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林 严献亮 章盈
(1东华理工大学 江西·南昌 330013;2南昌工程学院 江西·南昌 330019;3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南昌 330038)
独立学院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动态分析研究
——以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为例
张道林1严献亮2章盈3
(1东华理工大学 江西·南昌 330013;2南昌工程学院 江西·南昌 330019;3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南昌 330038)
通过对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指标三年连续跟踪测试,力求准确、客观地反映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指标动态变化的规律和独立学院大学生在校期间体质发展的总体趋势,为独立学院学生体育锻炼和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独立学院;体质变化;动态分析
独立学院是近10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1]。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是2002年东华理工大学引进社会资金创办的独立学院。笔者对长江学院2014届学生体质测试进行了三年的追踪调查,掌握目前独立学院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变化状况,力求准确、客观地反映独立学院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动态变化、发展规律,为独立学院学生体育锻炼和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以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2010级218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入校学生2284人,剔除降级66人,肄业29人),其中男学生1232人,女学生957人。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对男女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三方面,连续三年(2011.6、2012.6、2013.6)进行跟踪测试。测试指标:一、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二、身体机能:肺活量;三、身体素质:立定跳远、1000m(男)、800m(女),引体向上(男生)、仰卧起坐(女)。
将所获得的数据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对各项指标进行对比与分析,以反映独立学院学生在校期间身体素质的动态发展趋势。
学生的身体形态变化主要是通过身高、体重和胸围来评价。通常将学生的身高和体重换算成BMI指数进行评价,BMI的计算方式为:身高体重比=体重(kg)/身高2(m2)。 评价标准为:正常体重:=18~25,超重:=25~30,轻度肥胖:>30,中度肥胖:>35,重度肥胖:>40[2]。它是通过计算人体身高与体重之间的比值大小来判断是否发生肥胖的一种方法。BMI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用于成人肥胖防治[3]。通过BMI的计算方式2010年6月,2011年6月,2012年6月分别有88.23%,88.95%和87.87的学生达到合格,然而BMI指数不能反映学生身高,体重直接的变化规律。本文直接采用身高,体重的原始数据来进行分析。
表1:男学生身体形态变化情况(N=1232)
男学生身高大二比大一增高1.83厘米,大二与大一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三比大二相比男学生身高无显著变化 (p>0.05);男学生体重大二与大一,大三与大二分别增加2.86千克和2.36千克,均有显著变化(p<0.05);男学生胸围变化大二与大一增加1.16厘米,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三和大二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由此可知,在校前三年期间,男学生身高、胸围有增长但不明显,体重变化明显,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
表2:女生身体形态变化情况(N=957)
女学生身高大二与大一,大三与大二分别增高0.29厘米和0.02厘米,都没有明显变化(p>0.05);女学生体重大二比大一增加2.84千克,大三与大二减少1.23千克,增和减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女学生胸围变化大二与大一增加1.26厘米,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三和大二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 2)。 从而可知,女学生在大一至大三期间,身高基本上没有变化,胸围就大二与大一相比有变化,体重有明显变化,身体形态横向发展远大于纵向发展。
通过对表1、2分析可见,连续三年的跟踪测试中,学生身体形态指标身高、体重和胸围都呈现出不同的动态变化趋势。有研究指出,人的身体形态虽然主要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基因,但是后天的体育锻炼和营养补充也非常重要[4]。首先,身高方面,男学生身高在大一与大二有较大变化(p<0.05),女学生身高大一至大三几乎没有变化。这符合人体正常发育的规律,进入大学女学生都已经完成了第二次青春发育,骨骼基本停止生长,同时发现男学生在大学前两年身高还有长高的空间,适当的体育锻炼是非常重要。其次,体重方面,男学生体重一直在增加,女学生体重大一至大二增加,大三开始下降。高中学业繁重,学生身心压力都比较大,进入大学,卸下压力之后,男女学生都出现体重增加的现象。女学生在大三出现体重下降的趋势,这与大三没有了体育课和强制要求的课外体育活动有关,女学生本身就不喜欢运动,加上她们追求以瘦为美,体重就出现下降。在跟踪体质监测过程中,发现检出BMI不合格学生中,大多数情况都是偏瘦,少数情况是超重。男学生身体形态纵向发育速度大于横向,且男学生超重率略高于女生;女学生身体形态纵向发育速度小于横向,偏瘦率女生远高于男生。社会审美观念也深刻的影响着校园内的学生,尤其是女生,过分追求骨干美,节食、吃药、运动都是减肥的手段,身体健康不再是她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再次,胸围方面,大二与大一相比男女生都有显著变化(p<0.05),大三与大二男女都没有太大变化。
对大学生身体机能的评价通常采用身体机能指标,即肺活量 /体重指数,计算公式方式为:肺活量(ml) /体重(kg),男>78,女>64 为优秀,男 68~77,女 54~63 为良好,男 55~66,女43~53为及格,男<54,女<42为不及格[5]。 在跟踪测量过程中,笔者发现用经过换算后身体机能指标大部分学生达到合格,由于体重在发生变化,不能直观的反映学生的肺活量水平。对身体机能变化,本文也采用肺活量来进行分析。
表3 男生身体机能变化情况表(N=1232)
通过表3可以得知,肺活量方面,男学生大二测试水平比大一增加338ml,相反大三时测试水平比大二下降301毫升,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5)。大二与大一相比是向好的方向发展,大三与大二相比是向下的趋势。大三时男学生肺活量的平均水平明显低于大二体育课结束时的平均水平,两者差异非常显著。可见,通过两年的体育锻炼,男学生肺活量在大二时出现最高点。
表4:女生身体机能化情况表(N=957)
从表4可以得知,肺活量方面,女学生大二比大一增加250毫升,女学生大三比大二下降227毫升,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5)。大二持续锻炼对女学生肺活量的影响比较大,与大一时相比肺活量继续上升。大三时女学生肺活量的平均水平明显低于大二体育课开设时的水平,两者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同男学生一样,从大三开始女学生的肺活量开始下降。
上述结果表明,大一,大二,男女学生肺活量持续上升,大三以后,男女学生肺活量出现明显的的下降。分析学生肺活量变化的原因:大一,大二是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的头两年,是学习最轻松的阶段,身心比较放松,学生身体机能普遍上升。同时,大一,大二大学体育课严格要求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学工处的早操、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较好,学生锻炼有了时间保证,经过两年的体育锻炼,学生身体机能提高较大。大三以后,身体机能下降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就业有压力,学习负担重。目前对学生就业抓得很紧,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压力相比其他本科院校更大。很多独立学院为了给学生挤出更多的时间找工作,把大四的课程提前到大三完成,导致大三课程特别多,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根本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另一方面,大三以后大多数独立学院基本上都停开了体育课程。独立学院体育师资比较薄弱,没有多余师资为大三、大四的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体育课程的缺失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减少,不喜欢运动学生少了约束,更加不参与锻炼。笔者认为,长跑是锻炼心肺机能很有效的方法,大三以后学校有必要要求学生继续坚持晨跑锻炼。发展学生心肺机能的同时,也可以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提高学生的体质。
身体素质的各项测试指标分别反映着人体不同机能。立定跳远是反映学生下肢爆发力的项目;男生1000m和女生800m跑项目能够反映学生的耐力素质,同时也能反映出心肺功能的强弱;男生引体向上和女生仰卧起坐反映的是上肢和腰腹肌肉力量耐力的项目。
表5:男学生身体素质变化情况表(N=1232)
由表5可见,立定跳远:男学生在这个项目上大二与大一相比在统计学上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大三与大二存在着极显著性的差异(p<0.05)。大一,大二上体育课时,男学生下肢爆发力变化不大。大二体育课程结束后,男学生与女学生相比依旧会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但是由于专业课程多起来,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大为缩减,导致男学生下肢爆发力明显下降。1000米跑:大二与大一存在明显性差异(p<0.05),大三与大二相比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男学生在大二是的耐力素质明显好于大一,表明通过体育锻炼大二时耐力素质持续上升。相反大三与大二相比,男学生的耐力素质在快速下降,耐力素质不同速度素质依赖先天遗传,它是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提高[6],这也反应了大三以后体育锻炼的缺失。引体向上:大二与大一没有显著的差异,大三与大二存在着极显著性的差异。大三随着体重的持续增加(见表1),男生在克服自身体重的上肢力量素质上,明显差于大一,大二时。
表6:女生身体素质变化情况表(N=957)
从表6可见,立定跳远:女学生大二与大一提高了3.39厘米,存在明显性差异(p<0.05),大三与大二下降了1.43厘米,两者相比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800米跑:大二与大一减少了3.18秒,存在明显性差异(p<0.05),大三与大二增加5.85秒,两者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女学生耐力素质的变化与男生相似,在大二时的耐力素质明显好于大一,大三与大二相比,女学生的耐力素质也在快速下降。仰卧起坐:女学生大二与大一提高了4.1个,存在着极显著性的差异(p<0.05),大三比大二仅仅多了0.35个,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女学生身体素质指标中持续上升的指标就是仰卧起坐。进入大学后,女学生爱美的天性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很多学生通过运动减肥保持身材。她们比较喜欢比健美操、瑜伽、肚皮舞、体育舞蹈、转呼啦圈等,这些项目发展了她们的腹部肌肉力量。女学生怕剧烈运动长肌肉、怕跑步使腿部长粗。如果根据她们兴趣爱好进行适当引导,可以转化为女学生体育锻炼的动力。
由表5、表6可以看出,男女学生的身体素质均值的变化呈抛物线状,除了女学生的仰卧起坐之外,其他各项指标均在第三年下降或接近原有水平。大二与大一相比,大二时男女学生立定跳远、1000 米(男)、800 米(女)、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的平均水平明显好于大一时的平均水平,它们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由此证明,独立学院学生通过两年的体育学习和锻炼,他(她)们的身体素质发展比较稳定,提高非常明显,并达到较高的水平,充分显示体育锻炼的效果和体育课的作用。大三与大二相比,大三时男女学生立定跳远、1000米(男)、800米(女)的平均水平都低于大二时的平均水平,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5),大三时男女学生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的平均水平与大二时的平均水平相差不大,它们之间差异不明显。
追踪测试后发现,大一,大二的体育课程和充裕的课外锻炼时间,对男女学生的身体素质有较大的促进,到大二结束时男女学生身体素质各指标,上升达到最高点,其中变化较明显是耐力和爆发力。然而大三以后,男女身体素质的大多数指标却出现下降,出现阶段性发展现象,出现这种阶段发展状况的原因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从客观上分析,原因有二:一、与独立学院就业压力有关。为了就业,课程基本向前压缩,大三以后学生学业繁重,体育锻炼时间严重缺乏。二、与独立学院师资不足从大三,大四没有为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有关。同时,大三以后学工部门对学生的课外活动和早操不再进行监督和考核等因素有关。从主观上分析,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与学生没有形成体育健身意识有关。体育课程结束,体育锻炼也随之结束,没有意识到身体是人学习生活的基层,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的真正意义,这是在校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波动的根本原因。二、与社会审美观念有偏差,导致部分学生健身观念不正确有关。尤其女学生,大部分都追求以瘦为美,怕体育锻炼会有肌肉,宁愿节食,甚至吃药来瘦身。在体质测试中,女学生偏瘦的比例很大,部分女学生已经严重偏瘦,这种现象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
第一,通过对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2010级学生体质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男女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良好,符合人体生长规律;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均值的变化呈抛物线状,大三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身体机能男女学生下降幅度较小,身体素质指标女学生下降幅度较大,均呈现显著性差异。
第二,独立学院职能部门应与体教部联合起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提高学生自我锻炼兴趣。建议通过校园舆论宣传,组织学生体育比赛,开设专题讲座等形式,制造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吸引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使学生在有意和无意中不断接触体育锻炼,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
第三,独立学院应克服师资紧张问题,保持学生在校期间体育课程与课外锻炼的衔接,加强对大三,大四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监管。建议三、四年级依靠学生体育协会,体育教师参与指导,学校出场地,以俱乐部形式开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吸引学生参加体育活动[7],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连续性和持久性。
第四,目前社会人体审美观念有待改进,开设人体健康和人体审美课程,修正学生不正确的身体健美观念。社会的变革大多源于年轻人,对学生进行人体审美熏陶,宣传正确的人体审美观。不但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体质增强,同时又可以影响当前社会的人体审美观,对引导社会人体审美观,树立人体健康观,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第五,加强独立学院学生体质监测工作,要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反馈,并对学生下一步的健身计划提出建议。学校卫生部门也要参与医务监督,开展咨询服务,对学生体质的各项指标进行指导。
[1]王军利.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半年),2015,22(01):70-74.
[2]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EB/0L].http://www.sport.gov.cn,2010-02-20.
[3]李雅倩.学生体质健康信息披露研究 [J].体育文化导刊,2014,23(12):83-88.
[4]徐荥,徐焰,蒲毕文.高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心理学基础[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6):52-56.
[5]于红妍.中国学生体质测试的演进历程及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0):113-118.
[6]王惠,滕梁,王丽萍.青岛大学大学生体质健康调查[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5,251(2):233-238
[7]王葵.对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探析——兼论东华理工大学体育教学实施俱乐部模式的可行性[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9,28(3):278-281
G804.49
A
1009-8534(2017)05-0177-04
本文受东华理工大学校长基金项目(编号:DHXW0927)的资助。
1张道林,女,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研究。
2严献亮,男,讲师,硕士,主要从运动训练研究。
3章盈,女,助教,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周圣强
审 稿 人:程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