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铭,王守刚
(中国矿业大学 环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工作研究*
王 铭,王守刚
(中国矿业大学 环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是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效果以及贯彻落实“精准资助”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坚持在物质帮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精神资助的原则。可以通过建立资助档案、实施精准帮扶,坚持思想引领、重视校园文化、拓展素质能力,尊重民族风俗、彰显人文关怀等途径,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育人
李克强总理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也决不让一个家庭因为孩子上学而陷入困境。”2015年教育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作出安排,突出精准资助。随着高校资助工作的不断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高校也建立了以“奖、贷、助、勤、补、免”为主的大学生资助体系。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少高校并未考虑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情况,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群体的资助问题。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该决定指出:“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此项规定,进一步推进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高校需要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具体特点,在做好经济资助的同时,注重育人功能,不断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不断上升。由于自然禀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群体中,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很大比例。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中的组成部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工作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效果。资助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受限于经济条件的不足,难以满足其发展的需求,导致该群体成为学校里比较特殊的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准则,为大学生把握正确的价值方向提供了指引,将其融入到具体的资助工作中,注重体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体地位以及满足其内在发展的需求,对于不断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重要作用。
二是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和谐发展和长治久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的具体内容,同时也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少数民族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在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重视解决精神资助方面的问题,对于精准资助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强的意义[1]。
高等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更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经济上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势必会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必须要从思想上解决好该群体的认识问题。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中,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不断增强资助工作的实效性。同样,在解决他们存在的经济、学习等实际问题的同时,应该注重思想的引领,引导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
二是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道德修养是“三不朽”的题中之义。高等教育工作也应把“立德树人”作为工作的重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它是个人的德,同时也是国家的德和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具有一致性。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工作,同样要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不断培养受资助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感恩意识,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胸怀天下,对社会负责,对母校感恩;同时引领受资助学生的诚信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三是坚持在物质帮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精神资助。思想引领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资助育人环节在具体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在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需要注重精神的资助,引导他们融入学生集体,学会感恩与回馈社会,在被资助的同时学会助人,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通过勤工助学、自主创业等途径,不断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自立自强能力。同时引导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教育功能,激发学生个人的自主教育和朋辈教育意识,向优秀的、同龄的励志榜样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引导学生自我成才成长[2]。
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学生资助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具体的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资助育人”的工作理念。具体而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建立资助档案,实施精准帮扶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自2007年构建后,已经发展了10年,10年来各类资助体系不断健全,资助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资助成效凸显。“十三五”期间更应该坚持“精准资助”的基本理念,扎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
1.树立学生参与的资助理念。学生作为资助工作的主体之一,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资助工作中来,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对于关乎自身利益的话语权,不断增强受资助学生对于政策的认同感。高校可以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地域、文化等特点,创新资助项目,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资助服务,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坚持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的精准认定。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资助档案的建立,必须以家庭经济情况精准认定为基础。首先要明确学生、地方、高校的权责关系,多方考虑,实现国家调控、政府主导、学校审核的工作布局。其次要建立量化的认定指标体系,进一步提升精准认定的科学化水平,包括生源地区、家庭经济收入、当地生活水平、家庭人数、收入来源等主要参数。最后,高校学生工作队伍要深入班级、宿舍,通过谈心谈话,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以便精准认定[3]。
3.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政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资助工作是一个动态过程,针对不同时期,要采取不同的帮助措施。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入学的时候,通过申请绿色通道和办理助学贷款等方式,保证其顺利报到。在向其详细解释学校有关资助政策之后,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大学生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国家助学金,帮助他们了解减免学费、勤工助学等政策。勤工助学岗位可以向少数民族学生倾斜。特别要关注其特殊需求,比如意外伤害和住院等,通过贫困补助、爱心基金等途径进行资助和帮扶。建立资助动态管理,对于受资助学生的情况进行动态追踪,及时掌握最新情况,做到及时资助。
(二)坚持思想引领,提高文化素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在坚持思想引领的同时,要注重落到学生成长实处,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水平。
1.认真做好爱国主义教育。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少数民族之中的精英,是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希望与未来,是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有生力量。因此在具体的资助育人工作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国家认同感,提高民族凝聚力。依托教师、学生组织和干部、学生党员,有针对性地制定辅导计划,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2.不断加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基础上相对落后汉族同学,再加上经济方面的困难,将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学生正常的学业。因此,在做好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工作的同时,要开展学业帮扶,不断加强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同时还要注重对少数民族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让他们理性地认知自身条件和优势,明确职业发展定位。
(三)重视校园文化,拓展素质能力
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需要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同时应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拓展少数民族学生的素质能力。
1.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既定的环境,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健全的政策,同时也需要营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环境,使身处其中的受资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体会到社会、学校、老师、同学等对他们的关注与支持,从而增强自立自强的动力[4]。高校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要营造一种民族平等团结的氛围,使少数民族学生体会到平等与和谐。具体而言,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爱好文艺体育的特点,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可以成立少数民族艺术团,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展示其长项,展现少数民族学生风采,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信心,增进各民族学生的友谊。
2.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素质能力。经济上的贫困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发展情况上相比较其他同学处于劣势地位,所以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对于素质能力的提升具有强烈的愿望。因此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高校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锻炼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这是直接的经济资助无法达到的效果。
(四)尊重民族风俗,彰显人文关怀
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风俗上有自己的特色,要做好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工作就必须了解和尊重他们民族的风俗习惯,开展有针对性的资助工作。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入学之前一直生活在民族聚集地,有着自己鲜明的民族习惯,他们的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念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没有接触到太多其他民族的文化,因此并未表现出较强的民族意识。进入大学之后,大家来自不同的民族,在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上具有很多差异,所以自然而然地使其产生较强的民族意识。如果高校不能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风俗习惯,将会影响到资助工作的开展。因此,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风俗习惯是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保证。比如每学期,学工干部可以举行一次少数民族学生联谊活动,经常与他们聊天、谈心、交朋友,在重大民族节日期间,可以组织庆祝慰问活动,丰富少数民族学生的节日生活,慰藉其思乡念亲之情。
[1] 周丽华.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发展困境与高校资助育人对策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6):44.
[2] 王铭,王守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6): 58.
[3] 刘云博,白华.精准化资助: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思维[J].教育评论,2016(2):69.
[4] 王秀民,彭天芸. 民族高校少数民族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的构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6):216-217.
A Study on Integra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Subsidizing Ethnic Minority University Students
WANG Ming,WANG Shougang
(SchoolofEnvironmentScienceandSpatialInformatics,ChinaUniversityofMining&Technology,Xuzhou221116,China)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 it is important to integrat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subsidizing ethnic minority university students, which can help to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university subsidy and education and to implement "taking targeted measures to help people in poverty". In work concerning subsidizing and educating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incorporation between solving ideological problems and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Therefore, the work can be treated well based on establishing archives by the following approaches: putting precise support into practice and sticking to guidance for the ideology, settling practical problems and emphasizing campus culture, developing competencies, respecting national customs, and highlighting humanistic concerns.
core socialist values;ethnic minority university students;subsidizing and educating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D/2015/01/24);2016年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专项课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16FYHLX011);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宣传思想工作创新计划项目“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2016XC37)之成果。
2017-03-11 [作者简介] 王 铭(1989-),男,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环测学院专职辅导员,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王守刚(1977-),男,河北唐山人,中国矿业大学环测学院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生。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6.017
G64
A
1008-6285(2017)06-00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