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裕强
湄潭古茶树
湄潭属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记载的茶叶产地“夷州”属地,产茶历史悠久,品质优秀。那么,已成为贵州茶业第一县和全国茶园种植面积第二县、全国茶业百强县第二名的今天,是否还有古茶树存在呢?
答案是肯定的。自2011年5月起至2014年12月止,湄潭县人民政府先后开展了三次全县古茶树资源调查工作。据调查结果显示,全县境内已发现拥有古茶树3万余丛。部分古茶树经初步鉴定是唐宋及元代种植,其余大多则为明清时期栽种。湄潭古茶树均属于灌木型,苔茶品种。在历史上历经土著人、屯兵、大户人家种植这几个重要阶段。
湄潭古茶树主要分布在以县城象山向南延伸的一带山脉,涉及兴隆、抄乐、茅坪、石莲等地;以中华山向北延伸的一带山脉,涉及鱼泉、洗马、永兴、复兴等地。南部主要集中在兴隆镇红坪村的下坝,大庙场村的云贵山、花园坪、庙坡顶、上坝、湄水沟、大屋基、大面坡、小泥坝、颜家坡、黄泥堡、客溪、白筠山,凉桥村的清水湾,庙堂坝村的罗侯溪、打木垭等地,据调查统计,现仍保存有各个时期种植的古茶树13330余丛;茅坪镇桂花村的平顺坝,石莲镇黎明村的团结一带,现仍零星保存有200余丛。北部主要集中在复兴镇的随阳山村集镇附近和三跳一带,现仍保存有明、清时期种植的古茶树1200余丛。
其中,2011年5月古茶树调查时,在兴隆镇大庙场村湄水沟的贺家沟老屋基发现有一棵古茶树,根部露出部分最大直径为38厘米,是当时发现的最大一棵古茶树。2014年6月古茶树调查时,在大庙场村小泥坝村民组青·坳发现有一棵古茶树,由上百根大小分支茶树组成,树丛高2.52米,蓬宽3米,根系最大直径为30厘米,这是当时发现的最大最高的古茶树群。2014年12月古茶树调查时,又在石莲镇黎明村团结组的一个山坡上,发现目前最大的一棵古茶树,也由上百根大小分支茶树组成,树丛高2.82米,树干最大直径26厘米,树冠最大丛蓬宽直径6米以上,初步断定为明代以前栽种。
湄潭“天下第一壶”
由于对古茶树价值认识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使大量清代以前栽种的古茶树遭到砍伐更新。加上古茶树品种较老,采摘不方便,产量较低,经济效益不高,因而导致一些茶农对古茶树的保护意识不强,甚至任意砍伐更新。
据调查,在南部兴隆镇红坪、大庙场、凉桥、庙堂坝等村和北部复兴镇随阳山村一带,一些老茶园也被毁掉,大量古茶树被挖掉,只有少数残存于田边土角;在大庙场云贵山、湄水沟、大面坡、客溪、白筠山、周家坡等地,一些老茶园还被荒废,一些古茶树与丛林灌木混在一起自然生长;在大庙场小泥坝一带,一些老茶园已被更新,重新种植现代科技品种或外地新品种。偶尔有一些地方,保留有古茶树,但只保留了根块,出土部分也被砍伐。
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外界对古茶树的价值认识提高和挖掘力度加大,湄潭古茶树还有被盗挖的现象。现已发现兴隆镇庙堂坝村打木垭最大的三棵古茶树于2010年遭盗伐,湄水沟贺家老屋基一棵18厘米的古茶树也已不见踪影。
湄潭古茶树资源,是湄潭茶业发展的重要种质资源库,是极为珍贵、独特的生物资源和茶文化景观资源。它充分见证了湄潭是古老茶区及茶树原产地之一,是茶的活化石,活的文物、档案,是自然文化遗产,是茶文化寻根的旅游景点。湄潭古茶树群,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以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医药、教学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湄潭古茶树群,还是宝贵的自然遗产和植物多样性的活基因库,对于研究茶的历史、茶树的起源,原始种类野生茶树的演化、驯化、茶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当前,湄潭县对古茶树资源的挖掘、保护,已得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而且在如何开发利用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带动茶旅方面,也开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湄潭古茶树资源,是湄潭茶业发展的重要种质资源库,是极为珍贵、独特的生物资源和茶文化景观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以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医药、教学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