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数学有效探究活动的策略研究

2017-04-14 02:38臧春阳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探究活动初中数学策略

臧春阳

[摘 要] 關于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最基本是要建立在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 数学老师为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就需要善于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也要多为学生提供进行数学教学的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掌握一定的知识技巧. 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应提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勤于动手、互动合作学习的习惯,并能掌握一定的数学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有效;探究活动;策略

就目前而言,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存在很多不理想的地方,教学过程也仍是过于呆板、僵化,老师也只一味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教学内容过于单一、陈旧,没有趣味性. 而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和老师也过于看重成绩,这也是应试教育的弊端. 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其他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处于弱势的境地,这也是当前教育所需进行改革的地方之一. 本文,笔者也对初中数学教育的自主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进行探讨,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培养.

现今数学探究活动的弊端分析

在素质教育的执行下,很多教师也意识到以前在数学教学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因而在新的课程教学中,他们也会更注重课堂的多样化,多组织实践活动,通过理论知识与课堂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将知识理解得更透彻,也引导开发他们多样化的思维方式. 但是在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仍会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存在的问题也使得活动的有效性远远低于教师的期望值. 下面我们就分析其中存在的几点弊端.

弊端一:无组织计划地组织探究活动

在数学课程中,很多教师希望打破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就会在课程中强调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探讨学习. 但是这样也根本达不到学习的有效性,因为此时的学生既没有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也在讨论中存在一定模糊性,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只是单听老师的探究而探讨. 分析:对于组织探究活动的最直接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多自主学习,并能掌握一定的知识技巧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小组探究学习,也只是营造一种表面上很热闹的学习氛围,实则上的所需的教学效果并没有体现出来,这样不仅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也实现不了我们所需的教学目的.

弊端二:无明确定位地组织探究活动

当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也只是让学生分组进行学习,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任务,再加上初中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合作学习的技能也存在缺陷,也没有很强的自控性,使得学生之间各行各事,并不能很好地对问题进行探究. 分析: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分组情况进行把握,同时要对学生的分工合作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并能对整体的探究活动有一定的把控,避免学生陷入混乱的状况,加之初中生的心理状态很容易浮躁,没有一定的自控力,所以,教师只有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才能避免让探究活动仅仅存在于形式过程上.

弊端三:无主动要求地组织探究活动

在组织探究活动过程中,一般都是分组练习,但是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有些学生不善言辞,有些则是佼佼者,因而在最后的归纳总结发言上也存在一个人的想法就代表整个小组意见的情形. 分析:学生之间肯定会有差异,如果一味地在这样的小组中练习,那就会使理解的始终理解了,没有理解的也始终没能理解,并且,长时间存在一人发言,也使得学生之间容易存在分歧,产生矛盾,而真正开展这些探究活动的意义也就体现不了,因为不能发挥出我们每个学生的作用,大家也得不到实质性的参与,也就体现不出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实施数学有效探究活动的策略

1. 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科学分析,选择合适的探究活动

组织数学探究活动首先就需建立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上,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学会自我分析、解决问题,从而体会出组织探究活动的目的.

案例1 对于“工程问题应用题”的教学,例如:“一项工程中,甲单独做需要5天就能完成,乙单独做则需要8天才能完成,若甲、乙两人共同合作则需3天完成,假设甲先工作3天,剩下的工作由乙完成,请问乙还需几天才能完成?这道题首先我们应该确认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即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用单位“1”来表示. 虽说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很少,但是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其他同类的问题:假设总共有100块砖,甲单独运需要5次,乙单独运需要8次,那甲、乙合作需几次完成?面对问题的提出,首先我们可以将问题转化为我们常见的题目,然后一步一步分析,最终在分析的过程中为我们所需解决的问题打好基础,也能让学生体会问题的解决方法,让他们以后可以自主学习,得到自我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也能在引导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达到组织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2. 创建合适的数学情景,在情景中引导探究活动

情景问题,就是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根据合适的环境选择正确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情景引导问题,也是让我们在信息的来源中作为知识学习的载体,让情景产生知识,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可靠的知识背景和有利的环境基础.

案例2 在我们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这一节时,教师为让学生能理解分式的性质,可设计这样的情景问题:成立的条件是______. 让他们能充分体会出分式的基本性质,这也说明要想使整个分式有意义,就必须保证等式两边的条件需求,同时也要确保分子、分母都有意义.

通过情景分析问题,就分式的基本性质这一节的理解,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知识是融合在一起的,也存在一定的条件,只有在满足整个分式有意义的前提下,才会使最终的答案存在价值,这也教会学生要多思多想,要掌控大局.

3. 提供有效的辅助教学工具,保证探究活动的整体有效性

能否使探究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有时也需要利用辅助的教学工具来完成. 在探究活动中,提供的辅助性教学工具需具备三点要求:一,要能方便学生使用,同时没有危险性;二,要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于使用外界的力量完成;三,在使用中不可产生其他影响结果的因素.

为了确保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就需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才能让所学的知识牢记于心. 有效的课堂,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也能推动课程的完善化,学生也能跟上教师讲解的步伐进行学习,理解知识,没有通过刻意的安排,才会让学习过程显得更自然、更真实. 同时,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要通过体会其中的发展历程,让学生学得更扎实,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

控制整体的探究步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解决数学问题不是只解决单一的问题,而是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如何探究问题,如何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并能在探究的过程中,针对自己的疑问、困难,能有一个良好的处理方式.

案例3 对“有理数乘方”这一节的学习,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式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知这就是有理数乘方,并能感知其性质、解答思想等. 例如:在一个棋盘上放米粒(也可用其他有效东西代替),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依次逐渐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那第64格应该是多少粒米呢?通过问题的导入以及学生的动手推理演示,教师再引导出有理数乘方的知识,这比单一的讲解有趣,也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通过乘方现象说明乘方的力量是无穷大的,虽然看起来只是简单的重复,实际上最后的结果也是让人惊喜的,也告诫我们的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只有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最后的成功一定会让我们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通过自己的操作推理之后,学生能更深层次体会“乘方”精神,教会他们学习的道理. 也为学生提供一个趣味化的课堂模式,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和感悟来感知知识的力量,为他们创建更有力的学习环境.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不能只拘泥于课本上知识点的讲解,也要通过延伸教学,让学生把探究学习的精神应用在自主学习上. 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才能知道如何去剖析问题,也让学生都乐于分享自己探究的历程. 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更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打破传统教学的呆板、无味. 让大家在交流中,不仅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也可获得别人的见解,充分在展示探究学习的趣味性时,也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和疑问,多层次地了解、分析问题,才会了解得更透彻更清晰,也才会有更深的理解.

猜你喜欢
探究活动初中数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数学探究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体会
在主题式探究实验中构建生物学概念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