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芬,赵凯丽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习近平民生建设思想略论*
王越芬,赵凯丽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形成了习近平民生建设思想,这一思想强调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在民生建设的内容中,他认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是民生建设的前提条件;民生建设的真谛和目标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保障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这是民生建设的行动指南;“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是民生建设的具体思路;检验民生建设成效的标准是“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改善生态环境也是民生建设的新内容。民生建设的价值意义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民生建设思想,对于解决民生问题,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民生建设思想;价值意义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民生问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着重解决的重大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实质上是要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贯彻以民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民生建设,在许多讲话中对民生问题进行了阐述,表明党中央解决民生问题的决心。习近平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了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性与根本作用,对民生问题的解决方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许多解决民生问题的观点,形成了习近平民生建设思想。这些思想内容丰富,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目前我国建设事业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果,但发展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解决发展问题、改善民生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1]改善民生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它影响着改革发展的大局。当前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在这一时期,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改革推进的动力来源。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实现程度影响他们对深化改革的支持度。如果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满足,那么人民便是改革的受益者,就会认可深化改革这一重大举措,并支持改革。反之,如果人民没有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果实,就不会认同改革,改革推进就会产生阻力,改革就难以继续进行。改善民生与化解社会矛盾息息相关。如果民生质量长期得不到合理的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就长期得不到满足,会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失去了保障。民生问题是否得到改善也与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相关。习近平曾深刻地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一个政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在于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只有坚持以民为本,为人民办实事,才能得民心,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有强大群众基础。改善民生问题是党不断得到人民支持的关键性举措。可见,民生问题既是政治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具有高度战略性、关乎全局稳定。我们应从全局出发,真正改善民生,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一)民生建设的前提条件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经济发展是前提,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213。从当前中国的发展阶段来看,生产力落后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在民生领域表现为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改善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一关系,是开展民生建设的前提条件。经济增长为改善民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如果经济收入增长了,国家财政收入就会增多,用于改善民生的投资就会相应地增加。经济发展还能带动就业,人们收入增加,过上更好的生活。经济的发展使国家有更多资金投入到医疗、教育、社保等利民的社会事业中,经济发展了,国家也具有了雄厚的实力来扶助贫困地区的民生建设。同时,民生改善也会提高人们进行生产的积极性。民生改善会带动收入水平的增长进而拉动消费,人们用于教育的资金投入也更高,提升了人的文化素质,从而推动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民生建设的真谛和终极目标
民生问题长期存在于我国的发展进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加快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就要尽可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所以,民生建设的真谛和终极目标就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2]76。民生问题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我们能切身感受到的关乎人民利益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实践中,心系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期望。他认为,人民向往美好的生活,这种美好的生活就是人们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就业问题得到解决、医疗水平得到改善、社会保障不断覆盖并提升社保水平,同时能居住于更加舒适健康的环境中等,这些都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事实上,民生建设搞得好就体现在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状况持续不断得到改善。也就是说,改善民生就是要让人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民生建设也是我们党要长期抓好更要抓落实的工作。物质生活的不断充裕让人民对于民生质量有了更高的期待。所以,“抓民生要抓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2]215习近平坚持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原则,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生发展的新举措。改善民生绝不能是空谈,不能只是提口号,而是要见行动,要把问题落在实处,为人民谋福利,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三)民生建设的行动指南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党不断在实践中解决民生问题,同时人民群众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上升,对于美好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定义,我们在解决民生问题道路上依然“任重而道远”。习近平更是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2]215,这是当前民生建设遵循的重要行动指南。民生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也并不是很短时间就能做好做实的,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和复杂的任务。我们应当充分认识民生建设的持久性,民生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把民生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而是要把已取得的成果作为新的出发点,既要妥善解决当前的问题,又要合理规划出长远的建设目标,坚持不懈地做好做实民生工作,不断倾听群众的心声,并用实际行动为人民谋福利。在实际行动中,要把民生的持续改善不断作为下一阶段工作的新起点,持之以恒坚持做,不断提升民生建设的“质”。
(四)民生建设的具体思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科学认识基本国情,深刻把握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特点,明确提出“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2]215的民生建设思路。
守住底线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最低的生产生活水平,保证人民群众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更要抓好扶贫建设。习近平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他说:我花精力最多的是扶贫,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政府和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确保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习近平认为,民生建设应该突出重点,特别是对重点人群、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加强扶持,如对困难群众进行相应的生活补助,对困难大学生进行相应的生活补贴,提升就业、医疗、住房方面的保障水平等等。习近平认为,当前我国民生保障建设方面最大的不足就是制度缺失缺位,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基本原则检验各项制度的可行性,并不断调整和健全。同时,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形成合理预期。要借助舆论大力宣传吃苦耐劳、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让人们相信通过自身奋斗改善生活,使人们在党和政府民生政策支持下,抓住机遇,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同时改善自身生产生活状况。
(五)检验民生建设成效的标准
改善民生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得更好更舒适。所以,民生建设是否取得成效,应该以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为标准。这一检验标准既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最重要表现。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承“执政为民”理念,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2]213,这是我们党和政府用来检验一切工作成效的标准。总书记也用最朴实的语言对于这一标准做了阐释,他说“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2]213,这就是我们进行民生建设的目标。检验民生建设有没有获得成效,要看人民生活有没有得到改善。同时这一标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标准。邓小平就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是否获得实效的根本指标。江泽民则进一步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围绕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来部署民生建设。胡锦涛提出了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关心人民群众,把让人民幸福作为奋斗的目标与动力。可见,以民为本始终是民生建设成效的衡量标准。
(六)民生建设的生态福祉
人民生活的幸福与否,仅仅依靠物质是无法满足的,舒适的环境会使人民更加健康幸福。近年来,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幸福的重要指标,环境问题也已成为日益突出的民生问题。习近平时刻关注全国各地的环境问题,他说:“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3]生产力的变革带来了物质的充裕,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人们开始关注自身所处的环境,并对环境质量有了更高的期望。
空气污染等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剧了人民的危机感,环境质量也成为衡量幸福感的重要指数。当前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复杂,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的呼声,生态问题也成为民生问题。习近平说:“环境就是民生。”[2]233在进行民生建设时,要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民生建设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好抓落实,让人民既可以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果实,同时也可以生活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这是对民生建设新的要求。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民生建设的价值所在。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价值诉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价值诉求。习近平在改善民生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促进社会不断实现公平正义,让人人都有机会享受发展的果实,让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是人民群众对于民生建设的新期望。
公平正义不仅要体现在实施民生政策时,还要体现在保障民生政策得到落实的制度中,更要体现在分享民生建设的成果中。实现公平正义,就是要让每个人都有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让每个地区都能得到合理发展,都能享受到国家政策带来的福祉和优惠。习近平强调,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要注重实现社会公平,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不公问题要高度重视,积极回应并有效合理地解决,要把潜在的社会不公现象解决于萌芽状态,促进社会朝着更加公平的方向迈进[4]。同时,强化制度建设来促进民生领域的公平正义。我国在保障民生方面还未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对此习近平要求相关部门要加紧确立和完善以保障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制度体系,以此确保人民的各种民生权益得到实现。
习近平民生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对于实现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2]9可见,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促进人民幸福。人民的幸福程度取决于民生的改善程度,实现中国梦就要把民生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地抓好落实好,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当前我国民生建设在国民收入、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但我们民生建设中仍存在许多还要进一步改善的问题,比如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矛盾,社会公平正义还有待改善等。
习近平民生建设思想对新时期开展民生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民生建设的新期待,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调动了人民参与生产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
[1] 习近平.会见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外方代表[N].人民日报,2013-11-03(1).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3] 抓住机遇 立足优势 积极作为 系统谋划“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N].人民日报,2015-05-29(1).
[4] 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N].人民日报,2015-05-29(2).
A Brief Account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WANG Yuefen,ZHAO Kaili
(SchoolofMarxism,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Haerbin150040,China)
In the process of governing, XI Jinping′s thought on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has been gradually formed. He elaborates on the importance of solving problems about the people′s livelihood by stressing that correctly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velihood improvement is the precondi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the essence and the goal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is to let the people have stronger sense of achievement,and safeguarding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s "without terminus and with only new starting points", which is the guide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Besides, "holding on to the bottom line, highlighting focuses, perfecting system, and guiding the expectation" is the way of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standards for inspec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is "whether people really gain benefits, whether people′s life is improved really", and improv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something new. The value of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is to achieve social equity and justice. Adhering to and implementing XI Jinping′s thought on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realizing China′s dream.
XI Jinping;though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value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15YJA710032);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JGXM-HLJ-2015026)之成果。
2017-03-18 [作者简介] 王越芬(1962-),女,吉林扶余人,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赵凯丽(1993-),女,山西临汾人,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6.001
D616
A
1008-6285(2017)06-0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