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铁生散文的超越性美学

2017-04-14 04:49:12张祎楠
昭通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灵魂

张祎楠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 文学研究

论史铁生散文的超越性美学

张祎楠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史铁生用自己的生命体验进行创作,将自己经历苦难后悟出的哲理融于创作中,使得他的散文在质朴平淡的外表下却蕴含着思辨的哲学气息,他的这种个体性书写为当代文学史开辟了新的一种散文书写范式。在史铁生散文的哲学叙事中,他总结出了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三种人生的根本困境,并给出了超越这些困境的方法。论文就是以史铁生散文的人生困境为出发点,探寻其超越困境的根本方法,并试图发现这种超越性的美学欣赏价值与意义。

人生困境; 过程论; 超越性

在中国当代散文创作中,史铁生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为蓝本进行创作,写下他所悟出的生命哲学,这为当代文学史开辟了一种新的个体性的散文书写范式。史铁生正是以这样的个体性书写占有着一席之地,刘锡庆评价史铁生散文时说:“他攀上了当代散文的巅峰”[1],这句赞誉就是最好的印证。在史铁生的散文里,字里行间都是平和冲淡的味道,没有玩略技巧之嫌,阅读的舒适感极强,会给读者犹如在聆听一位有故事的人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的感觉。史铁生的散文除了“故事性”强以外,最重要的是还他对于人生的哲学的叙事,他将自己经历苦难后悟出的哲理融于创作中,使得散文在质朴平淡的外表下却蕴含着思辨的哲学气息,这是他能攀上散文巅峰的关键因素。在史铁生的人生哲理探索过程中,总结出了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三种人生的根本困境,人们如何面对这些困境,他给出的答案就是超越它们,超越的方法是享受过程。本文就是以史铁生散文的人生困境为出发点,探寻其超越困境的根本方法,并试图发现这种超越性的美学欣赏价值与意义。

一、三种人生困境

写作和瘫痪,两件对史铁生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事件都与他插队经历有关。史铁生的插队经历是他日后创作的重要素材更对他的写作心态和作品样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那时的插队,和后来的插队还不一样;后来的插队都更像是去体验生活,而我们那时真是感到要在农村安排一生的日子了——起码开始的两年是这样。现在想来,这倒使后来的写作得益匪浅。我相信,体验生活和生活体验是两回事。抱着写一篇什么的目的去搜集材料,和于生活中有了许多感想而要写点什么,两者的效果常常相距很远。从心中流出来的东西可能更好些。[2]”史铁生从小就患有先天性脊柱裂,下乡期间劳苦的工作使他因脉管炎而瘫痪,多方求医未果,给他身体和心理的带来巨大伤痛。

史铁生过去的那些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不少的精神财富,是形成他生命哲学的源泉。瘫痪后的史铁生面临着生活窘迫和生命危机,但他顶住了来自身体残疾和精神奔溃的双重压力,在直面自我苦难时悟出了生活和生命的真谛,并在创作中把他理解的人生哲理书写下来。在《自言自语》里史铁生就总结出了人生的三种根本困境:“第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意味着痛苦。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3]169

二、困境的超越

史铁生提出的三种人生根本困境,他一开始认为是上帝给我们的折磨,可是后来发现我们都理解错了。上帝给我们设置三种人生困境其实是给我们三种获得欢乐的机会,困境是人们获得欢乐和人生意义的前提条件,我们只有不断地超越上帝设下的三种困境,才能在这一过程当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史铁生正是深深领悟到了这一超越的过程与结果的意义,于是在他的散文中,才有了这种超越性美学的存在。

史铁生对于三种根本困境的超越,首先表现为对自身残疾的超越,更进一步来说是对于自身肉身的一种超越。史铁生面临的第一关就是身体的残疾,这是阻碍他认知世界的关键因素,如何打破残疾的心理障碍,是他超越的第一关卡。这也是他比大多数常人要多出来的一关。完成这层超越,他就要和常人一样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孤独。这种孤独更多来说是指精神层面上的,这就需要我们超越肉体凡身,直抵精神灵魂的深处,以一种平和的姿态去超越藏在灵魂深处的孤独。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正是在孤独的环境下创作出来的,当初发现这个人迹罕至的地坛,对于他来说是欣喜的,因为在这里他能够不必在意旁人的眼光,可以用心去思考问题和理解生命。在史铁生眼里,这个园子仿佛是为他而准备的,在那里等了他几百年,就如他所说这样的宁静之地,像是上帝为他的苦心安排。像是上帝为了补偿他瘫痪的病痛,这地儿为他而留,让他能在此地认真的思考人生,升华自己的精神灵魂,在饱尝孤独之苦后理解它,并超越它。对于每个生命个体来说,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我们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和耐心才能完成,适应孤独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其次,是对于世俗欲望的超越。我们生活在一个无时无刻都充满欲望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合理的欲望是值得肯定的,那是我们不懈追求的力量源泉,这样的追寻过程会使得我们的人生更加有意义;而腐败堕落的欲望是可怕的,它会让我们利欲熏心、迷失自我,甚至有可能会毁了我们自己。对于欲望史铁生并不是排斥的,他所谓的欲望困境的超越也不是对欲望的否定,而是想让我们正视自己的欲望,努力去追寻自我合理的欲望,去享受这一追寻的过程,在追寻的过程中实现精神与灵魂的升华,这才是他要达到的对世俗欲望超越的效果。最后,是要对此生有限的超越,即完成对死亡困境的超越。面对死亡这类沉重的话题,我们常常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因此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的直面死亡,也很少有人去深入思考它。史铁生在多次想轻生之后,慢慢顿悟了生死问题,这是他孤独的在地坛中思考的结果。正如他理解的那样:死亡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它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那么我们就不必再受这个问题的困扰,转而去体验生活给予我们的欢乐和苦难,这些经历是打磨我们灵魂最有效的方式,我们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死亡困境的超越。只要精神和灵魂不死,就是永生,这是史铁生想要告诉我们的。

从对三种根本困境的超越中,我们能够总结史铁生给出的根本方法:用过程取代目的。这种“过程论”的方法在史铁生散文《好运设计》中做了最精彩的阐述:“过程!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但是,除非你看到了目的的虚无你才能够进入这审美的境地,除非你看到了目的的绝望你才能找到这审美的救助。”[3]53史铁生之所以悟出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这一命题,正是因为其长期的残疾造成的生存的临界体验,而过程正是所有生命在面临挫折和苦难时的一种独特的生命在场方式和生存方式[4]。史铁生用他自己的切身体会,为我们记录下了他人生过程的精彩,让我们看到了他超越困境所做出的努力,在钦佩他的同时也震撼着我们每一位读者的心灵。他为我们提供的“过程论”,是希望我们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在超越困境的同时完成自我的超越,这是一种精神的超越,更是人类自我灵魂的超越。在超越自我的这段距离间,就是所谓的过程。如若我们更注重目的,容易使得我们在过程中迷失心智,最终也难以达到目的,反而陷入到一种绝望空虚的境地中去。所以,在面对困境时,我们不妨像史铁生一样,学会享受过程而不去更分注重目的,这样我们就更容易超越苦难、超越困境、超越自我,最终完成对精神灵魂的救赎,充分实现自我的人生意义与价值。

三、超越性的意义

史铁生散文中具有的超越性理论,为我们解读他的散文作品提供了一种研究视角。在阅读史铁生的散文过程中,他的文字常常会引起我们的思考。他喜欢“设问模式”的写作,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做自我解答,读者往往会不知不觉就被带入思考,参与到文本对话当中去。史铁生对于困境超越的探讨,就是在这种写作模式下完成的,这样读者在阅读时就会被带入到这种探讨对话中,使读者更能体会和理解这种超越性,并对照自我的生活状况做出反思;另外,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从史铁生的亲身经历中看到超越性的价值,还能从中看到一个灵魂的升华过程,让自己在阅读审美中获得心灵的震撼。因此,这种超越性的意义,更多的是体现在它的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之上。

超越性的教育意义十分明显。我们在阅读史铁生的经历时,不免会对其超越困境所做的努力给予赞赏,他在文中也已经给了我们超越困境的方法与答案,亲自为我们做了一次示范。所以在我们审视到自己身上时,也就学会像史铁生一样去努力克服挫折和苦难,学习他享受这一努力的过程而不过分注重目的,这种模仿的方式就是超越性的教育意义。史铁生散文超越性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审美价值上。这种审美的价值,不能只停留在文字之上,而是要触及到我们灵魂的深处。那么,这样的审美该如何获得呢?有学者给出了答案:审美的确认,使得对困境的抗争不再显得那么现实和现世,它强调,从精神的彼岸反观创造生命的此岸过程,自会获得一种欣赏性的意义[5]。这段论述高度总结了史铁生超越性审美价值,再一次强调了“过程论”是获得审美的最本质条件。其实,史铁生的过程论最初是建立在目的的破灭之上的。在史铁生看来,目的的虚假使他陷入空虚和无聊,无以为继的他只能转而向过程寻求安慰,并最终在过程中达到了审美性的满足[6]。因此,不仅仅是史铁生,对于我们而言,欣赏过程也是我们超越困境,完成灵魂升华,追寻真正人生价值的过程,我们在对文本审美的同时也是在对人类自我超越精神的审美。这应该才是超越性意义的价值所在。

在当今纷繁复杂、浮躁不安的社会现状下,我们常常被压的喘不过气来,史铁生提出的人生的三个根本困境似乎更加突出了。那么,如何面对这些人生中的障碍,史铁生在散文中已经给出了答案。“过程论”依旧没有过时,它仍然是我们超越困境,完成灵魂的升华,找到人生真正的价值与意义的方法。史铁生虽已经离去,可是他为我们留下的精神之灯依然照耀着前路。

[1]刘锡庆. 他攀上了当代散文的巅峰:史铁生散文成就之我见[J]. 文艺报,2002,(8).

[2]史铁生.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J].小说选刊,1983,(7).

[3]史铁生. 史铁生散文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陈玲娜. 史铁生过程论思想概观[J]. 大众文艺,2010,(06):57-58.

[5]王 尧. 生命由梦想展开——论史铁生散文[J].当代文坛,1996,(2):29-32.

[6]汪雨萌. 史铁生研究综述[J]. 当代作家评论,2012,(4):160-169.

Transcendence Aesthetics on Shi Tiesheng's Prose

ZHANG Yi-nan
( School of Literatur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China)

Shi Tiesheng write with his own life experience, adding he realized own philosophyafter suffering into creation, making his prose in plain appearance but contains the speculative philosophy, his individual writing for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establishes a new kind of prose writing paradigm. In the philosophy of the Shi Tiesheng's Prose narrative, he summarized the everyone faces three life predicaments, and gives the way beyond these. This article is base on life predicament of Shi Tiesheng's Prose, exploring the fundamental methods of beyond the difficulties,and try to find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aesthetic value and meaning.

life predicament; Researcher; transcendence

I207.6

A

2095-7408(2017)04-0089-03

2017-05-11

张祎楠(1991— ),男,彝族,云南楚雄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史铁生散文灵魂
散文两篇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2
散文两章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8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阿来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6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关于史铁生
去找史铁生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06
灵魂树 等
人闲一闲,等一下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