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学:通俗文学的多元价值

2017-04-14 02:31栏目特邀主持人汤哲声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世情篇文章作家

栏目特邀主持人:汤哲声

中国通俗文学:通俗文学的多元价值

栏目特邀主持人:汤哲声

主持人语:本期“中国通俗文学”栏目文章在两个方面作出了贡献:一是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的多元价值研究。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不仅仅具有史学价值和美学价值,还具有丰富的社情价值、世情价值和市场文化运作价值。二是一手文献资料的披露。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的研究史料不断有新的发现,而每一次新的发现都会产生通俗文学新的研究成果。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作家大多具有报人身份。报人都关心时事政治,通俗文学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自然要将这些时政新闻作为创作的题材,时政性也就成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特点之一。范伯群教授的《通俗作家笔下的辛亥“武昌首义”—通俗文学映像社情百态“富矿论”系列之二》分析了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作家对1911年“武昌起义”的描述和记载。文章认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作家群体中描写“武昌起义”的作家数量最多,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作品留下了最丰富的“武昌起义”的文学记录。这篇文章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论述“武昌起义”最完整的学术论文,还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不仅有“鸳鸯蝴蝶”式,还记载了时代风云,正如文章所强调的:“鸳鸯蝴蝶派作家只是写些卿卿我我的言情小说或是只发挥文艺的娱乐功能的观点,是十分片面的。”如果我们将学术视野置于整个现代文学,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中不仅有“人的文学”,还有很多“社会文学”,这些“社会文学”的性质主要由通俗文学来呈现。范伯群教授是当代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的带头人,学术成绩斐然,其学术研究精神为学界所崇敬。近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将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从史学研究、美学研究领域拓展到社会学研究领域,这篇文章是他最新的努力。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明代那些善于“描摹世态,见其炎凉”的小说称作明代社会的“世情书”。中国现当代通俗小说承续着中国传统小说而来,保持着“世情书”的特点,是中国现当代社会的“世情书”。张元卿博士所作《刘云若诗歌论》对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的“世情书”价值进行了论证。他的文章重点分析了天津作家刘云若的竹枝词对世俗生活的描述。如果说范伯群教授的文章是写通俗文学作家对正义之事的鼓与呼,张元卿博士的文章则是写通俗文学作家对不平之事的讽与刺。其文还表现了通俗文学“世情书”的另一个价值—对世情世风的传承与记载,特别是现代中国社会的新世情、新世风的文学表现。张元卿先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刘云若研究专家,以往他主要研究刘云若的小说,这篇文章研究了刘云若的诗歌,同样是他个人研究领域的新拓展。

关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市场运作研究,本栏曾发了不少文章。本期推出的鲍开恺、艾立中的文章《〈青城十九侠〉:从小说到戏曲》的创新在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市场运作不仅仅在影视和评书等市场文化领域表现出色,在戏曲领域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鲍开恺、艾立中两位作者是研究中国戏曲的年轻学者,这篇文章的写作说明他们将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戏曲改编也纳入了研究视野,拓展了新的领域。

本期各篇文章均有丰富的资料作支撑,这些资料均来自作者的辛苦搜寻。范伯群教授和张元卿博士的文章资料很多来自报刊。民国时期的报刊浩如烟海,这些史料被他们一张一张地读出来,一篇一篇地寻出来,十分难得。史料的开掘方面,鲍开恺、艾立中的文章十分突出。还珠楼主与尚小云义结金兰,并为尚小云编写剧本,这在通俗文学研究界不是新闻,但还珠楼主编写的那些剧本究竟是什么,与他自己的作品有什么关系却鲜有人知。论文作者在北京市档案馆的民国档案中找到了这些剧本,特别是这部由还珠改编自本人作品的《青城十九侠》剧本还是手抄本。这样的史料自然非常珍贵。

猜你喜欢
世情篇文章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如何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图说世情
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妨读一下这篇文章
相濡以沫半世情
一世情深,榴花深处照宫闱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图说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