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饶 登 学
石阡县拥有独有的地方特色茶树品种-石阡苔茶,它作为一种栽培型茶树品种,被视为“研究贵州地方茶树品种的活标本”。其母树属古茶树系列,石阡古茶树,作为见证石阡悠久茶叶发展历史的活化石,同时更是石阡苔茶品质的本源和石阡各民族茶文化的历史载体。
早在2013年,石阡县就成立了古茶树调查工作组,并于当年11月展开野外调查工作。通过寻访村寨干部及老茶农,了解古茶树的生长环境、区域和历史情况,查看古茶树具体生长位置,收集各乡镇古茶树、古茶园相关信息、资料。调查队携带专业调查工具和设备按图索骥,以乡镇为基本调查单位,逐个进行调查,重点调查种茶面积较大、种茶历史悠久的乡镇。调查内容包括:了解本地古茶树数量、生物学特性、生长状况、生存环境及病虫害情况等。此次调查共涉及13个乡镇,105个村,196个村民组,共排查古茶树31499株.其中,按照方案要求,达到挂牌条件的38株(主干被砍掉的31460余株当年没挂牌,计划在2017年底前将主干高度恢复到3.5米以上的16000余颗进行挂牌)。通过此次调查,基本摸清了全县部分野生型、栽培型古茶树资源的分布状况、利用现状等情况。
在做好普查工作的同时,石阡县针对古茶树还特别制定了保护措施。通过划定古茶树生态保护区,在古茶树生长区域划定生态保护地带,停止在该地带内砍伐、开荒种地和有毁坏古茶树生态的一切活动。对每一棵古茶树挂标识牌,建立古茶树档案,做到每棵古茶树“有名有姓”,利于管理。加强养护管理,按照实际需要修建防护围栏,严禁采摘;严格按照有机茶园技术标准对古茶树进行水肥管理,及时对古茶树进行病虫害防治。加强宣传,深入宣传古茶树的存在价值和保护意义,增强人们对古茶树的保护意识,禁止对古茶树的人为破坏。同时出台了管护制度,加强对破坏古茶树行为的惩罚力度。
石阡苔茶早在唐代、明代作为贡茶成为茶中“贵族”,每年上贡朝廷。此后,石阡苔茶一直在历史长河中闪着光。北宋乐史编著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明白写着“夷州(今石阡)、播州、思州以茶为上贡”。
明太祖洪武21年(公元1388年)开始设立仓库收贮茶易马。当时能给明庭上贡茶的地方是五个布政司和两个直隶府。贵州布政司是其中之一,每年上贡茶的数量名列第二,仅次于浙江布政司,高于江西布政司、福建布政司及松江府、常州府。民国二十七年《新黔日报》载:“贵州茶之多,首推安顺,年产一千七百余担,而茶味之美,则以石阡茶为巨擘焉”,“石阡茶叶大有畅销全国之势矣”。
1949年后,石阡成为全省红茶和青毛茶主产区。出口西欧,苏联,调配西北,云南、广西等地区。1958年,时任石阡县新华茶叶专业村支书谭仁义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带上茶叶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群英大会”,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的石阡县题词:“茶叶生产,前途无量”。
石阡苔茶是原生于石阡县境内的古茶树,经千百年来的自然繁衍和人工驯化而形成的地方优良特色茶树品种。史料记载,石阡县境内分布的大量野生古茶树,可说明石阡是茶树原产地之一,原产地是最适宜该物种生长的地方,基因决定原产地生长出来的是最优的;中国有很多地方茶树品种,但地方茶树良种为数不多,极其珍贵,石阡苔茶是贵州被写入《中国茶树品种志》仅有的八个地方品种之一,是贵州目前推广面积最大、市场潜力最好、产品差异化最明显、品质最优的品种,同时是贵州唯一坚持以群体优良茶树品种为战略品种支撑特色化茶产业发展的产茶县。产品质量的竟争最终是品种的竞争,石阡苔茶品种适制性广,不仅可以生产高品质的绿茶,同时可生产高端的红茶,产品“香高、味醇、耐冲泡”,品质独具特色,水浸出物高于国家标准10个百分点以上。石阡苔茶经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安徽农学院等多家检测机构多年多次检测结果:富含钾、锰、锌、硒、铷等人体有益微量元素,“石阡苔茶有长寿茶和健康生活领跑者以及钾(甲)天下”之美誉。同时石阡苔茶是贵州唯一一个在全国推广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的地方群体品种,全国推广面积近60万亩。石阡县2011--2013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原产地再添加地方良种比翼齐飞,赋予了石阡苔茶鹘立群雄的独特品质。
“石阡苔茶”母树属古茶树系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研究贵州地方茶品种生态课题的活标本。1985年,被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品种,是发展茶产业的战略品种,2009年列入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第六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专家评审组通过实地考察,认为石阡苔茶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优良,特别是富含有益人体所需的钾微量元素,具有较强的独具性和不可替代性。经过多次的传播引种,已遍及省内外,在浙江省的新昌县和杭州梅家坞一带,就种有4万余亩石阡苔茶。
近年来,石阡县大力发展茶产业,被评委“中国苔茶之乡”,茶园面积突破38.8万亩,并规划到2018年底实现60万亩,跻身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石阡苔茶已成为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