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慧
(西安外事学院 陕西·西安 710071)
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思想渗透探析
潘晓慧
(西安外事学院 陕西·西安 710071)
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思想主要体现在社会反映、自我塑造、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宇宙与人的关系等方面,品性特点包括文化性、体验性、审美性,应将人文思想渗透到英美文学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人文修养、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本文探析了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思想的渗透问题,旨在塑造自由思想、独立精神,唤醒自由人格境界与多样化的心灵世界。
人文;文学;英美;思想
文学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着眼于挖掘思维潜能、启迪思想。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获得文学原著阅读体验,了解英美文学作家、作品、流派、文学现象等基础知识,认知英美文化及国民性格、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充分利用文学语料价值、语境价值及素材价值培养文学欣赏能力、审美能力、思辨能力、判断能力、批评能力,拓宽思想疆域与文化视野[1]。还应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思想,让学生学会自我观照,避免过于急功近利,教会学生敏锐感受、认识生活,陶冶性情及丰富文化底蕴,洞悉生命意义、感悟人生,塑造完美健全的人格、开放与宽容的情感、立体与多位的思想,形成人文情怀。
英美文学是精神财富,蕴含着人文思想,可作为灵魂教科书,因此在文学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思想的可行性程度较高。渗透人文思想时,首先应确保英美文学能够充分发挥教化功能,利用英美文学的人文资源帮助学生构建精神家园,让学生发现及感悟历史、社会、人生,学会生存、共处、做事、宽容、自律。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人文知识生态体系,包括哲理知识、艺理知识、伦理知识、法理知识及心理知识[2]。其次,应明确英美文学所具有的人文教育价值,高度重视改革教学现状,规范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运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内容,将弘扬、灌输人本思想作为全局教学观,纠正学生对于文学教学的偏激认识或错误认识,促使学生对文学教学形成积极的态度与情感。渗透人文思想时应保证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利用多变的、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渗透人文理念,采用开放性的文本解构方法,满足学生对文学产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中收获丰富的文学认知体验[3]。此外,在教学中需充分利用语言艺术向学生反馈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知识、人文关怀,使文学教学能够在精神层面、物质层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潜移默化当中完善认知结构与提高人文素养。
文学作品文化背景、人文内涵丰富,教师应注意拓展作品的文化背景,如时代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阶层文化等,在讲解文化背景的过程中阐释人文思想、人文知识,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进而有效陶冶情操与开阔人文视野,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例如,在教学 《紫色》(Alice Walker) 及 《到灯塔去》(Adeline Virginia Woolf)时,可在课堂中拓展女权主义知识,讲解女权主义基本理论及女性解放史;教学《毛猿》(EugeneO'Neill)时可补充自然主义、生态保护知识,探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教学《嘉莉妹妹》(Theodore Dreiser)时可拓展进化论方面的知识。再如,教学《淘金时代》(Mark Twain)时,可讲解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教学 《雾都孤儿》及 《双城记》(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时,可拓展讲解作品创作时期英国资产阶级真实心理及人文环境状况,让学生可以在学习文学作品时了解到相应的人文地理与历史背景,积累更多人文知识及更好地培养人文素养[4]。在教学中拓展与文学作品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人文知识,还能让学生通过接触人文知识减少英美文化误读现象。例如,教学《潜鸟》(Margaret Laurence)时,可以为学生讲解作者在非洲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说明黑人族裔日常生活状态、个体命运、种族文化,让学生了解美国黑人因特殊生存状态形成的文化,如自尊、敏感等,从而加深对黑人群体文化、百纳被美国文化的了解。此外,可在教学中拓展文学知识、文学理论,在灌输文学知识与文学理论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知识[5]。在文学课中灌输文学知识、鉴赏方法,可有效培养思辨能力与发散思维,促使学生深刻感悟作品主题思想与人文关怀。例如,在教学《野金银花》(Philip Freneau)时,可拓展触觉意象、味觉意象、嗅觉意象、听觉意象及视觉意象等英美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说明ababce等诗歌节奏知识,让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的英美文化背景与人文知识。
文学作品中阐述了大量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如道德精神、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及处世哲学等。在教学中赏析英美文学蕴含的人文思想,有助于培养健康向上、高尚的人格特质,启发学生主动探寻人的内心感受、人的情感、人的幸福,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学会采用人的价值、人的尊重、人的理念、人的感受评判社会、评判世界,激发个人身心潜能与社会功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大量具有励志作用的小说人物形象,在赏析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重点突出人物形象思考与超越挫折、不幸、苦难方面的内容,启发学生正视与解决心理困惑,减少心理障碍,培养乐观心态与健康情感、高尚人格[6]。 例如,《简·爱》(Charlotte Bront)中的人物简·爱自幼丧失双亲、寄人篱下,身世坎坷,且相貌平凡、身材矮小,但简·爱并没有对社会、爱情、生活丧失希望,心态积极向上,敢于同不公平的命运与生活磨难做斗争,勇于反抗凌辱、揭穿谎言、打破传统,敢于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与理想,在教学中可重点赏析主人公的自立、自强与自尊人格。叙事长诗《贝奧武夫》的主人公与怪兽搏斗时毫无畏惧,挺身杀死怪物之母、火龙,最后重伤而亡,赏析时可强调勇于探索、冒险进取的意识与竞争、人权、平等观念。再如,《老人与海》(Ernest Miller Hemingway)中的桑提阿果在捕鱼时屡遭挫折、精神疲惫、体力不支,但老人在遭遇失败时仍保持乐观精神,展现出勇敢与无畏,无老气横秋与风烛残年之感,期盼与信心从未消逝。教学时可赏析主人公的爱心、仁慈、宽厚、坚强,敢于面对挫折与挑战的卓越内在品质,激励学生保持拼搏意识、前进方向,避免迷失自我,以良好心态面对困难与挫折,努力克服阻力,追求自我价值、生命价值。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英美文学承载了西方文化及价值观,传统文化、英美文学传达的人文思想观点有着相似之处、互相冲突之处,在教学中可对比传统文化、英美文学的人文思想,让学生可以在对比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加深对人文思想的理解,批判性思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文思想,由此训练思维能力及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西方文化及价值观以崇尚个性、崇尚自由、发展个性、表现自我为特色,认为自身不努力及缺乏奋斗是导致目标无法实现的主要原因,传统文化则崇尚安天命、顺从世俗、安分守己、崇尚中庸,同时存在男尊女卑、权本位及官本位等思想。在教学中对比分析英美文学、中国传统文学,可教会学生批判性阅读及接受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思想。例如,可以对比《简·爱》与《红楼梦》的女性角色简·爱、林黛玉,林黛玉与简·爱的童年经历相似,所爱之人的身份均与自己不相称,但简·爱在苦苦挣扎与历经坎坷之后战胜了不公的摧残与践踏,赢得了真爱与自尊,而林黛玉则是在经历痛苦挣扎之后顺从了命运安排,成为了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在对比两部文学作品后,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追求自我价值与个人幸福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多种挫折、阻挠,难以一帆风顺,赢得自尊、获得真爱与幸福的前提是面对现实、独立自主、自强不息,不断发掘智慧与潜能。此外,还可以对比主题相似的中西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世界观、价值观,学会包容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域的特色文化,以提升文化素养。例如,可对比《江城子》(苏轼)与《梦亡妻》(John Milton),分析不同的宗教态度与感情基调。
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呈现文学作品蕴藏的审美情趣、文化意蕴、思想感情及人文思想,可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多角度、全方位鼓励学生交流及思考英美文学、人文思想。首先,可将小组讨论模式与课堂陈述模式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参与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深刻领悟与思考人文思想。例如,在教学《飘》(Margaret Mitchell)时,教师先在课堂中简要说明小说人物、情节、主题与冲突,随后让学生讨论思嘉丽在不同时期的婚恋观,启发学生思考主人公执着追求爱情的态度及自主独立的生活理念。其次,在教学中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让学生自主阅读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在阅读后写出感悟,以培养写作能力与提升写作水平。例如,可推荐学生阅读《圣经故事》、《廊桥遗梦》(Robert James Waller)、《喜福会》(Amy Ta)、《苔丝》(Thomas Hardy)等作品,阅读后写出读后感,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研究能力与写作能力,在阅读、思考及写作的过程中获得人文知识、感悟人文思想。此外,可利用网络资源补充与延续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可指导学生登录文学网站及文献资料数据库了解英美文学动态,在网络中寻找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资源,如由《飘》改编的《乱世佳人》及同名改编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傲慢与偏见》等,利用有声影像调动学生学习人文思想的热情,同时加深对人文思想内涵的理解。
综上,英美文学涵盖了中外文学对比、文学史、文学流派、作家作品、批评理论、戏剧、诗歌及小说等内容,有着独特的异域文化及异域风情,能够对学生的心灵与精神产生启迪作用、洗礼作用,促使学生找到精神支点。在教学英美文学时不但要重实用、重技术,同时要重素质、重艺术,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思想,回归文学教育的思想性与人文性,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与人文意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赏析美、感悟美与汲取美,培养良好品位,呵护精神家园、坚定人生理想,将个人修养、精神品德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在渗透人文思想时,可将思辨与知识融合为一体,分析思想文化与文学之间的依存关系,指导学生积累文化背景与生活知识,增强文化感知能力。
[1]李红波.构建多元、开放的文学理论学习体系——近30年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的特色及启示[J].文艺理论研究,2015(2):147-153.
[2]王娜.英语专业英美文学作品赏析课“思考—争辩—写作”教学模式设计——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31(6):73-77.
[3]孙妮,孙胜忠.高校英美文学课堂经典名著的多维阐释——以《简·爱》为例[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7,16(1):97-101.
[4]杨晓霖.后马克思主义批评视阈下的底层人物:论近期英美作品中的“新仆人叙事”[J].外国语文,2016,32(3):12-18.
[5]刘晶晶.从《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看英美现代派文学的审丑性[J].戏剧文学,2016(12):172-174.
[6]朱振武,刘略昌.“非主流”英语文学的历史嬗变及其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J].东吴学术,2015(2):140-154.
H319
A
1009-8534(2017)05-0147-02
陕西省英美文学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编号:陕教高[2015]13号)
潘晓慧,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责任编辑:徐向阳
审 稿 人:于吉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