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7-04-14 01:06刘维婷胡静娴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心理学价值观核心

刘维婷 胡静娴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01)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刘维婷 胡静娴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01)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和谐社会的建设成为了现阶段的主要目标,加之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决定了当代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意义重大。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迎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做好对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亦需要以内化作为根本。要想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前提则是要充分挖掘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对此,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提出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略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近些年来,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不断堆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模式得以被不断创新。时至当前,应和谐社会战略发展的切实需要,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了必要举措,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当前,国际间的多元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该年龄段的青年群体往往较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从而致使意识形态的偏化。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与创新方法确保大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在必行。如此能够有效将核心价值体系内化到大学生的观念意识当中,最终实现行为的自觉,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保障。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始终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在教育改革与教育理论实践创新的当前,应用心理学做好对大学生的引导成为了还原学生主体地位的切实体现,唯有把握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有效挖掘其潜质与积极品质,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提供更可靠保障[1]。因此,深入分析运用积极心理学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策略具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必要性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以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对人们的心理、情绪等内容进行有效的探索和分析,侧重于提升人们的心理健康质量,以此来保证人们处于稳定、积极、良好的情绪之中,进而促进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个人品质、社会关系、情感体验,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和融会贯通,引导人们在无形之中构建正确的生活理念,强化情感认知,确立积极向上的生活目标和人生态度,不断提高自我发展的各项能力,促进人们身心的健全化发展。

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概念上看,其本质在于以强化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综合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的鲜明特点。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构成,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与生活体验,对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2]。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攻坚阶段,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其自身的情感价值认知、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理念是其思想政治与道德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途径,基于积极心理学培养促进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正向发展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其优势在于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素质教育的推行提供可依的教育方案,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挑战

2.1 多元意识形态对主流价值观的干扰

在当前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了全球一体化发展进程,各国文化之间的交互与融合的速率也随之达到了巅峰。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文化的落后态势实为不争的事实,“发展中国家”的定位也致使我国所遭受到的“文化侵略”难以避免。由此,西方国家当中的一些敌对势力便开始借互联网的便利渠道开展了对我国文化的侵蚀,各种信息当中夹带着西方价值观大肆进驻到我国,在很大程度上干扰到了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2.2 消极腐朽思想对主流价值观的冲击

当代大学生身处新媒体时代,成为了大众传媒语境下的庞大受众群体,开放性也就毋庸置疑,在这种“无政府”的“自由”环境中,各种消极腐朽思想的大肆传播也就具有了诸多的不可控因素,享乐主义、极端主义、拜金主义与奢靡之风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着强势冲击,加之社会各种不当言论与谣言等的传播,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甚至于道德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所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3]。

2.3 低俗信息泛化对主流价值观的侵蚀

中华民族具有着五千年文明史,在整个发展进程中沉淀出无数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宝库。时至今日,经由历史沉淀而堆砌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然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加强了各国与多民族的文化互动,很多媒体为了提升关注度而开始盲目迎合受众品位无下限传播低俗化信息,致使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民族精神逐渐被漠视,由此也就难以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2.4 传统教育理念对主流价值观的掩盖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唯有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才能有效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意识中的内化。然而结合相关研究与实践能够看出,当前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仅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主要方式,主流价值观被“浓缩”为思想政治理论“存放”于书本当中,传统形式的理论化教学致使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越来越低,加之上述几方面的影响,也就容易致使学生的消极心理掩盖掉积极心理,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亦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而积极心理学又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因此,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放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具有着一定的可行性与必要性[4]。当前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挑战无可避免,本文认为,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应当将其视作一项长期性的实践工程,以“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不断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以此才能有效激活潜在的积极品质,提高抵制负面思潮的自觉性,从而斧正意识形态,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护航。基于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多措并举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体包括如下方面:

3.1 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

当代教育事业发展至今,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而再被强调,由此决定了当代高等教育的转型需要践行“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通过师生之间平等关系的构建促进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来说,教育者有必要明确积极心理学构建的内涵与意义,打破传统的权威式教学理念,深入大学生群体当中做好与大学生群体的有效沟通,以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作为指导,帮助学生挖掘积极品质,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以此奠定正确“三观”的养成基础[5]。具体而言,应当在实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紧密围绕素质教育核心,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贯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加大教育理念的改革力度,切实根据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实际状况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人文属性,确保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亦反过来作用于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养成。

3.2 理论联系实际重组教育资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论具有着一定的抽象性,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经典人物案例的引入为基础,提升课堂教学感染力,进而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比如包括当地道德模范评选、身边好人好事的公开表彰和宣传等等。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众多的文明成果,就现实而言,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不胜枚举,代表人物的精神品质都是这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时代精神的折射,反映出了大多数人民的个人理想追求与价值观念。所以应该将该部分活动经典案例带入到课堂教育中,发挥精神力量的感染作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更加直观和具体化,并以此感染力带动大学生心理积极情绪的提升,坚定信念。

3.3 强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引导

一方面,积极心理具有包容的态度,希望借助积极主观的心理的调节方式积极疏导个体心理问题,促使个体行政积极的人格特征。故此将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互的结合,从容地处理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心理学观念。例如在积极心理学引导下,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和成长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对自我发展的不足进行积极有效的调整,以此培养积极情绪体验,强化辩证思想并树立健全人格;另一方面,积极心理学具有现实积极指导作用,故此运用积极心理学对学生心理进行引导,将社会价值以及生活经历转化为自身内在的动力与价值,逐渐帮助大学生适应学校的校园生活。此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应联合思想政治工作者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适当组织心理健康活动,以及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情绪。

3.4 创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风气

积极心理学从不同方面对心理学进行研究,其中“积极社会环境”则是其着重突出的观念。积极心理学认为应为个体构建良好的积极社会环境,其中包括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等,而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来讲,也应借鉴积极心理学“环境构建”的观念,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重新制定修正校园相关条例,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治理校园中不良行为的发生,全校师生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此外,相关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入手合理制定各项教育方略,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给予高度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

4.总结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文主义心理学的核心,能够运用更加积极健康的思想以引导帮助个体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与行为。故此可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之中,通过行之有效地对策创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1]刘俊丽,牛德.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策略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94-96.

[2]王玮.心理学视角下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的影响因素[J].法制博览,2016,(08):63-64.

[3]宋晋,刘砚琛,曹晓.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的价值观隐形教育[J].学理论,2014,(15):289-290.

[4]蓝邱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初探——基于借鉴积极心理学[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148-151.

[5]柳礼泉,肖冬梅.积极·希望·快乐·幸福——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学术论坛,2015,(07):171-175.

C91-03

A

2095-7327(2017)-08-0107-02

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课题编号(SK2016A0523)。

刘维婷(1984.12—),女,汉族,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安徽中医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胡静娴(1982.1—),女,汉族,安徽六安人,民商法学硕士,安徽中医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法学、思政。

猜你喜欢
心理学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