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论析*

2017-04-14 00:40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领域

符 俊

(湖北医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论析*

符 俊

(湖北医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意识形态建设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保持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和促进人民幸福的必然选择。习近平立足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直面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与争夺,科学总结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教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既遵循意识形态变化发展规律,又着眼于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从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基本立足点、主体责任、方式方法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和新论断,这些论述对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阵地意识

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是由政治思想、法律、哲学、道德、科学等诸意识形式协调整合而构成的有机平衡系统。意识形态作为整个社会结构中的重要一环,直接或间接地论证政治的合法性,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有效进行国家治理的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意识形态建设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既遵循意识形态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又紧紧把握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突出矛盾,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高度的文化自觉。科学地描述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时代背景及其精神状况,把握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逻辑框架,对于破解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难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1]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产生有其时代根源与现实土壤,是对当前时代潮流和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的理性自觉和科学把握。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的价值观纷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错误倾向与失误。

(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现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成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2]525马克思的这一深刻洞见揭示了意识形态领域种种矛盾和冲突正是根源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在于,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套关于社会存在的观念系统,而是有着明确意向性的实践理性,它必须由人民群众的认同并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现实的物质力量。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民群众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是意识形态面临危机和困境的总根源,也是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产生的现实土壤。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醒全党同志,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3]在经济领域,市场经济体制释放了各种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本的活力,以竞争和交换为基本规则的市场经济体制极大的激发了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同时,又使得资本扩张和财富增值成为人们思考问题的中心,当资本的逻辑延伸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时必然冲击主导的意识形态并催生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思潮。同时,市场经济肯定了各种生产要素参与经济分配的合法权利,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并有加速扩大的趋势,这种在经济发展起来后由于分配机制所带来的一部分群众的“心理落差”也从社会心理层面消解了主导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从政治领域来看,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着一系列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腐蚀了党的执政根基、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消解了意识形态的说服力。正如习近平在《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说明中指出的那样,这些问题,严重侵蚀党的思想道德基础,严重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严重损害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严重影响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在社会领域,经济的转型导致了社会从过去的经济、政治、文化同质社会向异质社会分化,而社会阶层的分化又带来了价值观的分化,各种代表特定阶层和群体的声音竞相登场,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作为竖立在经济基础上的观念上层建筑,它与政治上层共同构成一个稳定的系统,经济领域的发展生产、财富增殖与政治领域的公平正义、“共同富裕”以及社会领域的价值共享、社会和谐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平衡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良性运行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政治、社会领域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以及三者的关系失衡都使得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治理的困境。意识形态建设不能仅仅在自己的领地自说自话,而要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解决社会现实与意识形态价值承诺的背离,这正是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产生的直接原因。

(二)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的价值观纷争

意识形态作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经济、政治相互融合,日益体现出其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当前各种主义之争、各种社会思潮竞相粉墨登场,其实质仍然是核心价值观的较量与争夺。无法在经济、政治上取得绝对优势的各种势力聚焦在意识形态领域,通过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来“西化”和“分化”的图谋始终未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平崛起的过程中也无形地对个别国家的霸权构成了挑战,西方反华和分裂势力不断利用其在科技、文化和网络领域的技术优势,不断在意识形态领域发起对我国的强烈攻势。从冷战结束之时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意识形态的终结”到新世纪的“人权高于主权”“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等,种种言论的背后并不是因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无知,而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占领制高点之后的价值观渗透。

意识形态争论从来都不是纯粹的观念之争,各种主义之争和价值观较量其实质是要借助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论证来争夺对社会现实和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解释权和话语权。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取得巨大历史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究竟如何看待我们发展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实际上,“西化”和“分化”势力总是通过抢夺话语权把我们的成就归结于中国向资本主义文明的回归,把问题归咎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意识形态尤其是核心价值观的争夺实际上是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共产党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政治问题,这构成了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产生的外部环境。

(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的错误倾向与失误

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11这就意味着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要变成改变现实的物质力量,必须经由理论掌握群众的实践活动这一中介才能实现,必须经由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干部队伍和宣传工作人员的掌握才能实现。

本来,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来自其科学性,然而从现实中意识形态面临的困境来看,却不尽如人意。如2014年《辽宁日报》刊发了《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一文,概括出“大学课堂上的中国”三类问题,并指出部分高校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缺乏情感认同、理论认同和政治认同。有的老师用戏谑的方式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揭秘所谓马克思恩格斯的“隐私”;有的老师传递肤浅的“留学感”,追捧西方“三权分立”,认为中国应该走西方道路;有的老师公开质疑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甚至唱反调;还有的老师片面夸大贪污腐败、社会公平、社会管理等问题,把发展中的问题视为政治基因缺陷[4]等等。应该说,《辽宁日报》在报道中所指出的问题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广大领导干部和党员作为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点人群,本来应该做好典型示范作用,但却有少数党员干部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背离了中国共产党员的基本宗旨,贪污腐化、脱离群众、大搞封建迷信,不信马列主义信鬼神的现象广泛存在,直接损害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形象和魅力。有些领导干部迷信权力,对意识形态工作仅仅体现在会议、讲话和文件中,不认真领会和学习其精神实质。由于没有理论根基和战略定力,导致在面对意识形态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时,要么意识不到,要么空话套话连篇而不得要领;有些地方和单位的意识形态工作仅仅停留在文件资料、报道、宣传栏等“政绩”上,表面上繁荣实则空无一物,这些都严重损害了主导意识形态的形象。意识形态建设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产生的实践根源。

二、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逻辑框架

习近平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关于文化建设、宣传工作、新闻舆论工作、文艺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讲话中,从逻辑上来看,主要回答了意识形态为什么要建设、怎么建设、谁来建设、建设方式方法等问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体系。

(一)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

习近平科学地处理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定位问题,明确肯定当前党的中心工作仍然是经济建设,但同时也肯定了意识形态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他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5]153习近平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5]153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领域“两个巩固”的论断,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任务。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最为关键的还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针对一些人歪曲夸大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诋毁党和国家的领袖、损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声誉的不良现象,习近平提出“两个不能否定”的论断:既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他在主持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5]9习近平这些论述表明了党对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定位以及任务,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二)意识形态建设的立足点

指导思想必须一元而不能多元,指导思想上的任何松动和动摇,都将带来意识形态领域凝聚力的丧失和社会前进方向的迷失。针对社会上各种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诘难,习近平鲜明地指出:“共产主义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但我们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就不去做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6]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最根本的还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

意识形态建设不能将自身完全封闭起来,必须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意识形态建设需要良好的文化基础和氛围。习近平明确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立足点。在多次讲话中,习近平都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建设不能没有根基,而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解决当代中国的实际问题。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他强调宣传工作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5]155。同时,习近平认为,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有效整合社会意识、维护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途径。他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5]164也就是说,在当下坚持意识形态建设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总之,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的同时,以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建设的立足点。

(三)意识形态建设重点领域的主体责任

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发挥多种社会力量的作用,要形成合力,才能收获实效,这就要求我们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领域,以及该领域意识形态的主体责任。牵牛要牵牛鼻子,在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领域,习近平都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了意识形态建设重点领域的主体责任。在宣传工作会议上他强调:“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取得‘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5]153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他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号召文艺工作者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指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应创造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在新闻舆论工作者座谈会上,他强调报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座谈会上,他再次强调如果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他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的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所有这些讲话启示我们,意识形态建设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就必须善于发挥关键领域的主体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四)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式方法

意识形态建设的成效离不开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也离不开正确方法的运用。习近平针对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所做出的有力回应,既提出了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论述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形式和具体路径,为开展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其一,以学习和教育的常态化作为基本抓手。意识形态最后都要指向人的思想和灵魂,习近平认为,要做好意识形态建设除了外在的制度建设和刚性约束,必须通过学习和思想教育两个基本形式,学习包括向书本学习和向实践学习,尤其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他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学习和运用,不仅自己是学哲学、用哲学的典范,同时也强调领导干部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家本领”。其二,习近平着眼大势、整体谋划,注重意识形态建设的协同性。在抓意识形态建设的同时要大力加强经济、政治和党的建设,形成有利于意识形态建设的联动机制。其三,强化阵地意识,用好互联网这一新型战场。面对网络空间的不良现象,习近平强调要敢于亮剑、不信邪,努力营造干净平和理性的网络空间。其四,注重意识形态载体的运用。意识形态建设不能空对空,而要把意识形态建设寓于其他建设之中。习近平提出了将意识形态建设融入党的建设、文化软实力建设、国民教育和对外交流的全过程,有力地推动了意识形态建设迈向新台阶。其五,注重话语方式的转化,提升话语传播能力。不仅要理直气壮的传播中国声音和中国形象,更要注意用鲜活的语言和话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三、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时代价值

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逐步走向成熟和科学化,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逐步深化和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理论意义

习近平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和国内大背景,抓住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问题和风险,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对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建设的立足点、对重点领域及其主体责任和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式方法都作了较为系统的科学阐述。这些新思想和新论断既理顺了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关系,又科学回答了当前意识形态建设“为什么建设、怎么建设、谁来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升华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这些新思想和新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化和大众化,对于破解我国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的意识形态观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治理与现代化建设中的复杂问题使得人们的目光再一次聚焦意识形态,如何处理意识形态建设与其他建设尤其是经济建设的关系就具有全局性意义。实践表明,如果撇开经济建设而坚持“意识形态中心论”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但也不能搞意识形态中立而否定意识形态建设的阶级性问题,更不能淡化意识形态,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在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建设方面掌握好“度”,辩证地看待意识形态的作用与地位。一方面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又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把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放在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高度,常抓不懈。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在于回应人民群众的社会现实,并成为人民现实生活的指导原则,这就意味着意识形态必须能与人民群众生活其中的社会现实具有适应性。如果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发生背离,那么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就会遭到消解。

意识形态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一个理论课题,更是一项艰巨的实践任务,它涉及建设的主体、内容、载体、方法、组织保障等诸多要素的合力作用。习近平总是善于发现影响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从而做出对社会现实的有力回应。认真梳理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4.

[4] 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N].辽宁日报,2014-11-14(1).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 陈曙光.共产主义这面旗帜什么时候都不能丢[N].光明日报,2016-03-17(1).

OnXIJinping′sThoughtsaboutIdeologicalConstruction

FUJun

(SchoolofMarxism,HubeiUniversityofMedicine,Shiyan442000,China)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s of national governanc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ens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people′s happiness. Based on China′s contemporar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ll kinds of challenges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XI Jinping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new ideas, new conclusions, which have formed a relatively systematic ideology construction. His thoughts about ideology construction not only follow the law of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ideology, but also focus on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ideology, including strategic position, basic task, basic foothold, subjective responsibility, methods and so on, and these are of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the contemporary ideology construction in China.

XI Jinping;ideological construction;position consciousness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阶层分化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整合功能研究”(17Q131)之阶段性成果。

2017-06-21

符 俊(1986-),男,湖北随州人,湖北医药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9.002

D64

A

1008-6285(2017)09-0006-05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领域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领域·对峙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