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静,纪永民,张存岭
(1.濉溪县孙疃镇农林技术服务中心,安徽 濉溪235100;2.濉溪县科技开发中心,安徽 濉溪235100)
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濉科23的选育*
徐 静11,纪永民2**,张存岭2
(1.濉溪县孙疃镇农林技术服务中心,安徽 濉溪235100;2.濉溪县科技开发中心,安徽 濉溪235100)
郑59×徐豆9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濉科23,2013—2014年参加省区试,产量2 678.2公斤/公顷,比中黄13(CK)增产 4.84%;2015年省生产试验 2905.9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1.91%。籽粒蛋白质含量40.80%,粗脂肪21.37%。抗SC3、SC7,生育期107天。该品种为非转基因大豆,具有粗脂肪含量高、高产、抗病、生育期适中、农艺性状优良等优点,2016年通过省审(皖豆2016007),适于江淮、淮北及相同生态区推广种植。
濉科23;品种选育;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和高蛋白粮饲兼用作物,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是人们植物蛋白、油脂及保健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1]。我国是大豆原产国,在很长时期内也是大豆净出口国。然而从1996年开始,成为大豆和大豆产品的净进口国,进口量越来越多,且很大一部分为转基因大豆。自给率由2003年的47.6%降至2013年的15.0%。进口大豆严重冲击了我国大豆生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数据分析,过去30年间,中国大豆产量增长幅度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大豆单产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更远低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大豆主产国[2]。由于国外的转基因大豆出油率高,价格低廉,导致国内非转基因大豆价格不断下滑,种植效益低下,农民种豆积极性受挫,种植面积不断缩减,整个产业呈现全面萎缩态势[3]。在当前转基因大豆占据主导市场及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还存在争议的国际形势下,杂交选育优良的新品种是发挥我国大豆品种优势的措施之一[4]。安徽省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栽培种和野生种大豆遗传资源,目前已成为我国大豆生产及加工大省[5]。
1.1 亲本来源
大豆新品种濉科23是濉溪县科技开发中心2006年以高产、高油、抗病的国审品种郑59(国审豆2005009)为母本,早熟、高产、抗倒、抗病的徐豆9为父本,进行人工有性杂交,经多年南繁和连续选择而成的非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具有粗脂肪含量高、高产、抗病、生育期适中、农艺性状优良等优点,2016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皖豆2016007),适于江淮、淮北及相同生态区推广种植。
1.1.1 母本郑59
豫豆27×郑92019杂交选育,亚有限结荚习性,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较抗倒伏,属高油晚熟高产品种。
1.1.2 父本徐豆9
徐州农业科学院1984年以徐豆2号为母本,商640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具有早熟、高产、抗倒、抗病、商品性好等特点,1998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6]。
1.2 选育经过
2006年组配杂交组合,收杂交荚。经过多年南繁加代和株选、系选,于2010年夏在自有试验基地(五铺)进行品系鉴定,2011年在自有试验基地和五铺农场、柳丰种业进行多点品种比较。2012—2015年分别完成安徽省夏大豆品种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流程。株选、系选过程为:F1根据亲本性状田间去伪存真,F2摘多粒荚混收,F3~F4选择生育期适宜、荚多、株高适宜的单株,F4~F5选择高产抗倒、综合性状好的优良株系。
产量一直是育种家最关心的目标之一[7]。2013年安徽省区域试验中,濉科23产量为2 906.6公斤/公顷,较中黄13(CK)增产6.38%(极显著);2014年区域试验2 449.8公斤/公顷,较对照增产3.07%(极显著)。两年区试平均2 678.2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4.84%。2015年生产试验2 905.9公斤/公顷,较对照品种增产11.91%。
经农业部大豆及大豆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佳木斯)检验,濉科23区试样品,2013年粗蛋白(干基)42.72%,粗脂肪(干基)20.12%;2014年粗蛋白(干基)38.88%,粗脂肪(干基)22.62%。两年平均粗蛋白40.80%,粗脂肪21.37%,属高油大豆(≥21.0%)。
4.1 转基因检测结果
经安徽省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合肥)测定,未检测出CaMV35S、35S-CTP4、NOS、Cp4-epsps等转基因成分,检测出lectin内标准基因。由此可知,濉科23为非转基因大豆。
4.2 生育期
濉科23全生育期(播种—成熟)107天,比中黄13迟熟6天,属中熟夏大豆品种。
4.3 抗性
经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防虫网室人工接种鉴定,2013年濉科23对大豆花叶病毒SC3(主要流行株系)表现高抗(病情指数5%),SC7(强致病株系)表现高抗(病情指数8%);2014年对SC3表现中抗(病情指数50%),SC7表现抗病(病情指数14%)。濉科23在安徽省大豆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田间抗病性表现:紫斑率0.3%、褐斑率0.3%,对常见叶部病害抗性较好,而且根系发达,茎秆韧性较好,较抗倒伏。
4.4 一般特征特性
濉科23为有限结荚习性,紫花,棕茸毛,椭圆形叶片。籽粒椭圆、黄色、褐脐。成熟时全落叶,不裂荚。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72.4厘米,底荚高度13.8厘米,有效分枝0.9个,单株荚数45.3个,单株粒数88.1粒,百粒重15.5克。
5.1 适期稀播
6月中旬足墒播种。播前去除豆种中的小粒、虫食粒、病斑粒、霉粒、杂籽、破损籽、秕籽和杂质。免耕机械播种,播量一般为4.5~5公斤/亩;也可人工点播,播量3~4公斤/亩。宽窄行40∶20厘米或40厘米等行播种,株距10~14厘米。及时查苗补种、移栽和间苗、定苗,留苗1.5~1.8万株/亩。
5.2 合理运筹肥水
随播种基施或苗期追肥氮磷钾15-15-15复合肥225公斤/公顷,初花期追施尿素75~110公斤/公顷。花荚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80%以上[8],遇旱及时浇水。
5.3 及时防治病虫草
全生育期治虫2~3次[9]。幼苗和分枝期防治地老虎、蚜虫和红蜘蛛,开花和鼓粒期注意防治食叶性害虫和食心虫、豆荚螟、黑潜蝇等。常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25%蚜虫清乳油2 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消灭传毒介体,防治花叶病毒病。防治霜霉病用3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或其他同类药剂。防治炭疽病和紫斑病等喷洒1∶1∶100的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稀释液。苗前或苗后化学除草,中后期人工拔除大草。
5.4 适时收获
叶片发黄,且脱落90%以上,摇动茎秆籽粒发出声响时人工收获。机械收获则应在完熟期进行,此时大豆叶片全部脱落。晴天无露水的09:30~11:30或15:00~17:00机收。
[1]王海杰,林家贵,王敏芬.大豆品质育种研究进展[J].生物灾害科学,2015,38(2):102-105.
[2]赵琳,宋亮,詹生华,等.大豆育种进展与前景展望[J].大豆科技,2014(3):36-39.
[3]余永亮,杨红旗,许兰杰,等.高产、稳产、高抗大豆新品种郑豆0689的选育[J].河南农业科学,2016,45(11):38-41.
[4]刘星贝,佘恒志,汪灿,等.大豆品种西豆9号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J].种子,2015,34(12):101-102,105.
[5]任秀荣,赵景云,苗任重,等.高蛋白大豆新品种驻豆12的选育[J].河南农业科学,2016,45(1):50-52.
[6]孙石,王宗标,王幸,等.早熟高产大豆新品种徐豆9号的选育与应用[J].大豆通报,2002(2):17.
[7]王曙名,孟凡凡,郑宇宏,等.大豆高产育种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9):62-166.
[8]徐淑霞,周青,张志民,等.高产大豆新品种安豆5156的选育[J].中国种业,2016(11):61-62.
[9]李金花,耿臻,杨青青,等.大豆新品种周豆23号[J].中国种业, 2016(11):76.
S565.1
B
1674-3547(2017)01-0050-03
2017-02-10
徐静,农艺师,主要从事大豆、小麦等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E-mail:455769259@qq.com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蛋白专用型大豆新品种选育及示范(152102110009)
**通讯作者:纪永民,研究员,主要从事大豆新品种选育、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E-mail:198058527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