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伦理视角下华裔美国文学汉译的思考

2017-04-14 14:33周文革
关键词:汉译归化华裔

○杨 琦, 周文革

(1.天水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甘肃 天水 741000;2.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翻译伦理视角下华裔美国文学汉译的思考

○杨 琦1, 周文革2

(1.天水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甘肃 天水 741000;2.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特殊媒介,华裔美国文学已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帮助华裔美国作家及群体完成“故国”之旅,实现文化回归,是汉译翻译的重心。文章通过分析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汉译的特殊性,从韦努蒂的翻译伦理出发,进一步探究汉译者的伦理选择及翻译策略,旨在为今后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华裔美国文学; 汉译; 翻译伦理

一、引言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美国华裔美国文学摆脱了在美国主流社会的边缘化地位,不仅走进了美国高中课堂,也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热议的焦点。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日益加速,华裔美国文学成为中美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和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也受到了国内文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学者从文学、文化和翻译等角度对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展开不同程度的研究。但相比之下,国内对于其在中国的译介研究相对较少。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汉译直接决定了华裔文学在中国的欢迎和理解程度,能否成功地完成这一跨文化交流使命不仅取决于译者的知识积累,也与译者的伦理选择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分析华裔美国文学在中国译介的现状,试图探究在翻译这一特殊的跨文化文本时的翻译策略和译者的翻译伦理选择,以期为今后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

二、华裔美国文学汉译的特殊性

华裔美国文学起步虽晚,但却在美国多元文化语境下茁壮成长,发展进步。其作品主要是由一些具有中国血统的华裔美国作家用英语创作,描写在美国出生、成长、受教育并居住、工作、生活的华裔美国人的生活经历的作品。它侧重于有着双重民族属性(中国/美国)和文化传统的跨种族、跨文化的文学创作。[1](P10)由于流散或跨文化经历以及对故国的难舍情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感知是华裔作家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也是他们异于美国主流作家的独特性,他们的作品中处处可见包含中国元素的语言、神话和典故,其中也不乏对中国历史、传统习俗、民间故事的改写和再创造。华裔作家再三流连他们“想象中的故国”,大胆重构异域文化之“异”,执意充当一个对他们来说已又熟悉又陌生的文化的阐释者或翻译者的原因,与其说是迎合美国强势文化对异国情调的需要,满足华裔群体的期待,不如说是为了打破西方白人社会对于东方文化的刻板印象,重塑属于华裔族群的独特的文化身份。华裔作家正是通过其英文写作和文化翻译,为美国普通读者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开辟了新的途径,为中国文化形象被广为接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促进了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当这些倾注了华裔作家故国情怀,杂合了美国文化背景和中国文化元素的华裔美国文学译介到中国时,汉译者在帮助原作者完成故国之旅的同时还应作出适当的伦理选择。然而,这种选择又是谈何容易。面对华裔美国文学这一兼具中国文化缩影和美国多元文化影响的特殊文学载体,汉译者不得不一次次做出抉择:华裔作家笔下的“中国文化”还是我们所理解的中国文化吗?面对原作者有意而为之的杂合英语以及中国文化之异,汉译者到底是该保留差异,还是归化以引起汉语读者的共鸣?如何避免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差异所引起的过度西化的倾向?遗憾的是,多数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译者要么选择简单的归化或省略,要么直引原文。一方面想尽量保持原文中“中国文化”的纯洁却苦于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一知半解,另一方面想保留差异却落入了对强势文化盲目迎合的状态,最终导致了整个华裔美国文学在中国的接受程度远落后于其在美国引起的反响。我们在质疑汉译者对中美文化和华裔美国文化知之甚少的同时,应意识到汉译者在构建本民族文化身份方面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翻译伦理对华裔美国文学汉译的启示

由于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和思维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翻译过程既是译者的道德体验过程,也必然受到伦理的制约。美国当代译论家劳伦斯·韦努蒂针对西方译坛盛行的欧美中心主义,在《翻译的窘境》一书中提出了“存异伦理”的概念,试图通过“异化”的方式来彰显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以抵抗英美等国的文化霸权和种族中心主义。为了避免其差异伦理滑入绝对化的境地,他还告诫,“异质并不需要显得过于怪异,以免译文完全不忍卒读”[2](P12),在他看来,合乎存异伦理的目标是要在译文中尽量再现原文所反映出的源语语言文化的异质性,而不是绝对地无条件地彰显差异。针对华裔美国文学的双重文化属性,汉译者应该在存异伦理的指导下,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尽量保存区别于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异质华裔美国文化,也要根据原文作者改写的故国文化重建译者的民族记忆和文化身份。

华裔美国文学汉译,首先要对华裔美国文学作品进行定位。华裔美国文学虽然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却是美国文学的分支,当然包含有美国文化甚至是特殊的华裔美国文化,中国翻译者不应该将其视为中国文化回归国土的过程,而是为向国内读者展现美国文化,甚至华裔美国族裔文化的差异,以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从读者角度而言,选择阅读翻译作品就表明了读者有意愿参与异域文本所提供的异国文化之旅,去亲身体验文化差异的新奇性。[3](P123)随着文化全球化不断深入,中国读者早已具备吸纳异质文化的能力,过度归化或去除文化差异的做法已渐渐失去市场,不利于国内读者真实了解华裔族群在美国生活的状态。同时,华裔作家在国内没有可以认同的华裔族群,所以为其寻找故国归宿的简单归化不仅显示出一种民族主义心态,也违背了华裔作家通过文化翻译塑造华裔族群身份的初衷。孙致礼指出,“文化传真”应是翻译的基本准则。[4](P43)这也应该是华裔美国文学汉译者应遵循的存异伦理的基本原则。语言固然可以归化,但是译者应该尽可能真实地保存华裔美国文学中不同于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异质文化,这不仅可以帮助构建华裔美国族群的文化身份,也可以丰富译语文化的身份构成。

其次,在异化的同时也要避免过度西化。由于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自身母语的退化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很多华裔美国作品的汉译本中都存在着将源语结构直接照搬或者对人名等专有名词零翻译的情况。相对于华裔美国文学所代表的强势文化,汉译者自动地将自己放在了弱势文化的地位,对强势语言和文化盲目认同,过度西化,不仅没有通过异化达到抵制文化霸权的侵犯,反而使得汉语地位岌岌可危,本土文化民族身份流失,与彰显差异的伦理选择背道而驰。因此,在全球化语境下,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汉译者想要彻底摆脱自身处于弱势文化地位的潜意识,有必要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并通过翻译华裔美国文学来挖掘其中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来增强译者的民族自信心和彰显其译者身份,重新构建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化身份。

再次,中国文化在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流变更加强化了译者差异性伦理的选择。如果说六七十年代的华裔美国文学创作中还是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守望,那么八十年代直至当代的华裔美国作家在其作品中刻意消除中国文化的束缚,消解中西文化的疆界,试图重构独一无二的华裔美国的文化历史。在此背景下,中国译者如果再一味地以纯粹的中国文化寓意呈现给读者,便会使原作产生偏差。因此,译者应在差异性伦理的指导下求同存异,杂合使用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策略,在保持华裔美国文化的差异性的同时,让国内读者体会华裔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实现中美文化在新时期的交流和沟通。

四、结语

在多元化社会语境下,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已不再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或翻译技巧方面,而是上升到了政治文化层面,关乎异域文化如何再现和民族文化身份怎样构建,是译者的个体道德观的塑造过程。华裔美国文学的多元化文本和族裔特征决定了译者从背景知识准备,翻译对象定位,翻译任务界定,到翻译策略选择,再到预估其政治文化效果都要加倍细致。过度归化和过度异化都难以完成华裔美国文学翻译所肩负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命。汉译者应遵循存异伦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求同存异,在保存异质的华裔美国文化,构建属于华裔美国族群的特殊文化身份,丰富我们民族文化形式的同时,重建中国文化中优质的民族传统,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美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交互与共存。

[1]陆薇.走向文化研究的华裔美国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Vemuti,Lawrence.The Scandles of Translation:Toward an Ethics of Difference [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8.

[3]刘芳.翻译与文化身份——美国华裔文学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4]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40-44.

On Chines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of Translation

YANG Qi1, ZHOU Wenge2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Tianshui 741000, China; 2.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China)

As a special medium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has gained widely atten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is confronted with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How to realize “the travel to the motherland” of these Chinese American writers and ethnic groups and how to reach cultural return are the focuses of Chinese translators. Through analyzing the unique nature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this paper aims at coming up with the ethical choices and translating strategies for Chinese translators on the basis of Lawrence Venuti’s ethics of translation,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ry works.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Chinese translation; ethics of translation

2016-12-18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翻译伦理视域下华裔美国文学汉译研究”(14YBA152)

杨 琦(1984—),女,陕西宝鸡人,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周文革(1966—),男,湖南茶陵人,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I046

A

1672—1012(2017)01—0080—03

猜你喜欢
汉译归化华裔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归化(双语加油站)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西方译学术语的汉译现状与思考
谈谈柯尔克孜语中“bay”、“-bay”和“bek”、“-bek”的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