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4-14 10:33曲延春
山东高等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卓越应用型行政

曲延春,张 敏

(山东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行政管理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高层次人才培养方式的有益探索,而且是提升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同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种社会治理问题的凸显亟需培养大量的公共管理特别是行政管理卓越人才。山东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2012年被学校立项为名校工程建设专业,开始设立卓越班。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单独编班,进行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有效辐射带动了其他专业发展,成为学院的特色专业。

一、行政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探索

(一)形成三个面向的人才培养定位

目前,山东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了“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的机制。按照培养方案,行政管理专业着力培养具有公共行政精神与理论素养、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系统扎实、职业伦理意识与职业能力突出、人文精神底蕴深厚、有效服务于当下中国行政管理改革和实践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同时,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本专业以基本素质与发展潜能、主体性与创新创业能力、国际化素质与能力等三项素质为培养基础,形成了以“公共行政”为主、“公共行政+企业行政+社区行政”三个面向相结合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围绕三个面向的人才培养定位,行政管理专业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推行了教学计划修订、课程体系改革、教师结构优化、实践教学强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措施。毕业生可以胜任行政管理、人事行政、高级行政文秘、政策法规分析以及非营利组织管理、企业管理等职业岗位,使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成为既适应政府部门,又适应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的人才。

(二)构建模块化的完整课程体系

将学生能力培养与课程体系建设相结合,行政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第一学年以学校基础课和专业通识课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二学年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阶段。第三学年以专业应用课程为主,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阶段。第四学年以专业实践课程为主,为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阶段。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进阶式课程体系。进阶式课程体系是以专业领域动态需求为依据、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的专业课程模式,形成以通用基本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专业应用知识进阶式为培养主线,实现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能力到综合能力培养,对知识点和能力点按照层次进行序化的课程设置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课程模块化是以课程的教学和知识功能分析为基础,充分考虑卓越人才培养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将课程内容按知识结构编成课程模块。根据教育部专业设置规定,结合面向政府、企业、社区人才培养需要,将专业课程分为政治与政策(政治学、公共政策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地方政府学、行政监督学、公共关系学)、管理与领导(管理学、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行政领导学、管理心理学)、法律与法治(法学概论、宪法与行政法学、公务员制度概论、行政伦理学)、经济与发展(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学)、社会与社区治理(社会学、社会保障概论、社会工作、社区管理)、工具与应用(高等数学、统计学、社会调查方法、管理文秘、职业选择与就业指导)六大模块课程,每个模块课程又可分成通修通识、必修核心、选修拓展三个层次,实现各模块领域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应用的课程递延体系。模块化、层次性课程体系既有效构建学生理论基础,又灵活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领域思考,满足学生理论学习和探索实践的双重需要。

基于以上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块,行政管理专业共有155学分,其中学校通识必修课31学分,占20%;学校通识选修课6学分,占3.9%;学院通识课25学分,占16.1%;学院专业必修课36学分,占23.2%;学院专业选修课40学分,占25.8%;实践环节17学分,占11%。在学分构成中,学院专业选修课学分超过学院专业必修课学分,这为学生专业方向兴趣发展和课程选择留下了一定空间。

(三)创新教学方式

在进行卓越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行政管理卓越班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一定创新实践。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使学生更好地学习领会不同学者的管理思想,对于《公共行政经典文献》这门课程,学院安排近10位优秀博士进行授课,每位博士结合自己的研究所长,讲授一到两个专题。这既充分发挥了每位教师的研究专长,又使学生通过专题式教学更好地掌握不同管理思想。同时,为了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2015年学院聘请美国特拉华大学两位教授分别为学生开设《当代西方公共行政思想概述》和《公共关系与公共舆论》课程,授课过程为全英文授课。同时,聘请外教讲授《专业外语》和《地方政府学》,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深受学生的好评。此外,学院还聘请了一定数量的包括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的校外专家,定期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使学生增长实践素养。

经过几年的探索,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这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同。根据山东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2013级和2015级卓越班70份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发现,对于“与普通班相比,你认为行政管理卓越班对你的学习有没有帮助?”这一问题,认为“帮助很大”的为39人,认为“有所帮助”的为25人,认为“没有帮助”的为6人。对于“根据你的学习感受,你认为卓越班的设置有没有必要?”这一问题,认为“非常必要”的为43人,认为“有一定必要”的为19人,认为“没大必要”的为8人。

二、当前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山东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积极进行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值得认真思考。

(一)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值得商榷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方案设置和学生毕业选择。1996~1997年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做了一次较大的调整 ,新设置了管理学门类以及公共管理一级学科 ,将原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 (二级学科 )归入公共管理学科之中 ,并更名为“行政管理”。 这不仅仅是行政学 (行政管理 )专业的学科归属上的变化 ,还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 ,这意味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 (理论型 )向应用型 (实务型 )的转变 ,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1]尽管如此,行政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应当以学术型为目标还是以应用型为目标存在仍然存在一定争议。如有学者认为,“传统培养目标泛化,使得行政管理专业整体呈现边缘化倾向,把行政管理人才表述为从事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造成了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空泛的现象,使得行政管理专业不能明确设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和素质结构培养目标。”[2]还有学者认为,“一般来讲,‘985高校’和‘211高校’主要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从事行政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分析;普通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从事社会组织一般管理工作。”[3]其实,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是基于学校差异的界定,忽略了作为受教育者——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既然是卓越人才,那么培养目标肯定不能等同于一般人才。当然,作为行政管理专业来讲,其培养的人才应一般以应用型为主,那么行政管理卓越人才是否亦应如此?在前述70份问卷中,对“本科毕业后的选择?”这一问题,选择“考研”的为62人,选择“公务员”的为8人,选择“事业单位”、“企业”与“创业”的均为0。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把自己的发展定位为学术型人才。既然如此,那么在对学生的毕业选择引导方面,就应以加强学术训练为主而不是加强就业技能为主。因而,目前行政管理卓越人才培养目标有失偏颇,有待进一步论证商榷。

(二)教学方式存在一定不足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目前,卓越班的课堂教学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填鸭式”教学、“满堂灌”教学普遍存在。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有利于基本知识的传授,但是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得不到体现。教学成了教师的单向知识传授而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同时,课堂实践教学不规范。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而且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这两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课堂教学的开展规范性还较差。譬如,部分教师没有真正领会案例教学的实质,部分所谓案例教学实际上仅仅是举例教学。另外,现代技术教学手段运用仍显不足。当前基于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所开展的混合式教学、慕课教学等蓬勃发展,但目前行政管理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课程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数量仍然有限,基于网络的课程体系建设仍属前期规划阶段,所立项目较少,需要加大投入以实现现有精品课程的改造升级。在前述问卷中,对于“你认为卓越班最需要改进的是什么?”这一问题,选择“教师授课方式”的为41人,选择“实践教学环节”的为18人,选择“课程体系设置”的为8人,选择“课程考核方式”的为3人。可见,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成为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实践教学是多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目前,山东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也没有形成课上与课下结合、校内与校外融合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第一,校内实训开展不平衡。校内实训是指利用校内实验室、研究中心、学生社团等资源对学生进行的实验实训。校内实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多,而参加学术活动少,同时,受场所、经费等条件的制约,行政管理专业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实验室,这极大地制约了实验教学的开展。第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虽然学院已经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校外实践基地,但是校外实践教学的开展随意性较大,往往是走马观花式、参观式教学。这样的实践教学只能使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难有深入的理性思考。且教学基地的运行缺乏稳定性,虽然签订教学实践基地协议时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但是权利义务关系往往难以落实,部分教学实践基地流于形式。还有部分单位虽然进行了实践教学,但是由于担心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这些单位不愿意与学校签订协议,这就加大了实践教学开展的随机性。第三,校外导师作用尚未有效开发。聘请校外导师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益探索。近年来,行政管理专业已经聘请多名校外导师以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但是由于校外导师工作繁忙等原因,无法形成制度化、持久性的密切合作联系。

三、行政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思路

行政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的总体思路是,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行政管理专业卓越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突出人才培养的重点环节,完善人才培养过程。

(一)进一步优化卓越人才培养目标

行政管理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应该等同于一般人才的培养目标。从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自身要求来看,将行政管理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统一界定为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过于绝对化。可以将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为两个层面,一是培养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系统扎实、职业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二是培养理论知识丰厚、科研潜质突出的高水平学术型研究人才。第一个培养目标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迁移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上,学生基于较强的就业能力就会成为不同行业、层级的行政事务或公共事务的管理者。[4]这就要求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培训和职业能力培养,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第二个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学术思维能力和问题捕捉能力,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上,学生既可以成为卓越的管理者,又可以成为优秀的研究人才。这一目标定位,需要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通过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本科生科研计划项目、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等方式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学术素养的形成。在上述两个培养目标界定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将学生进行分类培养,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同时有利于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要。

(二)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

改进教学方式,应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首先,应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研讨式教学的作用,研讨式教学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展开研究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5]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建立教师与学生互动式教学,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认真开展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真正领会这两种教学方法的实质,防止形式化。特别是案例教学因其真实性和可感性,因而更受学生的欢迎。当前,中国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革为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提供大量丰富的生动案例,涵盖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治理、公共危机管理等各个领域。因而,教师应充分运用好这些案例,其中关键是应精选教学案例,注重案例的关联性和典型性,将这些案例与理论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做好案例教学的具体环节设计,积极引导案例教学。再次,应借鉴其他有益的教学方法,比如,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广泛采用的“应用性项目教学法”,这一教学法将讲授教学转变为研讨教学,将“以师为本”转变为“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起教学导入、课堂引领、归纳总结的作用。[6]最后,应充分运用信息化的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三)规范实践教学体系

相关研究表明,学生是否参与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是否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对其就业能力影响显著。同时,参与勤工助学活动、社团活动对学生就业能力也有一定影响。[7]因此,应努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当然,规范实践教学体系的目的并非全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就业,除促进就业之外,实现理论知识与现实实践的结合亦是实践教学的目标。因而,实践教学无论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还是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规范实践教学体系,第一,丰富实践教学体系。应注重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层面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规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实践、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努力争取资源建设危机管理实验室、模拟决策实验室等实训场所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稳定校外社会实践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关键是稳定、规范运行。为此,应明确每一个教学基地要达到的实践教学目标,完善实践教学方案。同时,应完善社会实践基地的管理机制,以使实践教学基地能稳定、规范运转,真正成为培养行政管理卓越人才的重要平台。第三,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资源优势,更好地增进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发展。具体措施包括聘任校外导师担任社会实践班主任,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以报告、专题讲座或者座谈的形式集中回应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通过校外导师组织举办社会实践报告比赛、互联网+比赛等活动等等,促使行政管理卓越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完善和提高。最后,重视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是培养卓越人才的重要抓手,应充分发挥教师指导和学生申报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1]陈振明.行政管理专业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01,(10).

[2]程镝,徐凤玉.政府职能转变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2).

[3]张磊.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15,(16).

[4][6]李小妹.创新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新乡学院学报,2015,(10).

[5]汪辉勇.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能力培养重点及策略[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6,(2).

[7]张桂蓉,杭南.实践教学对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以湖南省四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8).

猜你喜欢
卓越应用型行政
行政学人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大作为 走向卓越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卓越之梦
行政为先 GMC SAV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