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海娟
(太原工业学院 思政部与法学系,山西 太原 030008)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研究*
辛海娟
(太原工业学院 思政部与法学系,山西 太原 030008)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方法,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开辟了新的路径。新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更灵活多样、教育资源更丰富充足、师生互动更及时便捷;同时,新媒体也对教师的媒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只有在新媒体环境下因势而“新”,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新媒体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素养
新媒体是依托移动通信、互联网、数字技术等向人们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新型媒体[1]。新媒体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沟通带来便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是使用和接受新媒体最快的群体,他们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媒体的使用已经渗透到大学生获取知识、交友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方面面。
(一)网络快餐式阅读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
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带来的明显变化是影响了他们的阅读习惯。新媒体环境下,电子读物增多,各个网站分门别类的新闻网页、数不胜数的微信公众号以及免费或付费的电子期刊和书籍,使学生享受着足不出户、只要指尖轻击屏幕便可知天下事的美妙感觉。而且,新媒体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是“新”,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打开网络,人们都会面对无数的新信息,刚刚报道的新闻很快被新一轮“新闻”所覆盖而成为“旧闻”。从心理层面讲,人们总是希望知晓最新的信息。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阅读在学生生活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他们可以方便快捷地阅读大量信息。然而这种阅读由于掺杂了太多的娱乐和消遣的成分而转化为“浏览”,所以这种阅读基本上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的。
(二)网络交流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成为常态
新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人们的交流视野,延展了人们交往的空间范围。在同一时间,人们可以实现双方甚至多方的信息沟通与互动交流,形成自己定期或不定期的交往群落。同时,新媒体所呈现的交互性也使资源共享成为现实。最近几年,微信成为大学生的“新宠”,借助微信平台,每个大学生“归属”于多个“群”,大学生用三言两语、一张图片、一段音频、一个视频发感慨、晒心情,交流心得体会,畅谈理想未来,随时随地享受即时沟通的顺畅感与满足感。借助新媒体,大学生可能素未谋面,却在网络上成为分享感受的知己;可能远隔万里,却近若邻里。新媒体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被缩短,人们的交流更加自由方便,适时迅捷。
(三)网络搜索是大学生解决疑问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还体现在对网络搜索的使用上。大学生遇到疑难问题,甚至常规完成作业,不少同学习惯性地借助网络搜索。因此很多时候,学生的作业千篇一律。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懒于思考、惰于钻研的状况。这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在学习方面表现出被动松散的态度,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失去钻研探索的精神和能力。
(一)新媒体凭借其强大的影响力考验着学生的“自主性”
新媒体让大学生享受到太多便利的同时,也让大学生产生了更多的依赖。有太多的学生虽然身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却拿着手机聊天、看新闻、打游戏,乐此不疲。更有一些同学干脆逃课,躲到宿舍里,沉迷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自主性”正经受着考验,以至于一些高校规定学生不能把手机带入课堂,或者采取在上课时间手机代保管的办法。然而,这些办法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面对新媒体强大的吸引力,我们要思考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
(二)新媒体环境教育者相对于受教育者的“权威性”日渐削弱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资源面向整个社会开放,每个人在新媒体面前接受信息的机会是平等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得到的信息量是等量的,得到信息的渠道与路径也是平等的。新媒体带来的信息开放平等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地位变得愈来愈平等,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教育者的主体身份地位。教师相对于学生的“权威性”也受到挑战,这种权威性体现在知识权威、学术权威等方面[2]。
(三)新媒体环境鱼目混珠的信息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新媒体带来的信息,既有正能量的信息,又有负能量的信息。正能量的信息,强化着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教育效果,共同培养着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于大学生人生阅历浅,判断是非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一些颓废的、扭曲的价值观念也容易接受,从而导致某些学生对理想信念缺乏坚定信仰,认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认可投机取巧等行为。新媒体的这种负能量效应,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造成障碍。
(一)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要灵活多样与时俱进
教育手段灵活多样是新媒体环境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力和影响力、提升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新媒体为教育手段多样化提供了技术支撑。新媒体中以手机为接收终端的媒体形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QQ 群、微博与学生分享资料、交流沟通。这种超越时空的交流互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使思想政治教育“处处有”“时时在”,其即时性、便捷性、互动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这种教育还可以超越“统一定制”的模式,针对不同特点的受教育者进行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交流互动分享,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针对性,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做到“三贴近”
新媒体也为充实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路径。当今,大学生成长生活于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下,大学生的需求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多样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要“迎合”学生的这一需要,不断更新、丰富教育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常新常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考虑“三贴近”。一要贴近时代,老生常谈的内容对于新媒体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一定是苍白无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关注社会的热点新闻,以及它们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这些事件的本质,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发展的视角解读这些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要贴近生活,当今大学生面对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非常看重事物的现实意义,他们对“高大上”的理论、哲理没有耐性、兴趣去辨析梳理,除非这些内容关乎他们的生活和未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将抽象的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起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三要贴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要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与他们平等对话,这样,他们才会打开心扉接受教育者以及接受教育的内容。
教师依托新媒体向学生提供的资源可以是课程相关的辅助学习资源和拓展性学习资源。辅助性学习资源可以是教师利用新媒体向学生传送教学课件、视频、作业、练习,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实现即时调查、作业回收。拓展性学习资源可以是案例分析、新闻热点、精彩视频、课外阅读等等。教师借助新媒体向学生提供的资源可以是集文字、声音、图象等任何几种形式的组合,这些资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得到优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在网络社会,尽管大学生的一些需要和愿望能够得到满足,但大学生长时间沉迷虚幻世界,容易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重视与学生互动交流尤为重要。充分尊重和利用大学生的网络喜好,积极推进平等交流与沟通的网络实现,不断引导他们在网络中实现教育和自我教育。例如,利用微信圈里“@功能”,满足学生被关注、被尊重的需求。在微信圈里,用“@用户昵称”功能,教师可以和某位学生单独交流、提问,或表扬某同学。教师还可以在推送的内容发出后,对阅读内容进行“阅读”“点赞”“评论”的同学进行关注,了解他们的基本信息或深度交流,来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基于新媒体平台的学习互动。当然,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写心得体会、读后感,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督促学生对媒体资源进行交流互动。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语言、内容和活动等为中介,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人际沟通以及情感和知识交流。只有互动交流,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中,实现“虚拟人”向“现实人”的角色变换,才能实现新媒体在思想教育领域的有效利用。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要不断提高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3]。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的媒介素养大致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在专业基础上的对于媒体信息的“评估”“选择”“推送”层面的素养。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与教师虽然获取信息资源、利用新媒体的机会是均等的,然而由于教师的知识积淀更丰厚,对课程更熟悉,总体把握能力更强,在海量的信息中甄选有价值的信息,利用新媒体与学生交流对话,更具有优势。二是“技术”层面的媒介素养。教师应熟练掌握新媒介的使用方法、技巧,应该成为新媒体技术使用的“领军人”,既可自如使用新媒体,又可与学生深度互动。三是教师的“政治”素养。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主动性和自由参与度日渐彰显,在虚拟人身份下容易失去政治立场和道德约束。教师要坚定不移地传递正能量的声音,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构建安全清朗的新媒体。
新媒体向教育教学的渗透,刷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式手段,颠覆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挑战着教师的权威角色。教师只有重新定位,不断学习,改变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手段,丰富教育内容,才能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 李林英,郭丽萍.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4.
[2] 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1):126.
[3] 段京肃,杜骏飞.媒介素养导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19.
A Path to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XIN Haijuan
(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andLaw,TaiyuanInstituteofTechnology,Taiyuan030008,China)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en the education goal that the teachers have strived hard to achieve. The new media provide new means and method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opens up a new path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way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al means, resources, interaction and literacy.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edia literacy
*太原工业学院2015年度科研项目“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研究”(2015RY05)之阶段性成果。
2017-03-23
辛海娟(1978-),女,山西大同人,太原工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8.022
G641
A
1008-6285(2017)08-00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