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魁社
(太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
原魁社
(太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立德树人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之“德”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综合体,是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固屏障;立德树人之“树人”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早在2012年,“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提法就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4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社会或社会群体,而社会群体的有机组织是政党和国家。因此,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具体化为执政党把自己信奉和掌握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通过一定的宣传教育机构和宣传教育方式,使之贯彻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实践活动。
价值是标志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价值的主体就是政党和国家,价值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就是贯彻“立德树人”这种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性质和任务,我们可以将思想政治的价值取向概括为“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
“立德”最早出现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所讲的“三不朽”,即“立德、立功和立言”。对于“立德”的涵义,孔颖达的注疏是:“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关于“三不朽”,国学大师钱穆先生阐释:“人生一切皆空,唯有立德不空。立功立言如画龙点睛,还须归宿到立德。德是人生唯一可能的有所得,既是得之己,还能德于人。”[2]我们今天谈到的“德”,主要是指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综合体。“德”,我们从古谈到今,随着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德”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反映着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要求,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道德的内容、特征、发展和演变都是受经济关系制约的。”[3]当前,我国社会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人们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多种社会思潮竞相流行,人们的思想政治状况表现出复杂性和迷茫,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空前严峻。因此,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引导人们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显得尤为紧迫。
思想政治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无比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大学一年级学生必修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绪论中对大学生提出了“以德为先,德才兼备”[4]的要求,要求大学生能够做到用“德”来统帅“才”,并以“才”支撑“德”,摆正“德”“才”关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尤其是其中统帅“才”的“德”,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5]唐君毅先生在谈到道德哲学的目的的时候说:“求了解吾人于实在世界之责任义务,了解吾人对实在世界应有何种人生理想人生目的,及吾人应如何行为,以求实现之。”[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学生了解自己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责任和义务,以及自己作为社会个体和人生价值的主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人生理想,应该以何种信念支撑理想目标的实现。“以德为先”的要求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优先地位,
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周纪一·威烈王二十三年》)王国维先生谈到知识与道德的关系时说:“有知识而无道德,则无以得一生之福祉,而保社会之安宁,未得为完全之人物也。”[7]“德”与“才”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体用关系或本末关系,“明体以达用,立本以持末”。只有立德,才能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说:“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8]153“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思想的上层建筑,是构成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等作为思想的上层建筑,总是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并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而随之改变。“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9]72自从20世纪50年代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我国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从理论上讲,广大人民成为生产资料和国家的主人,也就成为“思想”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9]98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这些思想的上层建筑既是对广大人民社会物质生活实践的反映,也是广大人民用以改变社会和改善自身生活状况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是植根于人民、孕育于人民的先锋队组织,是与人民休戚与共的先进政党,而不是独立于人民的特殊利益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七一讲话中谈道:“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从党和人民休戚与共的关系看,广大人民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也就和党的意识形态主张高度一致。在当前,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的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书本和教材搬进课堂、是学生入头脑入心灵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否进入学生头脑,关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程度。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决不能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否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会迷失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大学校园的“田地”中,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杂草与马克思主义的禾苗在激烈地争夺着自己的受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在大学生的头脑中“除草护苗”,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
近年来,一种以“普遍性”自居的价值观念正在悄然影响着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这种观点认为,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意识形态是中立的,是凌驾于任何阶级立场之上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意识形态都是有阶级性的,那种普遍的、一般的意识形态只是统治者粉饰自己思想的一种方式。“统治阶级为了反对被压迫阶级的个人,把它们(指法律、道德等)提出来作为生活准则,一则是作为对自己统治的粉饰或意识,一则是作为这种统治的道德手段。”[10]那种认为思想的意识形态具有普遍性的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的表现,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曾以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予以严厉的批判。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思想的上层建筑离不开决定它的经济基础,也离不开它所代表的社会阶级的利益。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的高度凝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8]163高校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至关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乎着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性质和方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决定着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青年的价值观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8]172也可以说,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中心环节,这也就凸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1]马克思恩格斯的话并非危言耸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主义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8]163旗帜鲜明地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安全,巩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上层建筑的地位,也就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对此,我们已经形成共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立德树人,为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安全树立起了一道坚固的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毋庸置疑,高校存在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培养人,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要将其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德,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说:“大学是一个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地方。”[8]167高校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立德树人。因此,在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避免空洞的说教,避免将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而要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所谓良好的环境,从促进自我实现或者促进健康的角度来看应该是这样的:提供所有必需的原料,然后放开手脚,让机体自己表达自己的愿望、要求、自己进行选择(切莫忘记,有机体经常选择自我克制和延误,以有利于他人等等;而他人也有要求和愿望)。”[12]马斯洛所说的“机体自己表达自己的愿望”,我们可以理解为让学生自己表达自己的愿望、要求、自己进行选择。但对学生接受各种社会思潮不能放任自流,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和选择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是为了让学生的思想倾向更清晰地表露在教育者的面前,从而实现教育对象的主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化是指教育对象的因素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维要素的过程。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实际及其变化发展现象被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认识和掌握,就会改变或者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者自己的认识与观念。”[1]169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当根据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各种社会思潮的思想实质,在比较鉴别的基础上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8]154
立德树人最现实的意义就在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越来越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立德树人的重心在德上,习近平总书记说:“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8]158“德”首先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9]9。“事物的价值最终是满足人的欲望的东西,是作为实现人的某些目的之手段而有用、有意义的东西。与此不同,伦理价值同人格及其行为、人际关系、集团、社会的事件相联系。而且,伦理价值构成了人的生活的基本目的(不是别的什么目的的手段)。伦理价值构成人的生活的规范和理想,并表现为义务(‘应该实现’)和命令(‘使其实现’)。”[13]73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价值就在于以其独特的精神魅力掌握尽可能多的受众,使精神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力量。这种价值虽不同于具体事物的价值和科学知识的价值,但这种伦理的或精神的价值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能量巨大的。“伦理本质上是与价值相联系的。伦理指明人间的个人和共同生活中什么事所希望的、什么事值得实现的。但是,有诸多的价值。价值大概可以大致地区别为事物的价值、社会-政治的价值、精神的价值。”[13]73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意识形态构成的思想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同时对于决定它的经济基础又有巨大的反作用。对于否认意识形态反作用的观点,恩格斯在致弗·梅林的信中写道:“与此有关的还有思想家们的一个愚蠢观念。这就是:因为我们否认在历史中起作用的各种意识形态领域有独立的历史发展,所以我们也否认它们对历史有任何影响。这是由于通常把原因和结果非辩证地看作僵硬对立的两极,完全忘记了相互作用。这些先生常常几乎是故意地忘记,一种历史因素一旦被其他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原因造成了,它也就起作用,就能够对它的环境甚至对产生它的原因发生反作用。”[14]意识形态“对产生它的原因发生反作用”,就对决定其性质与特点的经济基础起反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当然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所决定,但其自身也有相对独立的形式和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维护意识形态的安全,也就是为了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促进作用。而在此过程中,要始终防止其他社会思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负面干扰,保证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要与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需要相一致。
[1]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M].香港:求精印务公司,1962:40.
[3] 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0.
[4]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7.
[5]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523.
[6] 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12.
[7] 田正平,肖朗.中国教育经典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467.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92.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9.
[12]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06.
[13] 岩崎,允胤.人的尊严、价值及自我实现[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1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8.
Enhancing Morality and Fostering Talents: the Basic Value Ori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YUAN Kuishe
(SchoolofMarxismStudies,Taiyu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As the basic task of education, enhancing morality and fostering talents is both the found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basic value ori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cause it is related to the fundamental issues of what kind of persons to cultivate and how to cultivate them. "Morality" in moral education is a synthesis of ideological ideas, political views and moral qualities in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olid barrier for ideological security as well. And "to foster talents" is to cultivate people with both ability and integrity for socialist cause.
enhancing morality and fostering tal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deology;value
*太原科技大学博士基金“中国精神视野中自爱的价值论研究”(W20162001);太原科技大学晋城校区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培养方案研究”之成果。
2017-01-03
原魁社(1977-),男,山西阳城人,太原科技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价值哲学。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8.018
G641
A
1008-6285(2017)08-00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