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桂珍
(闽江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视阈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
蔡桂珍
(闽江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战略性任务。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和优势,使得其在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所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以爱国主义为主线,整合教学内容,进行专题教学;在教学方法运用上,实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化教学。
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爱国主义;项目化教学
习近平强调:“……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养料,是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的重要根基。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也是我国处于意识形态领域前沿阵地高等教育的崇高职责。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战略性任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是以承担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精神品质为重要使命,因此,本文试图以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侧重点,对“纲要”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以期充分发挥其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优势。
众所周知,培养人才、研究学术和服务社会是大学与生俱来的三大职能。但从历史长河来看,所有这些职能的发挥都离不开其背后的文化和内涵,尤其是在当今多元文化激荡交融中,大学已经历史地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和文化精神的培育基地[2]。因此,传承文化就成为当代大学的又一职能。高校也就顺理成章地担当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职责,并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培养来实现的。
正是据于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将文化建设列入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之中,而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是我们中华民族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3]的高度。习近平认为:“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4]他要求在实践中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讲清楚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理念价值、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5],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到“进教室、进教材、进头脑”。
为了贯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精神,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充分发挥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政课的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指导纲要》特别就大学阶段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了明确指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还为了服务丰富的社会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一个新思路就是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6]。
可见,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现实需要,更是大势所趋。
从《指导纲要》关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实施方案的要求中不难看出,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地位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而“纲要”课程更是以自身课程的特质和优势,在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纲要”课教学的题中之义。
(一)从课程特点看,“纲要”课程兼具思政课和历史课双重特点
这个课程特点告诉我们,首先“纲要”课程是思政课而不是历史课,它与其他思政课一样,具有鲜明的、突出的思政课功能;其次才是它兼具思政课和历史课的双重特点。在理清这种从属关系后,我们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把握好史与论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到历史叙述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体现“史与论”的结合。具体说来,就是在教学中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史实内容的讲授,寓理论教育于历史教育中。所以,在课程教学中,既不能把“纲要”课程当作一般历史课仅限于史实内容的介绍而忽视了理论教育,又不能将它看作思政课进行纯粹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而脱离史实。正确的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讲解,揭示历史经验、总结历史规律,让大学生在历史的感召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到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内涵实质,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提高思想理论修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显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种历史生动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进行有机结合的天然黏合剂。
(二)从开设课程的目的看,“纲要”课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一部近现代史就是一幅民族精神历史长卷的展现。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的形成从来就不是立竿见影的,它需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的锤打方能凝炼出共同理想和信念。毫无疑问,没有历史的积淀,也就没有民族精神的意识。所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离不开他们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有鉴于此,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了开设“纲要”课程的目的,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述: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中可以深刻感受到,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是开设这门课的两大主题,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思潮面前,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从教学内容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爱国主义贯穿教材始终
“纲要”课程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和“一条主线”。无论是哪个方面,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的因子。
“一个主题”,即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至今的一百七十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无数仁人志士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地进行艰难的尝试和探索。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在这过程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谱写着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爱国史诗。然而,由于没有先进的科学理论指导,没有先进阶级和先进政党的领导,这些探索和斗争都相继失败,两大历史任务也都未能完成。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难探索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直至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历了三个阶段,完成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正在努力完成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任务。一是1921—1949年,经过长达28年的艰苦卓绝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二是1949—1978年,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探索,为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三是1978年至今,从改革开放到当前的全面深化改革,在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成功地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正努力完成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这一历史任务,并越来越接近完成。
“一条主线”,即正如“纲要”课“开篇的话”所描述的那样,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如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然是“纲要”课教学的题中之义,因此,为了更好领会习近平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指导纲要》的要求,充分挖掘“纲要”课所蕴含的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因子,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发挥其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
(一)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以爱国主义为主线,整合教学内容,进行专题教学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史,显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的爱国主义是贯穿其中的主旋律。所以,针对“纲要”课程时间跨度长,知识容量大,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基本历史过程错综复杂等实际情况,为了尽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所能,在参考教材的前提下,适当打破原来的教学顺序,以爱国主义为主线,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设计成若干教学专题,进行专题教学。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设计的几个专题。
专题一: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对比。俗话说,有比较才有区别。这个专题设置的目的是通过鸦片战争前灿烂辉煌的中国与战后支离破碎的中国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强烈的反差,既为战前的中国文明骄傲和自豪,也为战后不堪一击、面目全非的中国感到痛惜和愤慨,从而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的爱国热情和自觉担当意识。
专题二: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进行不懈的探索和斗争。从睁眼看世界的开明地主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从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到戊戌变法的爱国救亡,从辛亥革命“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再到五四运动彻底反帝反封建,不同阶层的人们,为了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进行着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充分的展示。
专题三:中国共产党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了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之日起,经过长达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打造出包括北伐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内的革命精神,极大地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专题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而艰难探索。面对一穷二白、满目疮痍的新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没有任何经验和可供参照的情况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而艰难的探索。三大改造的顺利进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抗美援朝的胜利结束,“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联合国合法地位的恢复,中美、中日的建交等等,尽管在探索中也遭遇诸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严重挫折,但这伟大而艰难的探索也成就了这个时期包括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在内的艰苦创业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风采。
专题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开创与推进。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踏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农村改革的首获突破、深圳等四大特区的成功试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造性建立、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98抗洪、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等应对自然灾害的重大胜利、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积极成效,以及当前“四个全面”战略布置的协调推进、共赢主义新型国际关系的成功构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统筹谋划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不懈探索、开创和推进的历史见证,铸造了包括深圳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在内的以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
(二)在教学方法运用上,实施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化教学
作为一种“行为导向”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借助多种资源,由师生共同实施并完成预先设计的一个完整教学项目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在“纲要”课教学中实施项目化教学,笔者曾撰文详细介绍[7]。在此主要从提高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角度,从项目设计、项目实施、成果展示与考核和评估与总结这四个步骤来介绍项目化教学的实际操作[8]。
第一步,项目设计。项目化教学,顾名思义重在“项目”。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项目设计的如何,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关系到项目化教学能否得以实施。教师作为项目的设计者,必须要有十分明确的目标。就本文所指向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言,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紧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主旨,结合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疑点和难点问题来进行项目设计。例如,针对诸如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萨德导弹布署等既敏感又热点的问题,广大大学生纷纷以各种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爱国热情这一实际,笔者设计了“从五四运动看理性爱国”项目,让学生在项目的探究中认识到如何做到理性爱国,真正发扬五四爱国精神;抓住全党全社会正在学习习近平关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精神的契机,设置“评价新文化运动”的项目,让大学生在评价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真正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面对大学生中存在优秀传统文化是否过时的争议,设计了“长征精神在现实中是否过时”的项目,让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从中深刻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等等。通过这样的项目设计,能够很好地将教学内容中的理论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在激发学生参与项目兴趣的同时,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第二步,项目实施。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项目化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单纯教和学的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由师生借助各种手段来共同完成的。具体说来,项目实施是由教师课内的指导与演示和学生课外的自主探究与完成项目两方面来共同构成的。就教师课内的指导与演示而言,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项目的指导与演示,让学生在课外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为此,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思考和总结,设计出包括团队合作、精神面貌、主题内容、创意情况和项目效果等测评内容的“学生课堂项目成果展示测评表”,并通过展示一些样例,详细向学生解释评判的依据,让学生在课外准备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学生课外的自主探究与完成项目,是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为了保质保量完成项目任务,学生先要进行小组划分,并通过抽签的方式领取项目,然后根据老师给过的指导与演示,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首先通过小组会议,根据项目的内容和要求共同制作项目计划书,确定相关方案;其次按照既定方案分头着手各项工作,逐步完成项目任务;最后对项目主要内容进行整理、汇编,并制作电子文本、课件或相关视频资料等,为下一步项目成果的展示做好准备[8]。需要强调的是,课外学生自主探究完成项目仍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通过QQ群、微信群、电子邮件、博客等方式,对整个过程给予尽可能多的跟踪和关注,并定期了解各小组的进度,及时帮助解决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直至项目任务的全部完成。通过项目实施,不仅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广泛、感性的认识,也让学生从完成项目所需要的坚持不懈、团结互助、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等优良品质中,切身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现实中的作用。
第三步,成果的展示与考核。学生在课外自主探究与完成任务情况如何,最终都要以成果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他们可以通过讨论成果汇报、主题演讲、热点焦点评论、PPT等多种形式来展示。为了使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更有动力和激情,同时也为了让学生完成任务时有成就感,在展示过程中,笔者将自己设计的“学生课堂项目成果展示测评表”*详见《闽江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交给由每个小组派出的一名成员组成的学生评委团,由他们对各小组的展示效果根据测评表的内容进行评分,最后把每个评委对各小组的评分进行汇总,除以评委总人数所得的平均分,就是学生评委团给这个小组的分数。这个分数不是小组的最后得分,而是作为教师给小组最后评分的参考依据。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实行这种量化考核,既可以为各小组完成项目情况提供评判依据,也让学生从中获得快乐并增加自信,寓教于乐,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第四步,评估与总结。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要经过不断的凝练与提升。这其中离不开的一个环节就是反思阶段,教学改革也是如此。教学改革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能否继续进行,是否需要相应调整,如何扬长避短等等,这些都需要每一次实践后进行很好地反思,也就是对教改效果进行评估与总结,这对于尚处于探索阶段的思政课项目化教学尤为重要。对于这一环节,笔者在实践中,主要是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总评相结合的方式,让教师和学生从各自角度和亲身实践中总结得与失,既起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作用,又能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措施,为进一步推进项目化教学提供借鉴。这一步骤让学生在反思中深刻感受到诸如批评与自我批评、教学相长之类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对当下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了更好的理解。
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而“纲要”课本身所拥有的优势,使得该课程在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这也就决定了“纲要”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以提高教学实效性。
[1]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
[2] 朱庆葆.大学的文化使命[J].阅江学刊,2012(4):5-11.
[3] 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光明日报,2013-08-21(1).
[4] 习近平.建设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光明日报,2014-01-01(1).
[5]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6]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J].中国德育,2014(7):6-11.
[7] 蔡桂珍.项目化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运作[J].闽江学院学报,2016(4):83-88.
[8] 邓海霞,刘一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化教学初探: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14(11):67-68.
ReformoftheTeachingofConspectusofChineseModernHistoryfromtheAngleofEducationof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
CAIGuizhen
(CollegeofMarxism,Minjiang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
I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task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t present. Because of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ConspectusofChineseModernHistoryshoulders the great mission in the education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fact of which makes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imperative; in the design of teaching content,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patriotism as the main line and to carry out thematic teaching by integrating teaching content, and in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it is necessary to regard teachers as the leading role and the students as the subjects and to implement the project teach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ConspectusofChineseModernHistory;patriotism; project teaching
*2015年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育科研(高校思政专项)“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精神融入思政教学”(JAS151507);福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6年度一般项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2016B08)之阶段性成果。
2017-06-01
蔡桂珍(1971-),女,福建莆田人,闽江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9.012
G642
A
1008-6285(2017)09-00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