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夂”部词条订补

2017-04-14 11:54王本灵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文渊阁书证

○ 王本灵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汉语大词典》“夂”部词条订补

○ 王本灵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汉语大词典》代表了目前我国辞书编纂的最高水平。但书中仍存在一些瑕疵。文章具体指出《汉语大词典》“夂”部词条在收词、书证、溯源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期望对该书的修订有所助益。

《汉语大词典》; “夂”部词条; 订补

《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汉大》)是我国最具权威性的大型多卷本历史性语文辞书,以其语词条目丰富、释义确切详备、书证重视源流等特征,成为我国辞书编纂史上的里程碑。但由于编纂时诸多条件的限制,再加上工程庞大、书成众手等原因,所以难免会有一些阙失。笔者在校读该书过程中亦发现一些疏误之处,今不揣浅陋,仅就“夂”部词条所见问题,分类胪列如次,以就教于方家。文中所引文献均核对过影印本或整理本。

一、词条失收

《汉大》编纂方针是“古今兼收”[1](前言),即广泛收录古今汉语著作中的普通词语。但考察该书“夂”部词条,仍有未收录者。如:

1.冬冱 冬寒。明郑善夫《大风赋》:“凛霜冬冱兮,中实藏此阳春。”[2]明范凤翼《雉皋之北……遂同诸子纪事时甲戌孟冬》诗:“冬冱苦于役,冲寒殊未休。”[3]清张永铨《失驴叹》:“暑炎汗血尘沙中,冬冱冲寒冰雪里。”[4]

清陈耀卿《乘时说》:“陆路则待谋定,水师则待完固,而坚持不战,以待秋深,冬冱北地不能用兵,倭人必且转而至南。”[5]

2.冬萼 冬日的花。汉焦赣《易林》卷一:“秋花冬萼,数被严霜。甲兵当庭,万物不生。”[6]清刘开《与姚幼榰书》:“日走月步,怀人有迟暮之悲;冬蕚秋花,过时有沦弃之叹。”[7]

3.夏衣 夏季所穿的衣服。南朝萧子显《南齐书·武帝纪》:“我识灭之后,身上着夏衣画天衣,纯乌犀导。”[8]唐元稹《晚秋》诗:“酒醒秋簟冷,风急夏衣轻。”[9]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后唐清泰二年》:“敬瑭将大军屯忻州,朝廷遣使赐军士夏衣,传诏抚谕,军士呼万岁者数四。”[10]明刘若愚《酌中志·内府衙门识掌》:“职掌内官人等冬衣、夏衣,每年递散一次。”[11]《汉大》收“冬衣”,“夏衣”亦当收。

4.夏花 ①亦作“夏华”。夏季开花。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树之榛栗》:“又有茅栗、佳栗,其实更小,而木与栗不殊,但春生、夏花、秋实、冬枯为异耳。”[12]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凡草木之华者》:“凡草木之华者,春华者冬秀,夏华者春秀,秋华者夏秀,冬华者秋秀。其华竟岁,故妇女之首,四时未尝无华也。”[13]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三:“密县有一种冬桃,夏花秋实,八九月间,桃自开,其核堕地而复合,肉生满其中,至冬而熟。”[14]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二·白茅》:“夏花者,为茅。秋花者,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谓不同。”[15]②鱼秧的一种。碧野《青山常在水长流》:“这孵化出来的鱼种,分为冬花和夏花。”[16]

5.夏雨 喻恩泽。唐魏征《象古建侯未可议》:“至于同忧共乐之谈,百不一存,始蒙圣帝敷至仁以流宏泽,沐春风而沾夏雨,一朝弃之,为诸侯之隶,众心未定,或致逃亡,其未可一也。”[17]唐郑云叟《辞征聘表》:“诚繇陛下天纲地络,容无所遗。夏雨春风,恩无不及。”[17]

二、词形不全

异形词在汉语中大量存在,尤其是在古代汉语中,一词数写的情况就更为多见。《汉大》力求对见诸文献的所有变体都尽可能收录。但“夂”部仍有个别未收录在内。如:

1.冬黏 同“冬粘”。晚稻。清鄂尔泰《授时通考·谷种》:“衡阳县物产……秋黏、冬黏、顺风黏、晚禾黏、早糯、白糯、黄糯、红糯、铁须糯、大糯、花谷糯。”[18]清潘懿等《清江县志·疆域志下·物产》:“有晚稻,分白赤二种,白者为观音柚,亦曰八月白,赤而迟者为冬黏,亦曰硬头红。”[19]

2.夏廷 同“夏庭”。夏之王庭。汉班固《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史记夏后氏之衰,有二龙止于夏廷,而言‘余,襃之二君也’。”[20]晋刘毅《谏贺龙见表》:“龙降夏廷,沫流不禁。卜藏其漦,至周幽王祸衅乃发。”[21]宋张栻《孟子说·离娄下》:“虽然,即逄蒙之事论之,蒙若委质为夏廷之臣,羿篡夏氏,凡为臣子举得而诛之,蒙以义讨贼,则虽尝学射于羿,亦何罪之有?”[22]亦引申指夏王朝。清朱应镐《楹联新话·祠庙》:“自受封得氏以来,唐社分支,夏廷疏爵,周家食采,汉室称藩,世禄相承,华胄遥遥光史乘。”[23]

三、释义疏失

释义“是语文辞书编纂的灵魂之所在”[24]145。释义是否确切、义项是否全备,是评判一部辞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汉大》“夂”部个别词条的释义仍有可完善地方。如:

1.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

按:“十二月”前当加“公历”,这样才更明确。检《汉大》所收二十四节气条目,大都具体指出“公历”或“阳历”。除“冬至”条外,“谷雨”条亦未加。

2.冬醪 列“冬季酿酒”一义。

按:亦指冬季酿的酒。宋张耒《寄曼叔求酒》诗:“淮阳冬醪滑胜油,唇焦不饮已经秋。”[25]清朱彝尊《怀汪进士》诗:“丝头毯展午阴直,婪尾杯泛冬醪甘。”[26]王闿运《独行谣》:“时开冬醪饮,醉惜年蹉跎。”[27]

四、书证疏误

在《汉大》中,书证“具有验证词目、辅助释义、显示源流、提供用法等作用”[28]9。作为一部高质量的语文辞书,其书证必须准确恰当。否则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降低辞书的质量。《汉大》“夂”部词条的部分书证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引例有误

1.冬衣 第二例唐白居易《秋霁》诗:“冬衣殊未制,夏衣行将绽。”

按:据《四部丛刊》景日本翻宋本《白氏长庆集》卷十,引例“夏衣”误,当作“夏服”。《四库全书》本亦是。清曹寅《全唐诗》卷四三三同为“夏服”。亦可参中华书局1979年版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汉大》“夏2服”“绽①”亦引此例,均作“夏服”不误。

2.夏正 第四例:清顾炎武《日知录·正月之吉》:“﹝《诗·豳风·七月》﹞一篇之中,凡言月者皆夏正,凡言日者皆周正。”

按:检之《日知录》清康熙九年自刻本,引例没有必要用括号补足主语“《诗·豳风·七月》”,句前本来就有“《豳诗·七月》”。亦可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栾保群等校注《日知录集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陈垣《日知录校注》。

3.夏服 首例:《韩非子·显学》:“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丧三月,世以为俭。”

按:末句“世”后脱“主”字。“世主”义即国君。《韩非子》版本较多,有的作“世以为俭”,如《四部丛刊》景清景宋钞校本,有的作“世主以为俭”,如《四库全书》本。此处当“世主”为确。“世主以为俭”和下文“世主以为孝”“世主以为廉”“世主以为宽”等相应,句式相同。清卢文弨《拾补》、清王先慎《集解》、陈奇猷《新校注》等均指出此句“世”后当补“主”字。《汉大》“冬服”条亦引此例,作“世主”不误。

4.夏庭 首例:汉班固《幽通赋》:“震鳞漦于夏庭,匝三正而灭姬。”

按:“夏庭”后脱“兮”字。《幽通赋》通篇用“兮”,其规律是,正文用在每两句的首句末尾。该句当作“震鳞漦于夏庭兮,匝三正而灭姬”。可参《四部丛刊》景宋本《六臣注文选》、《四库全书》本《文选注》等。《汉大》“漦1”“匝③”“三正②”等条亦引此例,都有“兮”字,可证。

5.夏时 第二例: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夏时自然思量父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

按:“父”后脱“母”字。引例上文:“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相应位置即作“父母”。此讲对双亲要有诚孝之心。不可能只偏指一方。可参《四库全书》本《王文成全书》卷一、中华书局2008年版王晓昕、赵平略点校《阳明先生集要》等。《汉大》 “诚孝”亦引此例,作“父母”不误。

(二)标点有误

1.冬温夏凊 义项①首例:语出《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按:“冬温而夏凊”后分号当改为逗号。“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为首句“为人子之礼”的具体表现,从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来看,以用逗号为宜。可参中华书局1989年版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汉大》“夏凊”“丑夷”“定省”等条亦引此例,均为逗号。

2.夏 义项②首例:《楚辞·九章·哀郢》:“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按:句末当用问号。“孰两东门之可芜”,汉王逸注:“孰,谁。芜,逋也。言郢城两东门,非先王所作邪?何可使逋废而无路?”宋洪兴祖补注:“《说文》曰:‘芜,薉也。’”宋朱熹集注:“孰,谁也。两东门,郢都东关有二门也……言怀王曽不知都邑宫殿之夏屋当为邱墟,又不知两东门亦先王所设以守国者,岂可使之至于芜废耶?”可参中华书局1983年版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蒋天枢《楚辞校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范雍祥点校《管城硕记·楚辞集注四》等。《汉大》“孰②(4)”“丘②”亦引此例,为问号。

(三)书证不一

1.冬狩 首例:《左传·隐公五年》:“故春搜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按:《汉大》“夏苗”条义项①首例亦引此例为证,但作:《左传·隐公五年》:“故春搜、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例虽同而标点不一。辞书在多次引用同一书证时应前后一致,这是辞书用例严谨性、准确性的体现。该例虽两种标点方法皆可,但《汉大》引用时还是前后统一为好。

2.冬釭 南朝梁江淹《别赋》:“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

按:“夏簟”条首例亦引同例为证,但句末又作句号。不统一。二者比较,用感叹号更好一些。

3.夏条 第二例:南朝梁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诗苑书》:“夏条可结,睠于邑而属词;冬雪千里,睹纷霏而兴咏。”

按:文题作《答湘东王求文集诗苑书》的,《汉大》还有“断务”条。但多数作《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如“傍概”“鹤关”“熙游”等条。文献中两种叫法都有。前者如明王志庆《古俪府》卷九、清李兆洛 《骈体文钞》卷三十、中华书局1998年版高步灜选注《南北朝文举要》等。后者如《四部丛刊》景明本《昭明太子集》卷三、明张溥《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卷八一、清严可均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二十等。《汉大》引同一作品时题名当统一。

4.夔契 亦作“夔卨”。首例:唐白居易 《闻李尚书拜相因以长句寄贺微之》:“夔卨定求才济世,张雷应辩气冲天。”

按:《汉大》“张雷”条亦举此例:唐白居易《闻李尚书拜相寄贺微之》诗:“夔禼定求才济世,张雷应辩气冲天。”对比二例,有数处不同:1.诗题一繁一简。白居易此诗诗题各本均同“夔契”。《汉大》编纂条例允许对过长的诗题进行适当缩略,但亦应前后统一;2.诗题后,前例无“诗”字,而后例有;3.诗文中,前作“夔卨”,后作“夔禼”,“卨”“禼”不一。清吴任臣《字汇补·卜部》:“卨,与禼同。”二字为异体字,当统一。

(四)书证失序

1.夏蚕 夏季养的蚕。宋戴复古《织妇叹》:“春蚕成丝复成绢,养得夏蚕重剥茧。”宋邢居实《雨后出城马上作》诗:“紫椹饱黄鹂,人家夏蚕老。”

按:书证失序。戴复古(1167—?),邢居实(1068—1087),当邢居实例在前。

2.夐别 大不相同。 明沈德符 《野获编·词林·庶常再读书》:“傅以十八岁发解连捷。时,次揆王太仓惜其才,故有此命。事虽同,而心之公私夐别矣。”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观此诸作,含英咀华,风调夐别,其盛唐之流欤。”

按:沈德符(1578—1642),谢榛(1495—1575)。谢榛例要更早一些,当在前。

五、书证滞后或缺失

《汉大》所收词语的源流是通过书证来体现的。每一义项之下所征引的第一例就是该词的首见书证。但考察《汉大》“夂”部词条,有的引证明显过晚,有的甚至没有书证,这样就无法确切显示词语的源头。

(一)书证滞后

1.冬凌 冰。首举宋赵彦卫《云麓漫钞》为例。

按:唐代已有用例。如白居易《醉后戏题》诗:“自知清冷似冬凌,每被人呼作律僧。”[29]中华书局2006年版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冬凌,冰凌。”即冰。佚名《司牧安骥集·黄帝八十一问并序》:“口鼻白色似冬凌,下唇哆呵垂头立。”[30]

2.冬烘先生 旧指塾师。常含讥诮其迂腐浅陋之意。首举巴金《春》一例。

按:古代作品已有用例。如宋范浚《三月廿六日夜同端臣端杲侄观异书效李长吉体》诗:“冬烘先生时自哂,安用盘盂学田蚡。”[31]清李兆洛《吴下桥吴氏族谱序》:“请一冬烘先生略有文理者为之首,余五六人或任刻字,或任摆字,或任刷印。”[32]

3.冬景天 方言。即冬天。举杨朔《三千里江山》一例。

按:清代作品已有用例。归锄子《红楼梦补》第四三回:“田家乐,冬景天,茆檐曝背笑声喧。”[33]

4.冬闲 指冬季农闲。举康濯《春种秋收》、周立波《山乡巨变》二例。

按:宋陆游《喜晴》诗:“寄语农家莫游惰,冬闲正要饱鉏犁。”[34]清陈少海《红楼复梦》第八一回:“姐妹们养好身子,冬闲再来。”[35]

5.冬储 谓冬天储存的食物。举元王逢 《龙江治圃》诗一例。

按:宋罗愿《尔雅翼·释目一》:“椇榛枣栗,荆楚之俗,亦盐藏荷里,以为冬储。”[36]又《释兽六》:“好自扬弄其须,禾稼成时,辄相率窃取,覆藏之以为冬储。”[36]

6.夏二子 指蚊与蝇。 举明黄瑜 《双槐岁钞·夏二子》一例。

按:宋吴元美作《夏二子》讥秦桧事,宋代文献多有记载,如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二十年九月》:“元美尝作《夏二子传》……夏二子谓蝇、蚊也。”[37]其他还有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六、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三等。元代文献亦有记载,如脱脱等《宋史·奸臣传·秦桧》:“郑炜告其乡人福建安抚司机宜吴元美作《夏二子传》,指蚊、蝇也。”[38]以上例子均比《双槐岁钞》要早。

7.夏汛 夏季汛期。首举清魏源《秦淮镫船引》为例。

按:元《通制条格·关市·市舶》:“至次年夏汛南风回帆,止赴元请给验凭发船舶司抽分,不许越投他处舶司。”[39]明张国维《方守补道疏》:“其形势之险要,襟湖带海,对峙岛夷,毎岁夏汛冬防,寒暑弗辍。”[40]

8.夏娃 希伯来文的音译,一译厄娃。《圣经》故事中人类始祖亚当之妻。举鲁迅《坟·摩罗诗力说》一例。

按:清谭嗣同《仁学》十四:“始祖亚当、夏娃,及历代祖宗所遗之罪。”[41]清丘逢甲《澳门杂诗》之六:“逢着人天安息日,亚当亲挟夏娃来。”[42]

9.夐别 大不相同。所举两例均为明代例。

按: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三:“正柳下惠‘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之意。只一字之差,意味天渊夐别。”[43]元舒頔《自赞》:“可庵可庵,处世夐别,势利不趋,栖迟守拙。”[44]

(二)书证缺失

1.冬小麦 亦称“冬麦”。指秋天播种到第二年夏天收割的小麦。

按:文献中用例颇多。如唐杜甫《说旱》:“谷者,百姓之本,百役是出,况冬麦黄枯,秦种不入。”[17]宋项安世《水图诗寿王丞相》:“露滋夏畦活,雪唤冬麦起。”[45]清李鸿章《满蒙官民捐助更牛请奖折》:“正值冬麦布种之际,获益非浅。”[46]

2.冬防 义项①冬天的治安防卫。

按:宋李曾伯《可斋杂稿·淮阃荐代奏》:“目前冬防已毕,春哨尚远。”[47]明陈仁锡《无梦园初集·昌平道中》:“不独秋防,而冬防犹不可忽;不独昼防,而夜防尤为吃紧。”[48]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西二·太原府》:“山西冬防,滨河打冰,以防贼渡,朔气严凝,随打随结,劳而无济。”[49]

3.冬季 一年的第四季。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月至十二月。

按:北齐魏收《魏书·儒林传·陈奇》:“奇于易尤长,在狱尝自筮卦,未及成,乃揽破而叹曰:‘吾不度来年冬季!’”[50]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前年冬季,上海格致书院的课题是这里方伯出的。”[51]

4.冬装 冬季穿的服装。

按:唐于公异《为王尚书奏洛州事宜并进翻城副将李澄表》:“况秋风渐高,寒气已至,城中士健,悬望冬装。”[17]清吴伟业《绥寇纪略·通城击》:“兵无冬装,劝秦王以人给一绵衣,弗应。”[52]

5.冬瘟 中医称冬季流行的急性传染病。

按:唐释知玄《水忏》卷下:“忏悔人间,冬瘟夏疫,毒疠伤寒罪报。”[53]清盛宣怀《寄山东新任直督袁慰帅》:“宣近患冬瘟甚剧,已电奏请假二十天。”[54]

6.夏收 义项①夏季收割农作物。仅自撰一例。

按:宋苏轼《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宿麦种亦稀”宋王十朋注引赵次公曰:“盖麦来年秋种,至明年夏收,所以谓之宿麦也。”[55]明马文升《赈恤饥民以固邦本事》:“况至明年夏收,尚有半年之期,将何度日?”[56]

7.夏耕 夏季的耕作。仅自撰一例。

按:《墨子·鲁问》:“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57]元王祯《王祯农书·农桑通诀二》:“秋耕欲深,夏耕欲浅。”[58]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六:“古治田者岁易,故可夏耕。”[59]清张宗法《三农纪·畜属》:“夏耕甚急,天气炎热,人牛两困。”[60]

8.夏锄 指夏季的锄地工作。仅自撰一例。

按: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一折:“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咱秀才每管他做甚么。”[61]清张宗法《三农纪·谷属》:“春锄起地,夏锄起草。”[60]

9.夏粮 夏季收获的粮食。仅有自撰例。

按:宋舒岳祥《评花》诗:“若论充冬蓄,何如续夏粮。”[62]明杨一清《一为处置拖欠边储事》:“夏粮多至秋深,秋粮多至春月,方才征收。”[63]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

[2]郑善夫.少谷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3]范凤翼.范勋卿诗文集[M].明崇祯刻本.

[4]张永铨.闲存堂集[M].清康熙刻增修本.

[5]陈忠倚.清经世文三编[M].清光绪石印本.

[6]焦赣.易林[M].四部丛刊本.

[7]刘开.刘孟涂集[M].清道光姚氏檗山草堂刻本.

[8]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9]元稹.元氏长庆集[M].四部丛刊本.

[10]司马光.资治通鉴[M].四部丛刊本.

[11]刘若愚.酌中志[M].清海山仙馆丛书本.

[12]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M]//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3]嵇含.南方草木状[M]//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4]朱弁.曲洧旧闻[M].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15]李时珍.本草纲目[M]//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6]碧野.碧野近作[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17]董诰.全唐文[M].清嘉庆内府刻本.

[18]鄂尔泰.授时通考[M].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19]潘懿等.清江县志[M].清同治九年刊本.

[20]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

[21]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2]张栻.孟子说[M]//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23]龚联寿.中华对联大典[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4]徐时仪.汉语语文辞书发展史[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

[25]张耒.张右史文集[M].四部丛刊本.

[26]朱彝尊.曝书亭集[M].四部丛刊本.

[27]王闿运.湘绮楼全集[M].清光绪刻本.

[28]李申,王本灵.《汉语大词典》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9]白居易.白氏长庆集[M].四部丛刊本.

[30]佚名.司牧安骥集[M].万历张世则刻本.

[31]吴之振.宋诗钞[M]//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32]李兆洛.养一斋集[M].清道光增修本.

[33]归锄子.红楼梦补[M]//古本小说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4]陆游.剑南诗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35]陈少海.红楼复梦[M]//古本小说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6]罗愿.尔雅翼[M]//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37]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38]脱脱,阿鲁图,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9]黄时鉴点校.通制条格[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40]张国维.抚吴疏草[M].明崇祯刻本.

[41]谭嗣同.谭嗣同全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

[42]丘逢甲.丘逢甲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1.

[43]罗大经.鹤林玉露[M]//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44]舒頔.贞素斋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45]项安世.平庵悔稿[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46]李鸿章.李文忠公奏稿[M].民国景金陵原刊本.

[47]李曾伯.可斋杂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48]陈仁锡.无梦园初集[M].明崇祯刻本.

[49]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0]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1]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M]//古本小说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52]吴伟业.绥寇纪略[M]//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53]释知玄.水忏[M].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54]盛宣怀.愚斋存稿[M].民国刻本.

[55]王十朋.东坡诗集注[M].四部丛刊本.

[56]马文升.端肃奏议[M]//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57]墨翟.墨子[M].四部丛刊本.

[58]王祯.王祯农书[M].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59]徐光启.农政全书[M].明崇祯平露堂本.

[60]张宗法著,邹介正校释.三农纪校释[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61]臧懋循.元曲选[M].明万历刻本.

[62]舒岳祥.阆风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63]杨一清.关中奏议[M]//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SupplementandRevisionfortheEntriesoftheChineseRadical“夂”inChineseDictionary

WANG Benli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China)

ChineseDictionarystands for the highest level of lexicographical compilation in our country. In spite of the great achievements, there are still some flaws in it. 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revision of the dictionary, the paper points out specifically some flaws in the entries of the Chinese radical “夂”, in its word entries, citations, origins, etc.

ChineseDictionary; the entries of the Chinese radical “夂”; supplement and revision

2017-03-26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大型语文辞书引证疏误及解决对策研究”(2014SJB378)

王本灵(1975—),男,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H061

A

1672—1012(2017)06—0090—06

猜你喜欢
汉语大词典文渊阁书证
我国书证提出命令制度构造的反思与调整*
公心与私意之间:《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始末考略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抗战时期围绕《四库全书》阁书的文化掠夺战
明代的文渊阁
从现存最早话本新词新义看《汉语大词典》晚收的词条及义项
评《〈汉语大词典〉研究》
敦煌碑刻文书词汇与《汉语大词典》释义缺失例举
故宫的“文胆”
《汉语大词典》现代书证失误及其影响——以《围城》书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