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璐璐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建设的启示
陈璐璐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建设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诚信缺失、信仰危机等一系列道德问题接踵而来,社会的整体性巨大变革要求我们必须要培育和塑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高素质、良好精神面貌的一代新人。而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者缺乏较高的德育素养,道德教育过于标榜“圣人道德”“英雄道德”,德育内容也没有完全体现当今时代的价值需要,而且大多采取填鸭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通过借鉴和学习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以期提高我国公民的道德水平,促进德育建设更好发展。为此,我们应当加强师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德育素养水平,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底线道德教育,注重养成教育,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批判继承、不断创新,为我国道德教育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构想。
中国;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比较;启示
改革开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但在经济发展的背后,经济利益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道德观念多元化同时也在不断发展,各种道德问题纷至沓来,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对于这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如何制止道德的滑坡,更好地进行公民道德建设,我们要立足于本国实际,不断“改革”;放眼世界,不断“开放”。
道德教育建设离不开教育者,他们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主导性作用,教育者的素养决定了道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新加坡,教师都是对学生产生道德影响最重要的主体。新加坡学校设有道德教育教研室,道德教育教研室的主任由校长兼任,德育课的教师由道德教育教研室来挑选。[1](P151)
新加坡政府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来全面分析新加坡的公民与道德教育实际,撰写了《道德教育报告书》,并根据《道德教育报告书》的建议成立了公民教育教材组,编写了《生活与成长》和《好公民》两套教材,各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从中选用一套,为了上好这门课,新加坡政府专门组织儒家伦理课教师来进行培训授课。除了加强道德伦理方面的师资培训之外,新加坡政府每年都会表彰一些先进教师,重视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教育部还订立了“教师誓约”,国立教育学院的每一届毕业生都要宣读这个“誓约”。
我国学校道德教育者主要由思想品德课教师或班主任担任,但是在学校德育教学中,有些德育教师并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缺乏科学的道德理论知识;有些德育教师有丰富的德育经验,但是教育理念陈旧,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有些学校甚至会任用品行不端的教师来担任德育教学工作,这不但是一个“讽刺”,而且还会降低学生的道德认同感,影响道德教育;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时还会出现德育课不受重视、受到排挤、被其他学科“霸占”的现象。
新加坡主要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和欧亚人四大族群组成,这四大族群在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增强对新加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并致力于新加坡建设,新加坡政府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及世界,由低向高,放射式地向外扩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国家意识、有社会责任感和有正确价值观念、能明辨是非的合格公民,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才兴国、教育兴国,努力让每一个新加坡人都能接受的教育而成为有涵养的人。
我国学校德育目标的制定在内容结构上也是从政治、思想、道德、能力和个性等方面加以具体化的,但是我国的德育过于注重集体主义的灌输教育,过多注重处理个人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过于强调“圣人道德”“英雄道德”,忽略了对人们最基本的底线道德教育,严重脱离人们生活实际,出现了学生品行倒退的现象:从低年级起就要求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结果到了大学却连基本的行为规范都还需要教育;有些学生在校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在家却是刁蛮任性的“小霸王”;有些学生在校举止文雅、文明礼貌,出校时简直判如两人,举止粗俗、脏话连篇;有些人在利益的驱使下不免会做出违背道德底线的行为,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新加坡通过开设公民教育课和生活与成长课、开展实践活动,增强新加坡公民的爱国意识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自觉主动地投入国家建设中,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先,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五大共同价值观和“敬业乐群,勤奋进取,廉政奉公,讲求效率”的新加坡精神共同构成了当代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新加坡还十分重视儒家传统教育,对儒家思想中的“过时的”观念或内容进行了现代的批判、继承与创造,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将“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八德”赋予了新的内涵,明确号召新加坡人要继承和弘扬儒家伦理中符合时代需要的内容和精神。
根据《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精神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我国学校德育内容可分为:一是“三德教育”,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二是“五爱”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三是“核心”和“原则”教育。即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四是道德品质教育。在道德教育中我们过于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造成了有些人是“思想上的圣人,行动中的矮子”,有些人是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对于现在的国学经典进课堂,很多学校只是让学生在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文学作品,缺少对传统经典的批判继承,譬如“卧冰求鲤”“埋儿奉母”的故事,难道为了传播孝道就可以无视生命的平等吗?
新加坡政府为了更好地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进和推广了叙述法、设身处地法、体验学习法、价值澄清法和道德认知发展法等道德教育方法。[2]新加坡的课堂采用现代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调动了学生道德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虽然儒家思想在新加坡也是被作为一种价值观念由教育者灌输给受教育者的,只是在进行道德知识灌输的同时,新加坡还注重通过开展全国性、社会性的礼貌运动,开展角色预演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模拟体验艰苦的生活,从而塑造学生坚强的品格,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增强德育认同感。新加坡道德活动课程的开设不仅是对课堂的延伸,也是对德育的强化,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我国德育工作者在辛勤的教育劳动中也总结出以下德育基本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品德评价法、自我教育法、实践锻炼法等。但长期以来,我国却采取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德育方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空洞的说教。只偏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对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当作容器,束缚了学生思想的发展,抹杀了学生道德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学生的厌烦、逆反,不利于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我国采取了多种德育队伍建设培养的方式,如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脱产进修、脱产“系统”学习、在职进修等形式,在对教师进行德育培训时,不能流于形式,不能任务化、指标化,而要落实好师德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教师的德育素养水平。建立健全表彰激励制度,大力表彰德育工作做得好的学校、组织、部门和个人,宣传他们的好思想,分享他们的好经验,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在挑选德育教师时,学校也要严格把关,挑选合格的德育教师从事德育教学工作,建立一支优质专业的德育教师队伍。虽然我们不一定非要像新加坡一样订立“教师誓约”,但是各级各类学校应经常组织教师学习 《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引起教师对师德的高度重视,规范教师的师德行为;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重视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表彰一些先进教师、优秀教师,举办“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等评选活动,挖掘师德典型,在全社会广泛宣传榜样教师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道的良好风气;建立师德考评制度,采取多种师德考评方式,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
中新两国都强调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大力培养维护国家统治服务的人才。为此,新加坡所有学校每天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升旗时还要大声唱国歌,并背诵“信约”,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认同感和国家意识。而我们很多学校只在开学、周一或学校举行大型活动才会有升旗仪式,甚至有的学校的国旗从学期开始能一直挂到学期结束,升旗仪式上奏唱国歌也是嘻嘻哈哈、打打闹闹,更有甚者不会唱国歌,却对流行歌曲耳熟能详。我们常说要爱祖国爱人民,可是对国旗国歌最基本的尊重崇敬之情都没有,又何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呢?我们教育学生要遵纪守法,可在过马路闯红灯时这些规则却都被抛掷九霄云外!
为何我国的道德教育出现了如此多的悖论?为何我国道德教育无法穿透心灵、激发共鸣呢?为何我国道德教育实效性较低?原因就在于我国的德育过于注重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人首先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我们的德育过多注重处理个人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而忽视了教会学生要正确处理个人与自己、与家庭以及个人与世界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加强底线道德教育,制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德育目标,提高道德认识水平,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能力,增强道德认同感和国家意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新加坡德育成功的经验不仅在于对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和创新,还有善于借鉴和吸收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成果,汲取全人类道德的精华。
在道德多元化的今天,我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认真审视本民族道德遗产,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吸收新的道德理念,如义利统一的道德观、公平与效率统一的道德观;培养新的道德规范,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道德观;构建多样性的德育内容体系,增加网络道德内容、环境道德内容,加强常人道德、底线道德教育,实施生活德育与对话德育,加强道德能力的培养。
当然我们的借鉴不是照抄照搬,不是完全模仿,而是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在进行公民道德建设时要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德育渗透,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改变传统德育形式,不断丰富德育内容,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新加坡学校经常开展礼貌周、孝顺周、清洁运动、国民意识周等德育活动,假期还会主办历史学习营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实现了由“知”到“行”的转变,将道德教育寓于活动之中,学生在活动中、在生活中接受教育,真正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锻炼了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除此之外,在新加坡的地铁站和地下隧道经常可以看见张贴孔子的语录、标语等,在公园内树立孔子的雕像供人们瞻仰,这些举措切实将儒家伦理观念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德育实践活动开展却存在流于形式、知行脱节、缺乏指导与评价等问题,而且我国的德育更多采取课堂教育的方式,忽视了对公民潜移默化的教育,缺乏“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轻视在生活中教育。所以我们应切实开展德育活动,不要让“雷锋月”“敬老节”等德育活动流于形式,努力让道德文明之花更加灿烂地绽放。
改革开放是一种全方位的开放,我们在向他人“取经”的同时,还要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立足于我国道德教育发展的实际,发展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建立有利于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德育体系。
[1]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151-152.
[2]夏惠贤、陈鹏.以核心价值观塑造好公民品格——新加坡品格与公民教育 2014课程标准述评 [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5):19-22.
[3]卢家楣.现代德育——理论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59-82.
[4]储培君.德育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83-107.
[5]范树成.多元化视阈中德育改革与创新——德育应对诸领域多元化的对策之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6]钟启泉.道德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高楠.中国、新加坡学校德育比较[J].技术与教育,2006,(2).
[8]胡厚福.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胡俊生、李期.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选择——新加坡的“公民与道德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N].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1).
[10]李琳.新加坡和韩国德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3,(18).
[11]何美金.新加坡学校德育特点及启示[J].福建理论学习,2001,(6).
[12]董罡辉.中国大陆与新加坡小学德育比较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G417
A
1009-8534(2017)05-0089-03
陈璐璐,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徐向阳
审 稿 人:陈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