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涵 王 瑾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句容 212400
试论东西方文化融合语境中的对外汉语语感教学
李静涵 王 瑾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句容 212400
阐述了对外汉语语感教学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特点,分析了在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语境中,如何有效提升对外汉语语感教学的实效性,并对具体的实践实施方案进行了建设性的探讨。
东西方文化;融合语境;对外汉语;语感教学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国文化已经在世界文化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世界各地的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递增,这些留学生中非华裔血统的留学生所占比重也在成增加趋势。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对外汉语语言教育积极进行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创新。改变传统的语言知识灌输式教育模式,重视提成学生的汉语语言实践应用能力。对外汉语语感教学模式是提升学生掌握并运用汉语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长期实践教学活动中发现语言跨文化语境背景对语感教学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对这种影响应深入到文化层次与心理活动层次进行分析,并将跨文化语境在对外汉语语感教学中进行积极运用。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在对长期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之后结合创新教学理念,提出了培养学生汉语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对外汉语教学目标。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在本质上是提升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的汉语实践能力。而语言能力这个概念相对比较宽泛、涵盖汉语语言基础知识以及汉语文化知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范畴,这些种类的汉语知识综合在学生身上进行的外在体现就是汉语预感能力。汉语语感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学生使用汉语进行表达进行培养与教育。语感是语言能力在内涵与结构上的核心要素。在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侧重对于学生的汉语语言知识的教学,对学生展开汉语的字、词、句的运用理论以及相关文化延伸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效果收效甚微,同时学生学习进步缓慢,对汉语的理解与运用感到学习困难。这是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着一定的不科学之处,强调了学生记忆能力在学习活动中的发挥。而学生实践运用过程当中需要在大脑中对语言知识进行多层面的思维触发才能得以进行语言表达。而这些思维活动都没有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过培养与锻炼。以至于学生可以依靠记忆力进行汉语的试卷测试,但是不能依靠记忆力进行有效的实践运用。
汉语语感教学是科学化的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多层面的思维活动运用在汉语知识内容当中。强调对学生实际运用汉语能力的培养。将语言学与心理学以及思维学进行有效融合,并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在对外汉语语言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汉语知识的感受、分析、判断进而对汉语语言进行领悟,并将领悟后的知识内容进行更深层的内化,最后实现将汉语知识进行有效的实际运用的学习过程。
语言的交流活动实际就是两种文化进行互动的外在体现。如果文化背景不能实现有效的认同与融合,那么即使使用同一种语言交流也会产生沟通困难。对于外国国籍来华进行留学活动的学生来说,实现中华优秀文化认同,是实现汉语语言学习以及汉语语言实践运用的必经途径。在来华留学的学生当中很大一部分是具有中华血统的华裔留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在家庭生长环境中或者来华之前的校园环境中,对中华文化已经存在一定的认知,使华裔留学生更容易在来华留学以后产生深层的中华优秀文化认同。从而使华裔留学生学习汉语语言知识更家容易。而其他西方国家文化背景成长下的来华留学生,本身具有不同文化底蕴,虽然具有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以及强烈的学习汉语语言欲望驱动,但是文化的矛盾性依然会对其学习活动造成很大的阻力。这种不同的文化观念在理解同一个问题时会产生不同的初始动机以及判断标准,最终导致认知的差异性。这种认知的差异性是文化认同矛盾的体现也是文化交融现象的重要特点。文化交融语境中的认知差异性特点对对外汉语教学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是也是语感教学模式可以结合利用的重要因素。
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个人进行语言交流互动或者其他非语言交流过程中,双方意识到相互之间的文化差异性,会在心理产生一定的宽容度,双方对对方的宽容度相衔接产生了文化交融的语境。在这部分共同的语境内,双方会因为文化意识、语言表达习惯等原因对对方进行一定限度的包容,从而使双方进行有效的互动活动。文化交融语境中双方互相主动理解对方的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同理心,同理心心理也是就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这种思维模式能够帮助一方更好的另一方产生认知,在对外汉语语言教学活动中,结合同理心原理进行语感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理解汉语语言具有显著的教学效果。
文化融合语境中的基本特征也是重要特征就是交流双方语言应用能力差距较大。对于共同使用语言的基础知识储存量的不同,导致字、词、句的用法经常出现偏差,这种问题的出现导致文化交融语境中的表达难与理解难的现象产生。对于语言运用规则以及语言应用规律掌握的能力差距,造成了语境中双方难以理解对方思维,进而影响了双方的深度沟通与理解。这种语言形式上产生的制约,形成于双方文化背景的不同,文化的内涵与结构决定了语言的构成逻辑,而语言的构成逻辑不仅影响着表达内容的同时,也发挥理解对方语言内容的功能。对方语言是由对方的逻辑构成了,也就是对方的文化内涵与结构构成了。虽然其中含有单纯语言因素,但是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依然在文化的差异性上。
语言环境是语言学习的思维背景,在文化融合的语境中寻找融合点,将交流双方置于同一种思维模式下,是文化融合语境中对外汉语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在教学活动进行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学生可懂输入,即标注学生文化中的概念解释。这种可懂输入能够将学生的思维逻辑与语言知识的逻辑形成有效连接。从而学生能够更加准确的理解语言知识的表层含义,并在实践锻炼中逐步完善对语言知识的延伸性深层理解。语言知识内容的显著特点就是思维的连接性,对外汉语语感教学模式也是强调学生语言的整体“感觉”。“感觉”的过程就是思维活动将主体与客观内容进行连接的过程。对知识内容进行可懂输入的方式,有效而准确的将学生的认知与知识内容建立了连接。这个过程是关键的学习环节,但是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与巩固才能是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以及运用知识。通过朗读与背诵的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对于汉语语言知识的感知能力,我国在各教学领域中已经很少使用背诵这项学习技能了,因为背诵存在着一定局限性,使学生对于知识理解机械化,而且西方文化成长起来的学生没有背诵的学习习惯。在对外汉语语感教学模式中,背诵式学习方式能够扬长避短,发挥更大的教学作用。学生对汉语课文或者段落进行背诵,不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文章的深刻思想以及文章技法。而是要通过背诵这个学习过程,锻炼学生对于汉语语言的感知能力。
语言是思维活动的体现,思维活动是逻辑构成的体现,而逻辑构成是文化价值观的作用效果。语言的教学活动,更多的是采用从思维与逻辑间找到突破口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提升,实践证明这也是科学的教学方法,同时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从语言教学活动的本质上来讲,只有对学生的文化层面进行科学的教育,才可以从根本上海解决语言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难题。在对外汉语语感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中华优秀文化认同程度是影响学生最终汉语学习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东西方文化融合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相互认同基础之上的。在这样的语境下,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学生对汉语文化具备一定层面的理解和认知,从而更容易掌握汉语结构的逻辑运用以及理解汉语表达的延伸意义。从而实现表达者与理解者在同一思想意识形态下进行沟通的良性基础。站在这个基础之上,表达者和理解者之间就只剩下单纯的语言专业知识的障碍的,而专业知识障碍相对于思维逻辑的同步性来说更容易解决。在文化融合语境中对外汉语语感教学利用文化认同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汉语知识的效果。
在东西方文化融合语境中,语言表达者与理解者之间存在着一定包容性(前文提及),这为双方的沟通建立了良好的情感互动氛围。对外汉语语感教学模式利用这一条件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运用锻炼,培养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语言的实践运用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同时也需要在一定良好活动氛围下进行。在学生进行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应强调学生对于文化内容的理解,而不只是简单的把语言运用。在文化融合语境下进行语感教学的应用能力锻炼,有助于学生对于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对于文化延伸性知识的了解。从而丰富了学生对于汉语语言实际运用技能的认识。在语言实际运用活动中,学生需要将思维与身体以及知识之间进行同步协调活动,在学生逻辑思维以及与知识建立连接的前提下,学生能够深度的对语言知识内容进行感受与认知,进而显著提升对于汉语语法以及句法的熟悉感,对学生提高汉语知识实际运用能力有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语感是语言能力的中心,而语感的获得必须建立在学生在实际运用语言过程的感知之中。
[1]陈荣哲,杨爱萍.在汉语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汉语语感[J].科技信息,2010,(13):33-36.
[2]周冬梅,李春玉.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外国学生汉语语感初探[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06):42-44.
[3]王立国.当代全球化语境下东西方文明冲突与融合的新趋势[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3,(02):39-43.
H195
A
1009-8534(2017)05-0159-02
李静涵,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王 瑾,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刘 芳
审 稿 人:于吉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