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佳琳
摘 要: 慎子是战国中期稷下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慎子》一书,在先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对于《慎子》的研究,多集中对《慎子》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版本考证、训诂以及辑佚等方面,鲜有对《慎子》文体特征的探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慎子》的文体特征,一方面有利于发掘《慎子》一书的文学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一窥战国中期论说文的整体风貌。
关键词: 《慎子》 论说文 文体特征
慎子(约公元前395—前315年),名到,战国中期思想家。慎到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较简略,据《史记》和《汉书》记载,仅可知慎到为赵国人,后来到齐国做稷下学士,大约与田骈、淳于髡等人同时代。著十二论,或著《慎子》四十二篇。本文对《慎子》文体特征的研究,即以清学者钱熙祚所校本为底本。
先秦诸子著作的文体种类繁多,既有韵文,也有散文。论说文是古代散文之大宗,先秦诸子的说理散文最具代表性。论说文强调“论”与“说”,论即议论,说,就是说明事理。说理散文发展到慎到所属的战国中期已经渐趋成熟。郭英德《中国古代文学论稿》将文体的基本结构分成从外至内的四个层次,即体制、语体、体式、体性。①从文体的呈现层面看,文本的话语秩序、规范和特征,要通过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范畴体现出来,这就是体裁、语体、风格②。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慎子》内外层次的文体特征。
一、《慎子》的体裁
黄庭坚曾说王安石评文章“常先体制,而后文之工拙”③。体制现一般指文章格局与体裁。从现存的资料看,《慎子》作为论说文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此前诸子散文中,《老子》是诗歌般的的体式行文;《论语》以语录体为主,杂有少量的叙事成分。《庄子》中有大量的寓言,叙事成分的比例甚至高于议论。究其原因,是先秦文学作品的文体界限不清晰,整体的形态呈现出文、史、哲不分的特点。从现存《慎子》的资料来看也有这方面的特点,只是相较于之前的作品,其议论的比例更大,手法更为“纯粹”,这也与战国以来诸子说理散文文体逐渐清晰化的趋势相一致。正如章学诚《文史通义》所言:“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④
现存的慎子七篇,虽然篇幅有所缺佚,但每一篇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各篇围绕着不同的论点,集中展开论辩与说理,且其论证方法也趋成熟,类比法,反证法,归纳法等方法往往穿插使用,使得文章的逻辑严密。如《慎子·威德》:
毛嫱、西施,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倛,则见者皆走;易之以元緆,则行者皆止。由是观之,则元緆色之助也。姣者辞之。则色厌矣。……故腾蛇游雾,飞龙乘云,云罢雾霁,与蚯蚓同,则失其所乘也。⑤
慎子运用一连串的类比,用毛嫱、西施的穿着与其受关注程度的关系,跋涉与负重的关系,腾蛇、飞龙与云气的关系,说明依托的重要性,最后归纳出贤德并不能使不肖者服从,而权势地位却能使贤人屈服的结论。类似的手法在《慎子》中亦屡见不鲜。《文心雕龙·事类》篇中有言“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⑥虽然我国古代论说文的完全成熟是以《韩非子》和《荀子》为标志⑦,但战国中期的《慎子》已经有专以议论为主要手段的独立篇章,一方面体现了先秦诸子散文的类型过渡,也体现出春秋以来论说文文体的逐渐清晰化。
二、《慎子》的语体
现代语言学认为,语体是适应不同交际功能、不同题旨意境需要而形成的运用语言特点的体系⑧。先秦诸子创作论说文的目的是宣扬自己的观点并且让统治者采纳,所以就需要有很强的论辩技术。《慎子》一书就通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达到了慎到说理的效果。
首先,《慎子》中存在大量的譬喻。慎到运用生活中的事例,将抽象的道理用具体可感的事物表达出来。天与地,如“天有明,不忧人之暗也:地有财,不忧人之贫也。”(《慎子·威德》)日常事物,如“弩弱而矰高者,乘于风也”。(《慎子·威德》)这些丰富的事类,使得说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其次,对偶、排比和顶真修辞穿插使用,使文章出现骈散结合的特点。先秦诸子百家的说理散文中,对偶句式极为常见。由于先秦时期的文体界限不甚明朗,对偶句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让说理散文呈现出骈文的特征。从作品的文学性来看,对偶句式的使用能使得作品恢宏富丽,使论说语言流畅并且具有声韵美。
《慎子》中对偶句的使用已经相当成熟且富于变化。第一,在句式上有长短之分。长句对偶诸如“故臣有两位者国必乱。臣两位而国不乱者,君在也。恃君而不乱矣,失君必乱;子有两位者家必乱。子两位而家不乱者,父在也。恃父而不乱矣,失父必乱。”(《慎子·德立》)短句对偶如“官不私亲,法不遗爱。”(《慎子·君臣》)第二,在句意上有正反之分。正对偶上下两句文意相似,如“孝子不生慈父之家,而忠臣不生圣君之下。”(《慎子·知忠》)反对偶则是上下两句文意相反,起到对比的作用。如“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慎子·民杂》)这些对偶句的使用,不但使文章的文學色彩更加浓厚,同时又有实质性的说理内容。正如刘勰评对偶的原则“必使理圆事密,联璧其章,叠用奇偶,节以杂佩,乃其贵尔。”⑨
为增加文章的论说气势,慎到还多次使用排比句式,如“故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治乱安危、存亡荣辱之施,非一人之力也。”(《慎子·知忠》)另外,慎到还运用到顶真的修辞格。如“劳则有倦。倦则衰。衰则复反于不赡之道也。”(《慎子·民杂》)顶真这一修辞格在《诗经》中虽已经存在,但仍只是雏形,其主要目的是便于记诵,并求文辞通畅,在战国时期蔚然成风。⑩从《慎子》、《荀子》等书可看出这一趋势。排比句和顶真格的使用,使得文意逐步加深并且富有逻辑,使说理由浅入深,通过抽丝剥茧最后有条理的呈现出来。
多种修辞格的运用和散句结合在一起,使得《慎子》呈现出整散结合的特点。吕祖谦《古文观止》有言:“一篇之中,须有数行整齐处,数行不整齐处”{11},整散句的结合,使文章既整饬又不僵化。《慎子》一方面展现出慎到敏锐的思辨和精湛娴熟的论说技术,另一方面折射出诸子说理散文的艺术美感。
三、《慎子》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综合运用风格手段的结果。从调音、遣词、择句、设格到谋篇的风格手段,综合地反映在一部作品里,这就形成了它的语言表现风格。{12}通过研究与分析,本文认为《慎子》的语言具有以意名篇,主题鲜明;正反论证,说理透彻;通俗明了,文风简劲等风格特色。
首先,以意名篇,主题鲜明。战国末期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其他诸子散文一样,《慎子》一书也是密切为现实服务的。正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言“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13}因此,诸子散文“涉世”色彩十分浓重,文章大抵都是宣传其政治理想的产物。《论语》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主张,《韩非子》顺应时代变化,呼吁法治与变革,即便看似逍遥无为如《庄子》,也常常流露出对当时社会的强烈批评。
《慎子》一书成于战国中后期,虽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法治思想仍是其政治理论的基本内容。《汉书·艺文志》就列之于法家类,并注云“先申韩,申韩称之”{14}。作为崇尚功用的法家一派,慎到讲求文章的实用性,往往使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提出观点。现存《慎子》七篇都是以意名篇,以文章主题作为篇名,使读者一目了然,容易抓住关键。例如《慎子·德立》云:
立天子者,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者,不使大夫疑焉;立正妻者,不使嬖妾疑焉;立嫡子者,不使庶孽疑焉。疑则动,两则争,杂则相伤,害在有与,不在独也。故臣有两位者,国必乱。{15}
德,指的是地位和名分。德立,就是要确立封建的等级制度。为什么要德立?慎到认为只有通过“德立”的方法,国家才能安定,得到治理。反之,就会混乱。
如何处理君臣关系呢?慎到主张君主要依据法制来处理国家事务与君臣关系,不符合法制的话不听,不符合法制的劳作不算劳作,没有功劳的亲人不认命官职,“官不私亲,法不遗爱”。
可见,慎到说理有自己的特色和步骤——以文章主题作为篇名,一开篇就提出问题,接着有条理的分析问题,针对问题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以事实为论据加以论证,从而得出结论。慎到这种紧扣主题的论说逻辑,主题之鲜明,论析之透辟,无不令人称赞。
其次,正反论证,说理透彻。类似于《韩非子·内储说》提出的“先立说,后举事,叙议共参,正反相验”的论说方式,《慎子》善于旗帜鲜明地提自己的政治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说明论证,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慎子·民杂》云:
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已。故事无不治,治之正道然也。君之智,未必最贤于众也,以未最贤而欲以善尽被下,则不赡矣。{16}
在君主与臣子的关系方面,慎子主张“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反对君主一味任智。认为君主应该“君无与焉,仰成而已”。文章从正反两个反面深刻剖析,层层递进,说理透彻,引人深思。
慎子辩难,大都切合实际、言之成理,有很强的逻辑性。这要得益于他对大量史实的掌握和归纳推理能力,使他在论述的时候能得心应手的运用各种历史材料,有的放矢,论证自己的观点。例如《慎子·逸文》:
有虞之诛,以幪巾当墨,以草缨当劓,以菲履当刖,以艾鞸当宫,布衣无领当大辟,此有虞之诛也。斩人肢体,凿其肌肤,谓之刑;画衣冠,异章服,谓之戮。上世用戮而民不犯也,当世用刑而民不从。(《御览》六百四十五){17}
在有虞氏时代,刑罚只是象征性的,并不损害人的身体;而当代的刑罚则割断人的肢体,挖去人的肌肤。然而,在上古时代的百姓都不敢犯法,如今使用残酷的刑罚百姓并没有顺从。
以史论说,是慎到展开论证惯用的手法之一。慎到往往先提出观点,然后征引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历史,奠定说理的事实基础,为之后的深入阐述作了强有力的铺垫。这种以不容争辩的历史事实给人一种不容置疑之感,使人信服。无怪乎明人陈爵典评价其文曰“文自奇特,且有感慨,跌宕之势,愤激自词。”{18}
最后,平白晓畅,文风简劲。现存《慎子》七篇及逸文,语言平白晓畅,通俗流利。在崇尚功用思想的指导下,《慎子》文章语言并不晦涩难懂,故作高深,而是以流畅、平实、简洁的语言论说其深奥的哲学道理与复杂的政治主张,使读者更易接受。
首先,文章语言通俗明了,富有口语色彩。如《慎子·逸文》“一兔走街,百人追之,贪人具存,人莫之非者,以兔为未定分也。积兔满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定之后,虽鄙不争。”{19}这样明白如话的语言,放在千年以后的当下,也能很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又如“匠人成棺,不憎人死,利之所在,忘其丑也。(《慎子·逸文》)匠人制作棺材不厭恶人死,正是因为受了利益的趋势,忘记了其行为的丑恶。寥寥数语,将见利忘义行为刻画的淋漓尽致。
同时,《慎到》中还引用俗话、谚语等。例如“谚云:不聪不明,不能为王;不瞽不聋,不能为公。海与山争水,海必得之。(《慎子·逸文》)
此外,《慎到》中还大量地引用古代君王的事例、孔子的蔵言,以及诗、传等典籍名言,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服力,使语言既平易简洁又充实厚重。
《文心雕龙·诸子》曰“慎到析密理之巧”{20},盛赞《慎子》说理之透彻。周敦颐评曰“翟下能言者慎到为最,屏去谬妄,剪削枝叶,本道而附于情,立法而贵于上,非田骄、尹文之徒所能及。五篇虽简约,而明白纯正,统本贯末,自古论王政者,能及此鲜矣。”{21}虽然周氏是针对“论王政者”而言的,以此评价《慎子》全篇,也切中肯綮。
注释:
①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第1版:4.
②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103.
③见黄庭坚.书王元之《竹楼记》后.豫章黄先生集(卷二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章学诚.文史通义.上海书店出版,1988.3,第1版:17.
⑤钱熙祚,所校.慎子(诸子集成第5册).中华书局:1954.12:1.
⑥刘勰.文心雕龙.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1997.5,第1版:152.
⑦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第2版:99.
⑧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商务印书馆出版,2014.8,第3版:147.
⑨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588.
⑩濮侃.辞格比较.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1983.9:131.
{11}吕祖谦.古文观止.《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首《古文关键总论·论作文之法》.
{12}黎运汉.汉语风格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8.
{13}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11,第2版:3292.
{14}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6,第1版:1735.
{15}钱熙柞,校.慎子.《诸子集成》第五册.中华书局,1954.12:5.
{16}钱熙祚,所校.慎子.诸子集成第5册.中华书局,1954.12:3.
{17}钱熙祚所校.慎子.诸子集成第5册.中华书局,1954.12:8.
{18}转引自谭家健,郑君华.先秦散文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6:281.
{19}钱熙祚,所校.慎子.诸子集成第5册.中华书局,1954.12:9.
{20}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中华书局,1958.9:309.
{21}转引自谭家健,郑君华.先秦散文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6:282.
参考文献:
[1]程伯钧.论说文[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
[2]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童庆炳.文体与文體的创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4]章学诚.文史通义[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88.
[5]钱熙祚,校.慎子·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54.
[7]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1997.
[8]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4.
[10]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11]周振甫.中国修辞学史[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91.
[12]濮侃.辞格比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14]黎运汉.汉语风格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1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6]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7]谭家健,郑君华.先秦散文纲要[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