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概论》评介

2017-04-14 14:19靳开宇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语义学语言学语法

靳开宇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认知语言学概论》评介

靳开宇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文章对李福印编著的《认知语言学概论》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其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进行了评介,该教材对当代认知语言学发展全貌做了详略得当的概括介绍,在内容编写安排上适合初次接触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学习者由浅入深学习相关理论内涵、研究范围、理论发展历程和主要研究成果,尤其是在理论阐释中,实例分析部分提供的操作程序便于学习者较快了解理论的实际应用情况,具有实用性。另外也指出了教材在编写中存在的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认知语言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法;象征性;体验性

在介绍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成果的学者专著和教材等书籍中,《认知语言学概论》(李福印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是其中一部非常值得向学习和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读者推荐使用的入门教材,这部教材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知识系列读本之一。

一、教材内容安排介绍

该教材主要由三大部分内容构成,分别是认知语言学基础、认知语言学和认知语法。

第一部分认知语言学基础主要由五章内容构成,分别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概况、分支领域、热点议题、理据性与象似性原则以及与生成语言学的关系问题进行了介绍。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便于读者较为全面了解认知语言学产生和发展的学科背景、哲学基础、主要研究领域和常用研究方法以及当前研究的概况等基本问题。

第二部分认知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领域,教材利用了十四个章节内容对这一领域进行了详细介绍。

其中第六章是如何阐释认知语义学,重点剖析认知语义学不同于传统意义观的四个理论假设:概念结构的体验性、语义结构等同于概念结构、语义表征的百科观和语义构建等同于概念化。第七章以心理学领域色彩范畴研究成果为基础,引出第八章原型理论和第九章基本层次范畴理论;然后在第十章介绍了框架语义学的理论和应用;接着用七章内容分别介绍隐喻和心理空间、意象图式、理想化认知模式等认知语义学的理论和应用情况[1](P18)。其中第十一章重点介绍概念隐喻理论,第十二章介绍了概念转喻理论,第十三章介绍了心理空间与概念合成理论,第十四章介绍了概念隐喻与概念合成理论;从第十五章开始介绍意象图式理论,第十六章介绍了理想化认知模式的相关理论内涵,在第十七章介绍了认知框架中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论阐释,这一章也是对上文提到的认知语义学经典理论研究成果在一词多义现象研究中提供的解释力进行了操作实例分析。

在第二大部分认知语义学理论介绍的安排中,最后突出介绍了当代认知语义学研究中理论成果非常突出的代表学者的观点和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作为总结,第十八章重点介绍认知语义学家Talmy在空间关系研究中取得的理论研究成果。第十九章是对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假说的哲学基础进行了阐释分析,认为“认知语言学对传统语言问题(如语言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语言起源、语言象似性、范畴等)的重新审视及其自身理论(如概念隐喻理论、概念转喻理论等)的发展都收到体验性假说的影响”[2](P247)。体验性假说既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哲学基础,也对语言任意性提出了挑战。教材也同时指出作为一种哲学假说,体验哲学还有学多不足和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第三部分一共用了九章内容安排来介绍认知语法的内容。首先,在第二十章介绍了认知语法的概念分析基础,第二十一章介绍语法的象征性和语法结构式。其次,用七章内容分别介绍认知语法研究的理论和成果。第二十二章介绍概念重叠和语法化、第二十三章介绍构式语法、第二十四章、二十五章和二十六章内容分别介绍焦点、背景和认知参照点理论以及利用认知参照点对于话题、主语和所有格区别的理论阐释;最后在第二十七章和二十八章对概念化的动态性、主观性和主观化进行了分析介绍。

二、主要述评

综观上述全文内容的结构安排,可以发现,该教材对当代认知语言学发展全貌做了详略得当的概括介绍,既适合语言学科教师将其作为教材使用,也适宜于初学认知语言学相关领域的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首先从该教材的结构编排上来说,为了让初步接触认知语言学领域的学习者能对认知语言学领域的发展历程和学术发展背景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该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始终采取总分的层次安排结构,在理论介绍上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比如在上述教材第一部分的内容安排上,我们可以看到充分实现了这一编写目的,编者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概况、分支领域、热点议题、理据性与象似性原则以及与生成语言学的关系问题进行了逐层深入的介绍,既让学习者对认知语言学的学科发展背景和理论的演进来源有了全面了解,又对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在每一章进行理论介绍时,编者都是从引言出发,引言部分对该理论的整体发展概况、代表学者的观点进行概括介绍,然后是对该理论的形成的渊源、该理论的定义及其理论解释力以及该理论的应用,最后小结本章内容,提示要点。以第二十五章认知参照点为例,引言总括介绍之后是认知参照点的定义,其次是重点介绍认知参照点的突显性和动态性理论,然后运用实例便于学习者直观了解认知参照点的理论解释力,最后是小结。这样的章节内容编写安排适合学习者由浅入深逐步学习深化该理论内涵,实例分析提供的操作程序便于学习者较快了解理论的应用和开展理论实践研究工作。

其次,教材注重了重点突出安排介绍学科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尤其是认知语义学的研究成果显著,认知语法的研究主要也是建立在认知语义学理论阐释基础之上的[3](P73),所以教材的第二部分用了十四章内容对于认知语义学领域经典理论成果进行了介绍,难能可贵的是教材在理论介绍时不回避该理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启发读者去进一步思考,这种留出问题和存疑的开放式设计安排是在很多教材编写中被忽略到的地方,尤其是对当代还处于一直在进行理论更新演进发展的认知语言学领域,在理论创新的同时更需要自觉的理论反思意识,比如在第四章第六小节对理据性与象似性理论存在的问题,第八章第五小节原型理论存在的问题,第十九章体验性假说的意义和不足等问题,编者都提出了值得学习者在接受与借鉴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部成果的同时,还需要反思的问题,无疑这些问题也是启发学习者继续进行理论创新的动力。

另外,在每一部分章节内容安排上,知识体系的介绍前后连贯,前一章节内容往往是后续章节内容的研究基础或者是研究起点。比如第二部分认知语义学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沿着什么逻辑线索介绍给读者才能不杂乱无章、井然有序,该教材从认知语义学与传统语义学在意义观上的差别谈起,明确了认知语义学关于意义的四个基本假设,这样就为后面开展的详细理论介绍奠定了基础,最后再用一章内容对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基础进行总结介绍,指出其意义与不足,这样既把第二部分丰富的内容条理清晰首尾呼应地介绍给读者,又开启读者继续思考,进入到第三章认知语法内容的学习,同样也是用两章对认知语法的概念基础和对语法本质看法等理论基础问题首先进行介绍,然后分别介绍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由于是多人参与编写这部教材,所以该教材在编写上也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需要在以后的修订过程中再进行仔细斟酌。

首先是内容安排上的遗漏,比如第二十二章是概念重叠和语法化,但是整个章节内容安排却主要是谈概念重叠构成的单词或词组、概念重叠构成的句子以及概念重叠的限制,对于语法化部分的内容安排明显遗漏了。

其次是对于语言学基本理论识解上存在的一些混淆问题。例如在举例说明认知语法的象征性包括的第一个方面内容时,认为汉语的“子”[2](P274),从形态学来看,它是汉字的部首,可构成孙、孪、好、孕等汉字;从词汇学角度看,它是独立的词,表示儿女、年龄幼小的人;从语法角度看,子可以做虚词。在一些方言中,有“你在做啥子”的用法,“子”为语气助词。据此可以认为“子”不能明确区分是属于形态范畴、词汇范畴还是语法范畴,因为三者是一个连续统一体。这里首先将汉语文字学分析使用的“部首”等术语用在了形态学分析上,混淆了文字学和形态学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所谓形态是指构词语素或构形语素在语言形式上的变化,例如,tooth变为复数时teeth,属于词根内部的屈折变化;work变为名词的worker,是在词尾进行的附加变化等等,所以形态学研究的着眼点是一个词在词的词汇意义或者语法意义变化式发生的词形变化[4](P58),而“部首”是分析汉字的构字部件时使用的术语,二者不是一回事;另外,“子”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已经作为合成词构成的一个语素成分,不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词使用了,例如,儿子、女子、男子、汉子、弟子等词里的“子”,所以教材里的表述显然是符合古代汉语“子”可以单独作为一个独立的词使用的现象。最后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子”可以做虚词,并举方言的例子为证,这里将“子”看作是语气助词还是一个词缀更为妥当的认识暂且不提,首先“子”在现代汉语研究中只能是作为一个语素来分析,所以分析的结果是一个构词成分,所以已经不能看作一个虚词来分析,这样看来该教材提供的这个例证的分析前提已经是需要商榷的了。

瑕不掩瑜,正如这本教材前言中提到的,这本书全面论述了以Lakoff、Langacker和Talmy为主的一批美国语言学家开创的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思想及其最新理论研究进展,编者在阐释每位学者的主要理论观点时,除了进行原文引用外,还进行了相应的汉语翻译,并且列举出汉语研究学者在相关领域进行的主要研究成果,方便学习者查找文献资料进行继续探索学习,所以这本教材的确是进一步研究认知语言学以及深入研读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学者相关理论原著的一个桥梁,是值得向语言教师、语言学习者和爱好者进行推荐介绍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教材。

[1]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张辉.认知语义学述评[C]//束定芳,《外国语》编辑部.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第三版中文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王占峰]

H00

A

2095-0438(2017)03-0158-03

2016-12-05

靳开宇(1972-),女,黑龙江龙江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绥化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研究方向:语言理论及语言应用。

绥化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语言娱乐功能实现方式及其根源研究”(R1502022);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四川方言中的称赞语研究”(16SB0283)。

猜你喜欢
语义学语言学语法
条约演化解释:合法性、语义学分析及近似概念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财产权概念的语义学考察
社会语言学名词
西方语言哲学与俄罗斯当代语义学
莫斯科语义学派的语言世界图景观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