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涛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更多的是政府控制下的操作管理与决策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的职能逐渐发生改变,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正在逐步落实,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且竞争不断加剧,传统的高校封闭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通过阅读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者、战略规划专家乔治·凯勒所著的《大学的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一书,可以得知,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场重要的战略管理的变革和转型。在这种形势下,乔治·凯勒提出高等教育管理也应该随之转型,在这样一个多变的世界中,大学和学院应该更多地采用战略管理的方式。可以说,这一管理方式的转型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面对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的重要时期,为了形成较为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十三五”发展规划正在启动的关键时期,大学应该改革与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用富有战略的眼光和思维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考察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更好地发现问题、做好准备、抓住机遇。
二战后的20年是美国高等教育最富裕的时期,也被称为“美国高等教育最幸运的时期”和“美国科学的黄金时期”。然而,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战后高等教育不同寻常的增长开始减缓。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财政紧缩和生源减少等主要因素的影响,美国高等教育从战后的“黄金时期”又一次进入“衰退时期”。[1]8越是缺乏充足的经费,高校的管理就越被财政所主宰。外加“生源不足”导致高校注册学生的急剧减少,使得美国高等教育出现逆向发展。在其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时,也有一些乐观的方面——生源的变化,表现为不同种族、民族和国家背景以及年龄阶段的学生涌入高等教育机构;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进入高等教育,并将为教育过程带来新的变化;大学研究为国家发展起到更重要的作用。财政的紧缩、生源的减少与变化、课程的严重分化、内部竞争的加剧、新技术的发展与需要、教师的问题以及外部控制的影响,使得美国的大学就像一个正在遭受外部威胁的关键时刻,内部充斥着纷争的部落。[2]63这一系列严峻的形势和新的机遇使得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陷入僵局。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言“旧的模式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但是目前新的模式还没有形成。”[3]57突破这一僵局,就迫切需要美国高校进行结构和专业教育计划的调整,构建一种更具适应性的管理方式,来适应新的环境并改变自己的命运。[4]14
随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院、大学及其管理人员意识到了危机的存在,试图将管理学引入高等教育,并且开始关注新的教育管理方式。而且一些学校对此采取了实际行动,如为校长、教务长、院长等开办培训计划,开发计算机模式系统等,来满足高校对管理的需要。同时意识到管理中财政、人、技术、外部环境与市场以及规划等的重要性。可以说,一个有意识地进行院校规划的时代已经来临。
战略管理作为一种在战略思想指导下,来谋划学校运行与发展的管理模式。是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目的明确、面向未来的大学管理方式。[5]1它不同于操作管理,更注重于管理的整体性、关键性和前瞻性;也不同于决策管理,更注重于管理的参与性、创新性和战略性。要想使战略管理真正发挥作用,就要在战略管理的框架下做好战略规划。因此,战略规划是大学实施战略管理的有效工具。另外,大学的战略管理更加强调对外部环境、竞争环境以及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加以考察与分析,[6]2通过对环境的考察和自身的分析来采取适当的规划举措,及时迅速抓住新的机遇。但是,大学的战略管理并不是要取代大学的操作管理或决策管理,而是对其进行有效补充,使其在不同层次上发挥各自的作用。[7]14
二战后,美国的规划历程中主要流行两种规划形式——管理科学和渐进论。管理科学具有理性和经济性的特征,侧重于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理性的和以数据为基础的管理。渐进论则具有非理性和党派政治性的特征,侧重于采用讨价还价的方式,进行保守的和修补式的管理。[8]136但是,在大学和学院中,管理科学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渐进论则备受大学管理者的青睐。基于二者在现实中存在的缺陷,诸多批评者对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因此,寻求第三条道路成为规划的中心问题。为了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使教育更成功地完成相应的任务和使命,大学战略管理有必要寻求新的有效工具——战略规划。这种战略与规划较管理科学多了一份灵活与持续,较渐进论多了一份理智、想象和创新。
理想的将来在很大程度上是谨慎选择的结果。[9]9720世纪8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面对衰败的威胁,开始做出谨慎的选择——战略管理。自此,公开灵活的规划与相对完整的战略,开始取代以前保守渐进的规划与较为零散的战略。越来越多的大学和学院开始认识到,战略的起点是要对自身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且在某些目标上达成共识。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外部环境制定一个通过有效利用资源来实现该目标的计划。[10]102乔治·凯勒在著作中列举并分析了一些高等院校在该时期寻求战略管理的过程。这些大学和学院都在探索符合自己的战略规划,且大致流程基本相同。各学校都对自身有清晰的定位,如生源、财政状况、专业结构、组织结构、师资队伍等;几乎都设置了专门的战略规划工作组或委员会,来研讨学校的发展大计,为学校的发展制定目标;并且许多学校都意识到该战略要在学校领导发动以后,得到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共识;要重视学校的外部环境,如市场需求、竞争对手、学校发展的模式以及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等。通过在战略管理的框架下做好战略规划,以更好地分配资源,赢得竞争,达到目标。
任何一个社会或组织,都必须拥有一种统一的权利,通过行使该权利来计划、发动、管理、决策和规范社会与组织的运行,其中领导是必不可少的。[11]44几乎所有成功的大学都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其杰出的战略领导。这类领导者具有一种战略信念,即坚信自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自己的命运;同时又具有一种战略思维,即能够针对学校的现实状况作出积极的防御、分析与探索,而不是被动的反应。[12]194乔治·凯勒指出,在美国高等教育组织急需这种权利来发挥作用的时候,其领导面临着深切危机。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美国学院和大学中校长和教师的对立。受“学术自由”理念的影响,美国学院和大学中的许多教师都认为,高等教育组织应该是由学生和教师按照传统的方式和兴趣联合起来的,而不应该受外部组织、行政管理、官僚机制以及其他因素的控制。[13]39但是随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学院和大学的规模扩大了,其运行也变得日益复杂;面对财政紧缩等危机,教师对学校的集体权威或权利逐渐淡化,而渐渐转化为教师个人的权利和自治,从而较少的关注学院或大学全局的事物。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固有的“学术自由”的理念却没有随之发生改变。
当规划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制定的时候,它的执行效果最好。然而,如果大学领导拿不出权威性的规则,任何规划都不可能制定出来。没有人喜欢规划,教师并不是勇于承担奉献者,许多人进入学术领域是因为他们需要稳定和安全。因此,规划的制定过程要由校长办公室来发动。[14]121对于高等教育管理而言,“增长和富足的时期,学术人员可能会掌握更多的决策权,财政开支也可能会更多的采用广泛而分散的方式,而在严重匮乏的时期……大学的决策权会更多的掌握在管理人员手中,也会更多的表现为集权化的形式”。[15]77权利与责任共存,领导及管理人员行使管理权力,就要对学校中发生的事情负责任。战略管理恰恰能够缓解领导和教师的这种危机。它强调积极、进取的组织领导方式,领导在整个决策过程中起到引导和敦促的作用,要鼓励教师参与到战略的制定中来。在参与过程中,矛盾与冲突必然存在,但是学校领导者要能足够的容忍这种矛盾与冲突,因为往往优秀的决策正是通过矛盾与冲突创新的结果。所以学校领导者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在大体意见一致的时候采取行动,进行决策。
由于战略规划的基本目标是达尔文式的,也就是它把组织的未来发展方向与环境的现实力量运动结合起来了,所以,战略分析的两个关键领域是组织自身与外部环境。[16]203另外,随着大学从内向性模式向外向性模式的转变,其越来越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外部环境变化的趋势,如:计算机、电信、交通等的发展趋势;国家的经济、居民家庭收入、消费观念等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人口流动、成人教育等的发展趋势;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支持、高等教育立法、国家政治的发展趋势;以及公共价值观、道德原则、生活方式、艺术等的发展趋势等。又包括外部环境的竞争形势,如类似的大学和学院对优秀生源、卓越的教授、研究合同、政府资助、以及校友或其他捐赠者的财政捐助等的竞争。[17]210因此,战略管理理论强调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大学应该采取协调战略,通过收集相关环境变化的数据与信息,对环境变化的洞察和敏锐的思考来进行环境分析,并作出预测判断。使学校明确其面临的外部新的挑战和机遇,从而根据新的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发展策略;面对日益复杂的竞争形势,大学应该采取竞争战略或比较优势战略,要在其竞争伙伴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确定自己在竞争中想要实现的目标位置。另外,大学还要建立一套竞争对手评价制度,收集相关竞争对手的年度报告、学生报纸、预算文本、校友杂志、招生资料、每周大事记、演讲、社会资料以及其他公开的材料等。通过考察与分析外部环境,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战略规划作为战略管理的有效工具,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文本的规划、分析、预测和目标。它不同于系统分析、传统的长期规划、管理科学以及渐进论等。它是一种行动导向的规划,特别注重资源配置,强调如何决定经费、人力、建筑和设备的使用问题。相比理性分析规划旨在追求正确的方法、合适的概念、真实而丰富的数据分析,以及渐进论追求合理的妥协,通过讨价还价尽可能地消除对立,以达成某种“目的”。战略规划更像是外科手术,经过仔细的分析和讨论之后,根据经验和预测,战略决策者决定剪、切、移植或者注入新鲜血液和维他命来增强病人的生命力。[18]198另外,大学在开始制定和实施战略管理之前,应该解决好现有的管理问题,从而为战略管理服务。乔治·凯勒认为,充分的数据资料,优质的设施、方案与行动;优秀的、乐于奉献的人才,即信息、质量和人员是大学和学院制定战略规划、实施战略管理的关键要素和重要前提。[19]164也就是规划的制定与战略的实施应该同步进行,密不可分。因为,如果规划的制定与战略的实施不在同一个阶段进行,就有可能出现因执行者不赞同或过于谨慎而对之前制定的规划文本不予采取。规划应该通过各种会议和论证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战略的各部分应该被那些将会担负实施之责的人所拥护。[20]173成功的管理者就是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播下理解、认同和奉献的种子,等到战略开始明朗化时,它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就已经在实施之中了。所以,有效的战略管理的关键之处在于不断的促进战略制定过程与战略实施过程有机的融为一体。[21]179
乔治·凯勒在其著作《大学战略与规划》中,系统阐述了战略管理在美国高等教育的转型时期对大学应对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的机遇与挑战的重大意义,提供了美国大学实施战略管理的宝贵经验。对目前我国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为一种已被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战略管理在我国大学早已不是一种新鲜事。进入21世纪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制定战略规划,并且在高校内部设立负责发展规划的专门机构。[22]但遗憾的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都处于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据统计,目前我国有二十多个党委和政府部门直接管理大学各方面的工作。[23]这对各高校战略管理的实施设置了严重的障碍。因此,导致战略管理在国内的实践走了样。许多高校深受行政管理制度的影响,只是将战略管理体现在一份符合逻辑的方案制定上,而忽视了影响战略实施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因素,甚至忽视了将其付诸实施的必要性。使得我国高校的战略规划更像是一个理想清单,而不像一个行动计划。所以,这种规划其实并没有达到战略管理的目的。[24]236如何从实际出发,从问题入手,破解大学战略管理的窠臼,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实际环境中,目标的达成不仅仅取决于价值观、敏锐的前瞻或合理的目的,还在于将这些意识付诸于实践的务实举措。国际知名公共管理学者欧文·E·休斯曾指出,“对于一个二流的战略进行一流的实施胜过对一个一流的战略进行二流的实施。”[25]102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各高校要想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宝贵的资源,获取长足发展,就必须在战略管理的框架下落实战略规划,将战略构想真正的转化为现实绩效。
在美国规划发展的历程中,管理科学源于军事计划;渐进论源于民主政治领域;而第三条道路——战略规划源于商业领域。可以说,商业组织既处于理性经济的世界,又处于政党政治的世界。[26]153战略规划正是适用于复杂多变的环境而作出迅速灵活的反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等教育的社会属性越来越明显,变得更具有市场竞争性及国际竞争性。在以未来为导向的时代,高等学校应该高瞻远瞩、与时俱进,通过战略管理来对新的情况、新的市场、新的环境做出迅速而灵敏的反应。
高等教育的改革无非来源于两个方面作用的结果,一是大学内部正常运行的需要;二是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因此,大学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既要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明确自己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资源配置、制度建设、文化培育等方面的优势与劣势。也要注重外部环境的变化,考察、预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趋势,分析其对高等教育及自身的影响。并且要对高等教育的市场取向予以把握,力图对整个高等教育市场以及自己的市场份额形成一个深刻的认识。从而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实施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规划,通过战略管理来改善和提升自己。
大学作为一个学术组织,其自身所具有的教师资源对于战略规划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管理人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从而为学校制定战略规划、实施战略管理提供更好、更及时的建议。另外,由于大学的学术组织特性,使其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应该具有较强的自治性,且在其组织内部应该具有较强的共治性。其管理人员、教师甚至学生都应该具有参与学校治理的责任与义务。因此,战略管理既需要积极、进取的领导管理与决策,同时也需要智慧、优秀的教师支持与参与。这一点对我国大学具有尤为关键与特殊的意义。我国高等院校在制定与实施战略规划的过程中,普遍缺乏教师的参与。学校一般都会采取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战略规划就是学校领导意志的反映,并没有得到学校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共识。高校战略管理的思想很难深入人心,在实施过程中也很难产生较好的效果,甚至造成战略的失败。为了保证战略管理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在战略规划制定之前,高校应该鼓励教师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广泛参与,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
[1][2][3][4][5][6][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6]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别敦荣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7]刘向兵,李立国.大学战略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2]陈廷柱.我国高校推进战略规划的历程回顾[J].高等教育研究,2007,(1).
[23]别敦荣.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15,(5).
[24]卢晓中.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管理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5]David Middlewood, Jacky Lumby.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Schools and Colleges[M].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