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秀,秦志敏
(太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论山西高校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胡文秀,秦志敏
(太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当前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正面临着困难,需要得到山西高校在人才、科技和创造力方面的支持。山西高校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文章从山西高校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两方面提出了增强服务意识、明确服务方向、确定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法等具体对策。
山西高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高等学校在国家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涉及如何处理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问题。在当前的山西,这个问题尤为重要。
山西经济和社会在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同时也积累了日渐尖锐的矛盾。
在经济发展方面,首先,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得到很好的转变。山西是主要依靠煤炭资源发展经济的省份。改革开放以来,投资拉动一直是山西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过度依靠投资拉动的结果就是不断累积的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经济无效增长的部分占整个经济增长中的比重不断扩大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其次,资源消耗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时至今日,山西数量扩张粗放型经济增长特征依然明显,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成效甚微,高能耗、高污染经济增长方式产生的外部效应越来越大。经济增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山西省曾经有16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城市主要污染物浓度均高于国家二级标准,其中,13个城市被列为全国30个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近20年中,累计排放烟尘1743万吨,山西省居民吸入了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两倍的工业粉尘。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山西经济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再次,市场化改革出现了明显的延缓趋势。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运行机制与经济发展模式始终未能有效地建立起来,相反,国进民退的现象却日益突出,社会资源越来越大规模地向政府手里集中,行政配置资源的特征愈加明显,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在不断弱化。因此,造成了山西经济发展的严重困难,山西经济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在社会发展方面,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矛盾也逐渐凸显。近几年来,在反腐败中揭露出来的山西官场和山西籍官员的系统性塌方式的腐败,反映了山西政治生态中的严重问题,也造成了部分人心理失衡,评判偏颇,丧失了对客观世界的正确把握。这些问题导致的山西省民众中一些人缺乏诚信、不讲公德、信仰危机、唯利是图。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山西社会的发展。
要促进山西经济和社会的更好发展,一方面需通过调整投资结构、就业结构和进行必要的产业重组,分步骤、分行业、分阶段地引导企业实现转产、转型、转向,逐步推动一部分企业退出以能源重化工为中心的传统产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一部分滞留在传统产业中的企业实现产业升级,实行必要的企业改制和产业重组,形成规模经营优势和有利于环境保护及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逐步建成一个适合现代化城市发展和布局需要的新型能源重化工产业群。同时,在思想道德、精神文明、政治生态等方面也要有大的改观。
总之,不管是企业的转产、产业结构的升级,还是社会的进步,都需要人才和创新。山西高校是人才、科技和创造力的重要产生地。因此,山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山西高校的支持;山西高校也必须改进工作,在服务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前,山西只有8所高等学校,俗称“老八所”,分别是现在的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改革开放后,教育大发展,现在山西已经有67所高校(不包括8所独立学院)。这些高校在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山西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山西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强化产学研合作与交流,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立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与企业签订了技术框架合作协议,帮助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等方面。
山西高校服务社会主要体现在:发挥文化咨议作用,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通过自身的研究力量,为政府社会决策实施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对社会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知识和理论方面的培训;开展地域文化研究,弘扬山西文化等方面。
可以说,山西高校在促进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还存在不少问题。
在高校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政府在政策法规、评价标准上仍需改进;高校在自觉性、内部评价标准、学科定位、专业设置、具体服务目标和规划等方面仍存在缺陷;企业和高校在相互密切合作、产学研结合、利用高校人力和创新成果完成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升企业的生产水平和能力方面的认识与措施上都有很大不足。
在高校服务社会发展方面:高校缺乏强烈的服务意识;在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深化社会管理等方面存在缺陷;在为社会提供广泛的信息和人才服务方面、提高社会现代意识、弘扬民族文化、全面提高社会软实力等方面,都有明显不足。
山西高校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还要从以下两方面做出具体的努力。
(一)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
1.政府要制定更有效的政策法规,鼓励高校更积极主动服务经济。目前山西高校的科研长期依赖于政府拨款,职称评聘与市场脱节,对市场经济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不足。政府应该制定积极的政策,为高校服务经济搭建平台,引导高校融入到服务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提供更有利于高校服务经济的政策法规环境。
2.政府和高校要调整评价标准,引导高校更自觉地服务经济发展。目前我国还没有官方公布的大学评估指标体系,但是“潜规则”还是存在的。这些考核标准带来了很多弊端,很多高校趋向功利,拼凑科研、跑关系找课题拉项目。这些科研水平真正有多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多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这也造成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的状况,这种情况山西也同样存在。为了解决现在的评估机制制约高校服务经济能力的问题,未来政府和高校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把培养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质量的人才作为高校的重要目标;自觉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创办有特色的专业;要完善高校及其教师评价和激励制度,改变评价指标过于单一的局面,实施有效的科研奖励、激励措施,充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对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贡献和影响。
3.山西理、工、农、医高校和各专业要针对服务山西经济明确定位。山西省高校存在着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各个高校在专业设置上都求大求全,都在追求向科研型高校迈进。不注重市场需求、定位不清晰、缺乏特色、办学质量不高等仍然是当前省内高校办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有自身明确的定位、有自身专业特色。一般来讲,重点院校和综合院校应该坚持科研、育人和服务社会并重,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突出通识教育,关注学生未来的长久发展,如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等。专业院校应该坚持育人和服务社会并重,坚持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避免出现过度扩大办学规模、紧跟综合性大学的步伐而稀释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例如太原工业学院、山西中医学院、长治医学院、太原师范学院等。职业技术院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增强学生从事经济工作和服务社会的实用技能。例如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等。
4.各高校要制定为山西经济发展服务的具体规划和目标。当今的高校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应该既是重要的教育中心,又是重要的科研中心,同时还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各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定位,确立服务山西的具体规划和目标,避免“上不着天”——与科学前沿发展水平相距甚远,“下不着地”——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关系不大的状况。
5.政府、企业和高校要积极配合,推进产学研的结合。目前,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创新分工上不能很好地对接,严重影响了技术转移的数量和效率;同时,产学研之间也相互抱怨、没有形成高效的合作机制。推动技术转化,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密切配合。政府要定位清晰,发挥组织协调职能,行使管理职能和监督职能,发挥营造氛围的作用,并且应该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企业作为创新投资、创新活动的主体要转变观念,积极加强与高校的技术合作,加大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高校要完善考核机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校研究人员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管理与科技开发,为企业发展多做贡献。三方共同努力,通过推进产学研的结合,提高山西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6.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快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是地区的学术中心,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基地,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站”和传统技术改造的服务站。为了实现高新技术的转化,山西省设立了高新开发区,为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转化提供平台。例如太原高新区、长治高新开发区、山西华信经济开发区。这些高新技术区的实际效应还需要有大幅度的提高。
(二)服务社会发展的措施
1.强化山西高校为山西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意识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只有转变观念才有新的行动。高等教育仅仅作为知识传播者的角色无疑正在淡化,而它所具有的引领经济、整合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等复合功能,正日益得到强化。因此,只有使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不断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才能不断得以提升。
2.明确山西高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为企业提供教育服务、为企业和社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等各个方面。
3.高校要加强促进社会管理的功能。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指导、规范、监督和纠正社会失灵的过程。目前,山西正处于需要深化社会管理的关键阶段。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前提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核心环节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基本要求是要培育和规范公民社会组织。要实现这些目标,关键问题是要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如何来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综合性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通过自身的科研和育人来发挥关键性的促进作用。
4.高校要为山西传统文化的弘扬服务。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山西是一个有丰富文化传统的省。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的文化也受到了冲击。传统文化观念淡漠,文化建设迟缓。社会日益功利化和应试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导致教育和受教者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这所有的一切都造成了民族自豪感及民族自信心的不足。山西高校应该积极通过对民众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研究山西传统习俗文化,推广山西传统文化,来树立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培养民众的传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5.高校要为山西社会增强现代意识服务。在现代,社会进步一定要有现代意识的引导。现代意识是什么?就是邓小平提出的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意识。山西地区高等教育以1902年建立的山西大学堂为代表,曾是国立第三所大学,仅次于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历史悠久。但在百年历史中,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西高等教育的发展慢于全国发达地区。目前山西高等教育的水平整体上处于全国的中下游水平。学校师生的整体认识比较保守,现代意识比较缺乏,对山西社会现代意识的推动也有所欠缺。现代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也推动着政治、文化的全球化。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有现代文化和意识的推动。高等学校是社会中知识分子最集中、知识文化水平最高的地方之一。山西各大学专业方向虽有不同,但在对现代知识和意识的接收和传播上都有共同的责任。山西各高等学校的领导、师生,不仅要自觉认识现代意识的重要性,面向世界,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现代文化水平和现代意识,而且还要不断创新,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和增强山西广大民众的现代意识,为山西社会整体的进步奠定必不可少的基础。
6.高校要为山西现代文化的创新服务。除了传承传统文化,创新先进文化是高校的崇高使命。省内高校除了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之外,还承担着借鉴并传播先进的外来文化、创造并培育引领时代的新型文化的责任。高校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要把积极向上、科学健康、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文化作为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努力弘扬优秀传统,吸纳现代文明,彰显时代精神,建设良好的精神家园。
7.高校要为全面提升山西社会的软实力服务。文化软实力是指在价值观念、社会信仰、道德规范、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就一个省而言,文化软实力对内可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整合力量,对外可以吸引各种现代经济要素,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目的。地方高校是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提升区域软实力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其引领和影响作用。历史上的山西民众朴实勤俭、人才辈出。改革开放以来的山西留给世人的印象,却是“煤老板”“暴发户”,环境污染,脏乱差,而对于山西省多年来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却视而不见、印象淡漠,这严重影响到了山西省的形象。山西的形象,作为山西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离不开历史和时代的积淀,但也离不开主动设计、构建、传播和塑造。构建山西省的软实力,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工程是引领,城市精神培育工程是凝聚,加强教育优先发展工程是基础,科技创新推广工程是推动,加强文化建设是依托,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是支撑,发展环境优化工程是保障,城市形象塑造工程是彰显。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才能有助于提高山西省的软实力,但是这些因素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山西省高校的学者应该通过自己的研究、宣传,改变其他省人对山西省的印象、看法、态度和评价,推动山西社会软实力的提高,促进山西全面发展和进步。
[1] 朱国仁.高等教育职能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 陈新文.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路径分析[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3(5):62-67.
[3] 山西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4] 山西省科技厅统计资料:2008年中部和周边九省主要科技指标对比及分析[EB/OL].[2017-02-20].http:∥www.sxinfo.gov.cn/kjzytj/index.jhtml.
On Problems Aris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rvice for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Shanxi and Countermeasures
HU Wenxiu, QIN Zhimin
(CollegeofMarxismStudies,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Currently, Shanxi is confronted with difficulties in its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hich needs support fro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alent, technology and creativity. Yet,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hanxi still have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se respects. To deal with the situation, the authors propose some concret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enhancing consciousness, clarifying the direction and contents of service and improving methods from two aspects involving the service for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hanxi;economy;social development;service
*山西省软件学项目“山西高校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2013041040-02)之阶段性成果。
2017-03-26 [作者简介] 胡文秀(1979-),女,山西太谷人,太原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学。 秦志敏(1954-),男,山西原平人,太原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6.014
G647
A
1008-6285(2017)06-00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