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学生,学不一样的化学

2017-04-14 11:14吴冰王伟群
化学教与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融合

吴冰+王伟群

摘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与特点开展化学教学,让不一样的学生学习不一样的化学,值得每一位化学教师去静心思考、精心设计和潜心研究。

关键词:教育的目的;艺术特长生;教学线索;融合;衍生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4-0066-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4.023

一、问题的提出

在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再次引发世人的关注和思考。德国现代教育体系开创者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的心灵获得陶冶。而如何唤醒心灵,关键是教育必须满足人的需求。澳大利亚的科学教育家皮特费逊认为科学教育可以有三大功能,即满足社会需求、文化需求和个人需求。因而,科学教育应满足社会、文化和个人需求,应从一种外在需求转变为每个人的内在需求,提供给人有用的科学知识及思考、行动的方法,帮助所有人实现未来丰富的生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1]”“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2]。”那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与特点开展化学教学,让不一样的学生学不一样的化学,值得每一位化学教师去静心思考、精心设计和潜心研究。

二、案例设计与分析

1. 设计意图

基于以上观点,笔者选择高中生群体中与普通类学生在志趣、发展方向等方面存在不同的艺术特长生作为实践对象。这些学生今后大多会报考高等艺术类院校或综合类大学艺术专业,或将从事与艺术相关行业。由于他们都不参加化学高考,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也不高,有的学生自认为化学与自己未来生活关系不大,往往对化学不感兴趣。但这一群体的学生也非常有特点,大多性格外向、开放、活跃、感性,有较强的直觉感悟能力。为了能更好地兼顾学生特质和发展所需,笔者尝试将化学与艺术融合,在促进学生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的同时,帮助学生用化学服务于艺术,服务于今后的生涯发展。

2. 设计思路

在教学设计中,笔者以化学知识为主线,挖掘与化学知识相关的艺术线索,在展示和利用学生艺术特长的过程中,复习和巩固学业水平测试相关知识点、体验化学实验探究过程,并利用化学知识解决他们艺术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知识与艺术的融合可以衍生好奇心、兴趣、美感等。而情感方面的升华又促进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更好地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3. 教学设计

在本案例研究中,笔者选择以铜为结合点,以含铜乐器的相关知识与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铜”及相关反应原理、离子检验的复习等为教学内容,设计了三条教学线索,即艺术线、化学知识线和情感线。三条教学线索中,两条明线非常清晰:一条是根据学生的特长和生涯发展需求设计的艺术线,另一条是依据江苏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和学生目前化学学习基础设计的化学知识线,这两条线索之间是互补的。另外,还含有一条暗线,即情感线,由化学知识线与艺术线融合而衍生,而又对前两者产生积极的作用。具体设计为:

4. 教学实施的过程

本案例在高二年级的音乐特长班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欣赏美妙音乐时的专注、演奏乐器时的投入,到学习化学知识时的用心、交流讨论时的积极、动手实验时的踊跃……,无不让人感受到,当学生内心学习所需被激发、调动起来之后呈现出来的不一般的精彩。这既是一堂别开生面的化学课,又是一个艺术享受的过程,也展现出了不一样化学教学的魅力。

(1)音乐情境中化学知识的学习

化学和艺术虽然在研究领域的起源上不同,但两者却密切相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创造物质的重要自然学科,具有实用性和创造性,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是一门崇尚美、蕴含美、追求美的学科。而艺术的形象思维则能为化学的发展提供灵感和启迪。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音乐生活中学习化学知识,能更大程度地激起艺术特长生情感上的共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将课题定为“含铜乐器的化学韵律”,既突出了音乐的“韵律”、与铜元素相关的化学知识,又暗指两者之间的融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开始时先由特长学生演奏不同材质的笛子,其他同学辨别音质音色,提出乐器音色的不同很重要的原因是材质不同,是由于铜的特性和铜合金中不同金属的配比而导致的,从而使学生复习了金属和合金的通性;再如,借助青铜材质编钟、笙的关键部位——笙簧与笙绿、黄铜材质萨克斯等一系列与“铜”相关的乐器为载体,让学生观看相关图片、编钟演奏视频、笙绿制作工艺、阅读资料了解含铜乐器表面铜锈成分的不同、进行萨克斯才艺表演等,由此不断创设与艺术相关的教学情境,并设计一系列与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相关的化学问题有层次地展开教学:金属的氧化,涉及方程式的书写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金属腐蚀原因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涉及实验的设计和操作、Cl-和CO32-离子的检验、物质的量的计算。由此,学生探求知识的兴奋点不断被刺激,化学学习也就逐渐走向深入。

(2)知識学习中情感的体验

本案例最重要的主线无疑是化学知识线,观察、阅读、思考、讨论、实验等让学生体验到化学课的典型科学学习活动过程,但通过艺术线的设计,使学生似乎回到了熟悉的音乐生活,如演奏、聆听、赏析、辨音等。从艺术生活走向化学活动,让化学活动贴近艺术生活,两种学习的相融,让具有艺术特长的学生了解、接触与艺术密切相关的化学,可以使学生感悟到化学能为艺术创造和追求提供必要的材料和工具,是艺术的物质基础和知识基础,能让不同志趣和不同特长的学生找到化学与其未来职业和未来生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内驱力。情感方面的升华又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音乐生活背后的科学道理,提升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专业学习和化学学习方面获得多方面的成长与进步,在三者之间的融合与碰撞过程中得到更多的灵感和启迪。例如,由笙绿的研制、笙绿对笙的音质音色产生影响及其生成原理和打磨原因的学习,感悟到“细节决定成败”的观点;从碱式碳酸铜是笙绿的主要成分,对乐器笙起到了改善音质音色、保护簧片的积极作用,但青铜乐器中碱式碳酸铜的生成会影响乐器的外观和音色,但同时又因为其结构比较致密,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青铜乐器生成碱式氯化铜(青铜器 “癌症”)的生成,从中悟出要学会“一分为二辩证看待事物和现象”的认识等,这些通过知识学习得到情感上的升华,对看问题较直观、感性的艺术特长生来说也是一种良好品质的培养,对其专业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日后生活与专业发展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三、教学反思

本节“含铜乐器的化学韵律”教学案例,基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心灵,而如何唤醒心灵,关键是必须满足人的需求”的理念,选择与普通高中类学生在个性特点、发展方向等方面存在差异的高中艺术特长生为对象,基于学生经验,以铜及其化合物为化学教学与艺术教学的结合点,展开了以上教学设计和实施。实施结束后,笔者分别采用纸笔测试法评价了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运用活动表现评价法测评了学生艺术特长方面的表现情况,又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的形式测评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提升。评价结果表明:以上教学设计与活动的实施,不仅传授了知识,展示了学生的专业特长,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需和创造力,唤醒了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使学生充分感悟到了化学与艺术的融合之美、由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所体现出的神奇魅力以及在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折射出的一系列哲学思想,使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进步、发展和提高。

以上案例,虽然主要是一次针对艺术特长生的分析和拓展尝试,就其研究对象而言,或许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其对于教育根本目的思考及基于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来开展教学活动的理念和设计思想却有着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价值,而对于当今教育界所关注的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中,如何提升当代学生的人文底蕴和审美情趣的研究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通过上述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过程,笔者真切感悟到:作为一名与时代同行的教师,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心所需和今后的发展所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潜能、兴趣与志向的统一与结合,围绕如何解决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机制问题来开展教学工作,努力让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使学生的学习由“外压”变“内驱”。同时,社会是多元化的,时代的发展需要多样化的人才,教师需注重自身内涵和修养的不断提升,需要关注跨学科的接觸、理解和教育以及科学思想与文化艺术元素、人文思想的融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创造的自由度和个性化,为学生多方面的成长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1

[3] 叶学贤,贾云福,周孙录,吴厚品.化学成份、组织、热处理对编钟声学特性的影响[J]. 江汉考古,1981,S1

[4] 刘玉堂,张硕.曾侯乙编钟与中国古代艺术和科技成就[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9,5(9):598

[5][6][7]黄林潜.笙绿的研究[J].乐器,2010(07):10-13

[8] 胡星明,毕建洪.青铜文物腐蚀与保护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4(7):77-78

猜你喜欢
融合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反思——以《价格变动的影响》“融合课”为例
公益广告
破次元
阅读理解
融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