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芹
略论历史类陈列的编写
彭雪芹
大纲编写是陈列筹备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由于历史类陈列必须符合历史事实,因此在编写历史类陈列大纲之前,要根据陈列主题,充分搜集相关史料、图片、实物等资料,并留心资料的真实性,对相关资料进行细致考证。在预备工作完成后,着手陈列大纲的编写。陈列大纲内容的排列要符合历史的逻辑顺序,大纲文字应当简练、准确、传神,此外,大纲在设置雕塑、油画、场景等辅助艺术展示时,应当讲究历史细节,真实生动地还原历史。
陈列展览 大纲编写 历史陈列
全国性或地方性博物馆中,通史性陈列或地方历史文化类陈列通常是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之一,此外,为数众多的革命史类的博物馆以及纪念重要历史人物或重大事件的纪念馆,其陈列也属于历史类陈列。历史类陈列在全国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中占有重大比例。
目前,关于陈列展览的现有研究中,主要集中于陈列展览的策划、陈列展览的设计等方面,从策展的角度、陈列表达的角度讨论如何规划展览主题、如何通过艺术手段从形式上更好地表达展览主题。在策划陈列到陈展设计之间,陈列大纲的编写是重要的一环,是筹备一个陈列的过程中最繁重的工作,关系着陈列主题的实现,是陈列设计的依据。然而,现今关于陈列大纲编写的论述与研究却十分少见。
如何筹备历史类陈列?在历史类陈列大纲的编写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文结合筹备广州鲁迅纪念馆基本陈列《钟声1924——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的实际经验,对相关问题略作探讨。
历史类陈列展览的筹备,第一步是相关资料的搜集与考证。不同于学术论文的写作,筹备历史类陈列不仅要搜集相关内容的基本史料,还要注重搜集相关的图片、文物等实物资料。此外,历史类陈列筹备中,需要特别注意对相关史实、图片、文物进行考证。
(一)史料的收集与考证
作为历史类的陈列展览,首要的是客观如实地展现该段历史,因此,必须对相关史实有精准的把握,明了历史的先后顺序及因果关系。这需要对相关史料进行广泛的搜集,在大量阅读相关研究之后,熟悉该段历史,梳理好历史的脉络,对该主题的历史有深刻的认识,以保证该展览在史实上准确无误。
在阅读相关著作或文献时,常常发现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不同的资料中对同一件事的描述差异很大。筹备展览中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多方查证,对多种资料进行校勘比对。
例如,在《钟声:1924——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这一陈列中,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人数,是个在该展览中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相关著作与研究论文众说纷纭,国民党一大的代表有156人、165人、189人、196人、198人、208人等不同的说法。仔细阅读各方证据与结论,参阅历史资料,我们发现中国国民党一大的代表并非全体出席了会议,有部分代表因某种原因未能来到广州参会,因此,国民党一大代表与参加国民党一大的代表人数并不相同。国民党一大代表产生的方式,每省代表名额为6人,其中,由孙中山指派3人,省内党员推选3人,海外支部每支部1人。但是在执行中,因交通不便或邮电未达等情况,各省推选的代表人数多于3人或少于3人的情况十分普遍,而海外支部的党员又向孙中山陈请加派10名代表,得到允准。综合相关资料,可查一大代表总人数增至216人。出席国民党一大的实际代表人数有多少人?在一份1924年出版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记事录》中发现了一大会场席次图,清楚地排列了196位代表的姓名、编号与席次位置,可知实际出席大会的代表196人。1
又如,李大钊与孙中山会面时间的考证。共产国际提议国共合作,为此,中国共产党于1922年8月29日召开西湖会议讨论此事,会议决定与国民党进行党外合作。随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李大钊赴上海与孙中山面谈,两人面谈的时间,多本图册上标注的是1922年8月下旬,没有更具体的日期。历史类展览需要精益求精,尽量精准,为考证到二人会谈的具体日期,翻阅研究孙中山、李大钊的多种著作,结合前后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终于证实二人会谈的日期是1922年8月31日或9月1日。2
但是,并非所有的考证都有确切的结论,不少问题由于时间久远、存世资料缺乏,无法精确考证,难以得到历史真相。此时,我们可多方阅读原始资料,多方查证相关信息,在仍然不能确信时,选择较为权威的说法,暂时运用于展览中,将来不断搜集相关资料,争取能够得到确实的结论。
(二)历史图片的收集与考证
由于陈列展览不同于学术著作,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与历史类陈列展览的展示方式,必须注意历史图片的搜集与利用。历史图片可以直观地反映主题内容,是陈列展览不可或缺的。但是,现有的图录等图书或图书馆、档案馆所藏图片中,说明文字常有错误,因此在使用某张历史图片时,一定要考证其真实性,以免张冠李戴。
图1 1924年8月孙中山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一届二中全会合影
图2 1924年6月29日孙中山在北教场阅兵留影
例如,图1在《孙中山图典》中标注为1923年秋孙中山主持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预备会议后合影,而在《孙中山与宋庆龄》《孙中山——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等图册中标注为1924年8月15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一届二中全会合影。而这张照片中的人物,各书标注相同,前排左起为邓泽如、张继、恩克巴图、廖仲恺、柏文蔚、孙中山、谭延闿、刘震寰、李烈钧、白云梯、丁惟汾,后排左五为沈定一。考查历史资料可知,沈定一于1923年8月与蒋介石、张太雷等组成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直到1923年12月15日才回到上海,因此,1923年秋沈定一不可能出现在广州,由此可断定此图应该是1924年8月中国国民党一届二中全会的合影。
又如,图2在《孙中山图典》中标注为1924年6月29日孙中山在北教场阅兵,而在《孙中山与宋庆龄》《黄埔军校史图册》等书中标注为1924年8月14日孙中山对政府扣留枪械一事对广州商团代表训话。经考查,1924年8月孙中山在大元帅府接见广州商团代表,是在大元帅府室内,但该图显然是在室外,而且孙中山背后军警林立,不符合接见广州商团代表的场景。而1924年6月29日,孙中山在广州北教场检阅军警团并举行授旗仪式,此次活动留下了一组照片,人物、背景皆与该图相符。3由此可推断该图为1924年6月29日孙中山在北教场阅兵。
历史类陈列中一般会大量使用历史图片,这些图片通常从现已出版的图册中获取,而图册编辑者挑选图片的途径不同,图片来源不一,对图片的判断也不一样,误判错判的情况在所难免,因此,我们在使用历史图片时应十分小心,将多种图录相互参照,对于说法不同的图片作必要的考证,以免出现史实错误。
(三)实物的挑选与征集
实物展品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最为直观,最有历史感,是历史类陈列中常常用到的展示手法。因此,需要注意相关文物的挑选与征集。
首先熟悉本馆文物库房中的藏品,从中挑选出适合展览主题需要的藏品,挑选时注意藏品与展览的契合度、相关性。
对于展览需要而馆藏没有的文物,就要注意多方征集了。文物征集的渠道一般有几个:各种拍卖会、私人收藏家的藏品、家属或他人的捐赠。由于文物的存世情况并不明晰,因此特别需要长期留心,多渠道的搜索征集。
如果馆藏以及能够征集到的文物不多,不能充分展示出陈列的主题,也可以有选择地复制一些相关文物作为补充。首先考虑好陈列所需要哪些文物,了解这些文物的馆藏地点,联系复制事宜,这个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也需要提前着手准备。
(一)大纲文字
相关基础史料、图片、文物的搜集与准备工作大致就绪,就可以着手陈列大纲的撰写了。首先,需明确该陈列展览的目标观众人群,考虑好该陈列展览的定位,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编写。其次,历史类陈列的编写,从结构上说,需针对陈列的主题,分析其历史脉络,确定陈列的主线,再根据主线的历史进程,分门别类,将陈列划分为几个部分的内容。陈列的各个部分,须围绕着陈列主题,互相呼应。
一些博物馆观众参观行为的调查显示,观众在一张图片、一个展品前停留的时间非常短暂,大多数观众并不会仔细地阅读每一个文字,因为,展览说明文字需要简练,不能繁复,需要用最短的文字讲清楚该图片或展品的含义。
作为历史类的陈列展览,说明文字一定要简练、准确、客观、传神。对图片或展品的描述,通常使用陈述性语言,少用形容性的词汇,陈述历史事实,不夸大、不缩小。要反复斟酌说明文字,不能出现史实错误。
在有限的参观时间内,如何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说明文字的处理上,尤其是展览各部分标题的描述上,要提炼传神的文字,把该部分的主要内容、主要意思传达给观众,标题尽量醒目。
陈列的标题,包括陈列主标题与各部分标题,应当简洁凝练、醒目传神、内涵丰富,高度概括本部分的主旨,陈列各部分之间的标题在语言风格上应当保持一致,并与主标题相呼应。而陈列的前言或导言,浓缩本部分的主要内容或布展思路,应当精炼而准确。
陈列大纲写好后,最好组织一到两次的专家论证会,请一些史学的、博物馆的专家,对陈列大纲的内容从史学的角度、陈列的角度,进行多方面的论证与建议,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补充,完善陈列大纲。
(二)艺术展示
目前国内博物馆、纪念馆中,历史类陈列展览通常会使用雕塑、场景、油画等多种陈列手法,进行多方位的展示,以丰富多变的形式,更好地营造历史氛围,接近历史现场。在大纲编写的过程中,编写人员要考虑哪些内容需要采用这些艺术化、技术化的手法,并且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雕塑、油画等艺术品的创作或场景的布置,由于事关历史,特别需要符合历史真实,需要讲究细节。
以人物雕塑为例。陈列大纲的编写中,首先确定好雕塑的主题内容,考虑好人物雕塑的结构布局。其次,雕塑人物的身体姿态、神情、身着服装的款式等各种细节,也需要特别进行考证。
在《钟声:1924——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中,需要创作一组雕塑《孙中山与李大钊会谈》。该雕塑讲述的历史事件是1923年8月底,中共西湖会议确定了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方针之后,中共领导人李大钊在上海孙中山的公寓客厅里与孙中山会见,商谈国共合作与中国国民党改组等问题,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此次会谈历史意义重大,为了使雕塑能够真实地呈现出二人会谈的历史画面,我们考证了相关历史细节。会谈是在孙中山在上海莫里哀路的寓所客厅里进行的,这个寓所现今是上海孙中山故居,仍旧保持着旧日风貌,故居内部也复原了孙中山居住时候的布局,因此,我们首先考查了上海孙中山故居的客厅布置,沙发与茶几的款式及摆放位置,推断二人会谈时的周边场景,以确定雕塑中的人物结构关系与布局。其次,考证二人的衣着服装。会谈是在1923年的8月底,当时正值夏季,但是民国男士在正式场合很少衣着短袖,正式的着装一般为长衫、西装、中山装等。参考多种孙中山、李大钊图录中的照片,可见,李大钊多身着长衫,而孙中山则早年多身着西装,中年西装与中山装并重,晚年以中山装为主,故确定雕塑中孙中山身着中山装,李大钊身着长衫。而中山装的款式也屡有变迁,民国初年、上世纪20年代与50年代的中山装在款式上并不完全一致,先后有立领、小翻领之分,无口袋、四个口袋之别,口袋的款式也有细微的变化,参照中山装在上世纪20年代的形制与当年孙中山的照片,确定了孙中山中山装的具体款式。再者,二人各自的发型、鞋子、身高胖瘦,以及神情也需要仔细考虑,尽可能接近历史真实的面貌。
创作布置历史场景时,也都需要做到逼真,讲究历史细节。“一大”陈列中《攻克惠州城》,描述1925年10月第二次东征中东征军攻克惠州城的场景。为了真实地展现这场激烈的战斗,我们考证了惠州城的城墙,双方军队的布阵情况,使用了哪些武器以及当年各种武器的样式,双方军队的军服及标识、旗帜等的样式、颜色,力求接近当年的历史现场。
广州鲁迅纪念馆钟楼礼堂是1924年孙中山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场,为展示第一次国共合作确立的历史场景,我馆复原了中国国民党“一大”会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复原的会场中,主席台上方悬挂着孙中山的中山装标准照,但曾有人提出异议。为准确地复原当年的历史场景,我们查找相关人物的回忆录、日记等,没有相关记载,又翻阅当年广州发行的几种报纸,也没有关于这一细节问题的记载,后来,在1924年1月上海《民国日报》的一篇报道中,找到了描述一大会场布置状况的文字,明确写着会场主席团上方悬挂着孙中山的戎服肖像。随后,查找孙中山所有照片,孙中山穿着戎服的照片只有一张,即孙中山在广州就任海陆军大元帅时的留影。于是,此次复原的会场中,主席台上方用的是孙中山就任海陆军大元帅时的戎装照。
陈列大纲完成后,交给馆内设计人员进行立面与平面的设计,如果馆内没有设计人员,则可以根据目前的政策,对陈列设计与制作进行招标,选择一家可靠的展览设计公司,进行设计与制作。
虽然陈列大纲已经完成,但陈列的编写人员并不是万事大吉了,而是需要密切与设计人员配合、沟通。设计人员通常考虑如何让展览好看,增强设计感,力求呈现最佳视觉效果,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此,在图片、实物等排版上注重形式上的美观,但是通常忽略历史的逻辑。另外,设计人员在展览内容的把握上也往往会不到位,对于陈列各部分中哪里是主要内容,需要重点突出,哪些是一般内容,可能会出现偏差。因此,大纲编写者必须时常与设计人员保持联系,将该展览思路、逻辑顺序、需要重点突出的内容告知设计人员,尤其需要向设计人员强调,在排版中注意按照历史的逻辑顺序或时间顺序排列,不能因为形式的需要而随意调整,忽略陈列内容之间的时间顺序,造成陈列内容前后颠倒、违背历史逻辑。
例如,《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最初的版面设计稿中,设计人员将《孙中山就任海陆军大元帅时留影》这一历史图片,放在《讨袁军在阵地装设大炮》《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时亲书的誓约》等图片之前。由于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在国内无法立足,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建中华革命党,1917年9月,为领导护法运动,广州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这才是历史的顺序,而版面设计颠倒了事件发生的事件顺序,是不符合历史逻辑的。这种情况不能在历史类陈列中出现。
历史类陈列是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通过历史类陈列,民众可以了解中国历史,增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可以认识当地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可以学习历史人物的奋斗精神和革命事迹。如何更好地发挥历史类陈列的宣传与教育功能,让历史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我们认为,提高历史类陈列大纲的编写水平是重要途径,值得博物馆从业人员认真研究。
[1] 余齐昭.孙中山文史图片考释[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9.
[2] 陈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1.
[3] 周兴樑.关于国民党“一大”代表人数诸问题的考辨[J]. 中共中央党史资料,第31辑,1989.
[4] 张仲良.关于国民党“一大”代表人数考[J].江汉论坛,1986(6).
[5] 朱文通主编.李大钊年谱长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 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孙中山图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7] 张磊等主编.孙中山与宋庆龄[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8]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孙中山——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9] 中国革命博物馆编.黄埔军校史图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注释:
1陈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1:1802. 2朱文通主编.李大钊年谱长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76.
3余齐昭.孙中山文史图片考释[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9:256-163.
2016-10-16
彭雪芹,女,河南周口人,任职于广州鲁迅纪念馆,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博物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