倅相待如骨肉”情况的发生,更当是带有晚辈敬重长辈的一种行为。
[1] 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2] 四库全书(文渊阁)(第111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 范之麟,主编.全宋词典故词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6.
[4] 廖承良.苏门四学士[M].长沙:岳麓书社,1998.
[5] 陈永正.《山谷词》校注商榷[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4).
[6] 杨庆存.黄庭坚与宋代文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7] 马兴荣,祝振玉.山谷词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8] 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9] 黄庭坚.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中[M].郑永晓整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10] 朱德才.增订注释秦观黄庭坚词[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11] 续修四库全书(第58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2] 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3] 张耒.张耒集[M].李逸安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
[14] 李丁生.天柱山山谷流泉石刻[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