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医师 王建华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它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在糖尿病的诸多并发症当中,最为严重的当数糖尿病肾病。如果患者的血糖控制不好,10~20年后约有50%的患者并发肾脏损害,严重者甚至会发展为尿毒症。据统计,糖尿病肾病患者约占全部糖尿病患者的1/3;糖尿病患者尿毒症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增加17倍;在接受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中,有2/5是由糖尿病引起的。
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有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蛋白(特别是植物蛋白)饮食、吸烟、病程长、遗传易感性等。长期慢性高血糖与肾小球微血管及基底膜中的蛋白质发生非酶促反应,形成糖化蛋白,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而高血压则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肾病起病隐匿,早期往往没有任何症状,随病程延长而逐渐加重,按照发展过程由轻到重可分为五期:1期为“肾小球高滤过期”,此期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肾脏体积增大,但肾小球结构无病理改变。2期为“间断性微量白蛋白尿期”,即运动后尿中可出现微量白蛋白,但休息后可恢复正常,肾小球的结构可有轻度异常。3期为“早期糖尿病肾病期”,主要特点是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30~300毫克,尿蛋白排泄率在20~200微克/分钟。4期是“临床糖尿病肾病期”,出现大量蛋白尿,尿蛋白>0.5克/24小时,尿蛋白排泄率>200微克/分钟,伴有水肿、高血压等。5期为“肾衰竭期”,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进一步加重,可出现贫血、电解质紊乱、酸中毒、恶心、呕吐、肾性骨营养不良等,最终进入尿毒症期,患者必须进行肾脏透析或肾移植。
患者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务必同时检查肾功能,尤其是检查能反映肾脏早期损害的指标(如肾小球滤过率、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及排泄率等),如若正常,以后每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当患者出现水肿、临床蛋白尿时,病情往往已不处于早期。早期诊断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查肾小球滤过率;二是查尿微量白蛋白定量;三是尿渗透压是否降低,主要是查禁水12小时情况下的尿渗透压。另外,还可结合眼底检查结果。因为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同属于微血管病变,两者常常同时发生。
首先,要严格控制血糖高血糖是导致肾脏损害的重要因素,因此,一定要长期把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通过严格控制血糖,患者可大大减少肾脏病变的机会,同时,也可使大多数早期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期)得到逆转或延缓病情发展。
其次,要严格控制血压严格控制血压,能明显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蛋白滤出,延缓肾功能损害的进程。
第三,要降低血脂及血黏度血脂异常也是肾损害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应当把血脂(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正常范围。
第四,要适当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高蛋白饮食可以增加肾小球的灌注压及滤过率,使尿蛋白排出增多,因此,为减少肾脏的负担,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即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如有水肿,还应限制盐的摄入量。
第五,要注意戒烟、避免泌尿系感染早期糖尿病肾病(即前三期)经过积极治疗是完全可以逆转的。但由于糖尿病肾病起病隐匿,在病情初期几乎没有症状,因而容易被患者忽略。因此,一旦确诊为糖尿病,不论有无水肿,均应常规做尿微量白蛋白(注意:不是普通尿常规)及肾功能检查,以便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