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 哲,白爱宏
(1.太原工业学院 外语系,山西 太原 030008; 2.山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爱丽丝·沃克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
○ 马 哲1,白爱宏2
(1.太原工业学院 外语系,山西 太原 030008; 2.山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爱丽丝·沃克是美国历史上首位获得普利策奖的著名黑人女作家。她希望通过其作品消除种族之间的隔阂,改变黑人女性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生活状态。沃克的作品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是因为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由于其作品中浸透着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充分展现出黑人女性群体对世界的不断探索,以及她们丰富而又细腻的精神和情感世界。
爱丽丝·沃克; 生态女性主义; 自然; 女性
生态女性主义是糅合了西方的女性主义和生态主义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文化思潮。生态女性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的一位女性主义研究学者弗朗西斯瓦·德·熬伯纳在《女性主义或者死去》的论著中首次提出并进行阐述的。生态女性的思想理念其实是针对西方的二元对立思维提出的论断。该理念首次提出生态女性主义是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主义的构成基础。[1]一直以来,女性与男性的地位就好像自然与人类的地位。在二者关系中,男性和人类是处于主宰、统治的地位,而女性与自然则处于从属、被统治的地位,在生活当中长期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男性对女性的压迫类似于人类滥用、破坏自然的做法,两者之间存在着关联性和相似性。所以,生态女性主义理念的提出,既强调应抵制性别歧视,还应尊重和保护自然,摒弃肆意破坏自然、滥用自然资源的思想。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实际上是将爱、友谊、诚实互惠作为核心理念,在形式上追求和谐美好的精神世界。
生态女性主义理念提出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关联点之一就是,对于男性而言,二者都是被用来“播种”的对象。这种内在的关联使得女性更容易亲近自然,更利于女性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如爱丽丝·沃克的长篇小说《紫色》的主人公西丽,她幼年最好的朋友竟然是一棵树。当西丽身处没有丝毫感情依托的婚姻当中时,她也会情不自禁地将自己假想为一棵没有情感色彩、没有感觉的树。在西丽最无助的时候,是那棵树给了她站起来的信心和走下去的动力。通过沃克的笔触可以看到,女性为了在男权社会生存,经常会不自觉地去亲近自然,以让自己在恶劣的条件下获得生存的希望。在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中,孟多族依旧保留着传统的原始生态观念和做法。在他们的族群中,依旧将女性视为地位最为神圣的人。他们认为,女性是“五谷之母”,她们赋予整个族群以新的生命、新的力量,他们认为女性可以带给部落幸运,是部落长久存在的根本因素。[2]
除此之外,很多研究生态女性主义的学者认为,女性与自然还有一个共同点:二者之于男性都存在消极被动的特点。在与男性的关系中,也常处于被动地位,这也使得在现实生活中,女性更容易受到男性的支配,缺乏自由权、主动权。在小说《紫色》中,女主人公西丽在十四岁的时候就遭到暴虐的继父的强奸,在西丽怀孕之后,又失去了上学的权利,一双儿女也被无情的继父抢走。幼年的西丽不仅遭受继父的虐待,还承受繁重的家务,最终西丽也没有逃脱被抛弃的命运。继父对她就像对待一件没有用处的垃圾,毫无感情可言。在西丽被继父嫁给X先生之后,丈夫的角色替代了继父的角色,她依旧没有得到爱与关怀,她只是丈夫用来发泄愤怒与性欲的工具。丈夫甚至还通过对西丽施加暴力威胁来显示自己在家庭中的统治地位。在遭受了父亲与丈夫的残暴对待之后,西丽对自己的生活毫无希望,对待男人也只有无尽的恐惧。沃克通过小说的描写向读者传达出了这样的信息: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很难把握自己的命运,她们一直被当作男人的私人物品,随意处置。[3]女性在家庭中,一直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长期处于得不到尊重与重视的环境中。女性就像男人手中的提线木偶,在别人的操纵之下过着不属于自己的生活。在《父亲的微笑之光》中,也经常见到父亲对于女儿的控制和操纵。在父亲发现自己的女儿与孟多族男孩偷尝“禁果”之后,他用男孩送给女儿的定情信物—一条皮带狠狠地教训了自己的女儿。这里的鞭打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惩罚,更是一种将女儿从自我成长中拽回的表现。他阻止自己的女儿在成长过程中实现自我的蜕变,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绝对统治权。[4]
女性与自然在本性上都具有软弱的一面。在《紫色》中,通过纳蒂的来信还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欧洲殖民者在登陆非洲大陆之后,肆意毁坏当地环境,最开始以帮助奥卡林村修路为由,砍掉了村民顶礼膜拜的大叶子树。不仅如此,他们还抢占村民的土地,将他们生活的地方变成了一片橡胶园。殖民者的入侵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并对当地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沃克通过一次看似不经意间提到的书信内容,表明了自然与女性之间那种天然的被动的地位。在男权社会中,女性与自然总是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长期不被重视,也使得女性的反抗情绪愈加高亢。
在沃克的作品当中,常会看到对美国黑人女性生活状态的描写,她经常使用“盲目”“痛苦”“迷乱”“糊涂”等词汇描述女性的生活。在她的笔下,女性常作为家庭的牺牲者,女性不是家庭生活的重要成员,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是男人们娱乐、泄愤的工具。在长期这样的生活当中,她们缺乏自我意识,身体的残破终究不敌思想上的失落,她们没有自我,也失去了作为人的权利。更可怕的是,父权主义和男权社会将这样的情况视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他们认为这种不平等的男女关系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女性与自然就应服从于自然规律的安排,接受男性的支配和使用,这也使得女性长期被排除在主流社会的发展趋势之外,长期处于被伤害、不被重视的地位。
在《格兰治·柯普兰之三生》中褐土一家就是这种思想的典型例子。褐土家是南方分租制下的一户普通农户,尽管一家人勤恳努力,可是生活依旧十分窘迫。褐土没有能力对抗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只有将心中的怨恨一一发泄到自己的妻子梅姆身上。梅姆想要改变这种生活状态,她不甘心长期受到丈夫的压迫和支配,试图通过为白人做女佣来获得自由。所以,她不顾丈夫的反对坚决要带自己的女儿到城里居住,面对试图用暴力阻止她们的褐土,梅姆拿起了猎枪对准丈夫的头部。凭借着强硬的态度和激烈的反抗,梅姆终于获得了进城工作的权利。[5]进城之后,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褐土却并没有因为家庭状况的改善而获得快乐,反而觉得是梅姆让自己作为男人的颜面受损,更加怨恨自己的妻子。但是骨子里软弱无能的他只能通过一次次的使妻子怀孕、流产来伤害妻子的身体。最终,梅姆因为身体状态急转直下,不得不和丈夫搬回乡下。褐土并没有因此停止对妻子的迫害,再一次醉酒之后,褐土开枪打死了自己的妻子。表面上看,害死梅姆的是她的丈夫。但实际上,造成如此悲惨结果的元凶则是极端的男权思想。由于本身处于社会的底层,长期受到社会上有权势阶层人们的欺压,软弱的男人在长期备受压迫的状态之下,只能将心中的怨恨发泄到比自己更加弱小的妇女、孩童身上,这也是当时的黑人女性普遍面临的问题。
沃克作品中的女性除了有女性的标签之外,还有黑人的限定。也就是说,在当时的社会中,黑人女性不仅要面对来自男性的压迫,还要受到来自不同种族的人们的歧视和伤害。沃克通过小说中的对抗不仅要反映对抗本身,她想通过这种抗争反映出黑人女性对生活当中的平等地位的追求,以及在生活中对于他人肯定的渴望。在沃克的小说《紫色》中,索菲亚最后从事建筑、开车等行业的工作,哈坡开始了餐饮行业的发展,而阿尔伯特则干起了自己热爱的缝纫工作。从工作种类的安排上不难看出,作者有意模糊掉了工作自身的性别差异,这也是在宣扬一种工作中没有性别划分的观点,以此来显示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平等地位。在小说的最后,阿尔伯特意识到了男权主义的危害,最终求得西丽的原谅,两人一起经营裁缝生意。这也是作者向读者诠释她所认为的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和谐关系:女性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意识,消解男性对于女性的偏见和歧视,从而营造一种男性与女性和谐共处的两性相处模式。[6]
在沃克的作品当中,也着重强调了女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在男权社会的压迫之下,女性与女性之间的友谊成为彼此相互支撑的重要力量。在沃克的小说中有很多这样的隐喻,例如在《日用家当》中,一家人的被子是由迪伊的外婆、婶婶和她的母亲共同缝制的。在《紫色》中,西丽、索菲亚以及莎格也在一起缝制了一床被子。在这里作者巧妙地利用缝制被子的过程中一块块缝制在一起的布块,象征了黑人女性之间亲密无间的情感。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情感,黑人女性才能在那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仍然保留生存的希望和反抗的斗志。女性之间的情谊也成了沃克作品中的一条重要的情感线索。在《紫色》中,西丽的三个女性朋友是帮助她实现人生转折的重要人物。首先,西丽的妹妹纳蒂通过书信的形式向西丽展现了她们生活以外的世界,帮助西丽打开了通向外界的窗户,唤起了西丽心中自我意识的觉醒。她的继子的妻子索菲亚具有较明显的独立意识,无论是生活方面还是工作方面,她都不愿意依附于男人。她为了争取工作得罪了镇长,从而获刑十二年,但是这并没有使她停止抗争的脚步。也正是由于这种精神,西丽明白了抗争才是获取权利和尊重的唯一途径。最后是阿尔伯特的情人格莎,她为西丽带来了新的思想,在西丽帮助格莎走出困境之后,格莎开始全心全意地帮助西丽开始她的缝纫事业。在这里作者还通过缝制裤子这一个细节阐述了当时黑人女性对于不平等社会地位的抗争。因为在当时,裤子是男人的专有服饰,女性只能穿裙子,而裤子的缝制代表了女性对这种性别歧视的反抗。在小说《紫色》的最后,作者为读者描述了这样的场景:西丽和她的黑人姐妹们一起围坐在农场的大房子里,整个画面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在这个场景中,大房子被作者赋予了女性特有的包容、慰藉的特点,房子可以看作是为身处其中的人们遮风挡雨的庇护,体现女性之间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社会种种不平等待遇。同时,整幅画面充满了浓烈的自然气息,给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觉,这也是沃克强调的生态女性主义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通过对爱丽丝·沃克相关作品的分析与研究,可以看出,她的作品从自然与女性、男性与女性以及女性与女性等多种复杂关系中探求女性思想的解放以及地位的平等。在她的作品中,常见一些女性角色,经历了由软弱、胆小、逆来顺受和无助的徘徊到质疑、抗争,最后凭借自身力量以及女性之间相互的鼓励和扶持,实现了自我成长、自我解放。爱丽丝·沃克试图通过自身作品的力量传达出她的寻求平等、寻求解放的最终目标。她所要实现的是包括男人和女人在内的整个社会以及整个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目标。因此,爱丽丝·沃克所倡导的自由解放不仅包含男性与女性的关系,更包含人类与自然的更高层次的和谐发展。同时还涉及种族与阶级的等级范畴。所以说生态女性主义的理念更具宽容性和延伸性,其所涵盖的理念范围之广,涉及的意义之深远,需要后来者继续研究和探寻。
[1]孙瑜.黑人女性唱响的自由骚灵——解读小说《紫色》的主题及生态内涵[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2):21-22.
[2]杨树芳.爱丽丝·沃克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探究——以《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父亲为例[J].山花,2012,(8):137-138.
[3]郑思尧,易于琳,于静滢,等.论爱丽丝·沃克作品《紫色》中的生态女性主义[J].考试周刊,2015,(2):13.
[4]薛秀丽.从女性主义分析艾丽丝·沃克的《父亲的微笑之光》[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4.
[5]杨树芳.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析《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性颠覆”[J].时代文学,2012,(3):165-166.
[6]张彩云.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爱丽丝沃克的《紫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4):43.
OntheEcologicalFeminismintheWorksofAliceWalker
MA Zhe1, BAI Aihong2
(1.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Taiyu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aiyuan 030008, China;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China)
Alice Walker is a renowned black female writer who won the first Pulitzer prize in American history. Alice Walker hopes that her works can eliminate the racial gap and improve the social status and life state of black women in America. Alice Walke’s works have attracted so much attention not only because of their high literary values, but also the profound ecological feminism thoughts in them that sufficiently presents black women’s persistent exploration of the world and their rich and delicate mental and emotional world.
Alice Walker; ecological feminism; nature; women
2017-09-10
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玛丽莲·罗宾逊小说研究”(17BWW053)
马 哲(1980—),男,山西运城人,太原工业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白爱宏(1964—),男,山西长治人,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I712.7
A
1672—1012(2017)06—01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