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静,张礼敬,陶 刚
(南京工业大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随着中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凸显,主要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变,人口迁移,造成了城市人口、经济和资源高度集中。人类生产经营活动逐渐扩大而事故频繁发生,如“8·2昆山工厂爆炸事故”、“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等,这恰恰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紧密相关。沿海城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驱力量,其本身较内陆城市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近年来工业的迅速崛起及城市的扩张,更是使城市暴露于复杂的灾害系统之下,这加剧了沿海城市面临灾害的风险。
国外关于城市安全评价的研究,兴盛于20世纪末十年至21世纪最初五年,该时期恰恰是全球风险与危机事件发生最为频繁的时段,相关研究主要从城市防灾减灾着手,注重城市危机管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研究体系[1]。如联合国发展计划署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开展了“灾害风险指标(DRI)”计划[2]、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Pro Vention联盟共同完成了“自然灾害热点(Hotspots)计划”[3],这些研究首次展示了全球灾害风险的样貌,为城市灾害风险研究提供了思路。2005年国立哥伦比亚大学与美洲开发银行合作的“美洲计划(Americas)”[4]中,对次国家级的省、城市进行了灾害风险的案例研究;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对美国各级别行政区,分别进行飓风、地震和洪水灾害的单一灾种评估,进而得到综合评估结果[5]。
国内城市安全评价研究主要着重于自然灾害、公共安全、火灾、技术事故、生态安全、应急能力等方面,在评价方法上,大多是基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及受灾体的脆弱性进行评价,定性研究占主导地位,定量评价研究不多[6],如史培军等依据灾害系统理论,构建了城市脆弱性评价体系,划分了中国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等级[7];翁韬提出了安全等级“层级叠加”原理,研究了城市区域性重大事故风险评价技术,划分了城市区域社会风险等级[8];许佳华等以大连市为例,建立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体系,并划分城市区域火灾风险等级[9];方曼等通过对城市与安全生产的理解,构建了城市安全生产风险体系框架,对北京市安全生产趋势进行了初步预测[10]。
由于城市风险因素涉及较广,目前的大多数城市灾害研究着重于自然灾害及公共安全,着重于灾害理论中的致灾因子及承灾体的作用,将风险要素综合,得到综合致灾因子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评估最终风险等级或指数[11-12]。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生产技术的提高,安全生产事故较自然灾害更加频繁,沿海城市由于其自然特性及工业迅速崛起的现状,更是首当其冲。以往年事故发生频率及后果作为致灾因子危险性的城市安全评价,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城市潜在的风险,因此根据安全生产事故的特点,将孕灾环境理论拓展到安全生产事故,研究沿海城市安全生产事故孕灾环境,梳理沿海城市安全生产事故孕灾环境因素,将孕灾环境分为自然、人类和技术3大类,建立沿海城市安全生产事故孕灾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某城市为例,进行实际探讨。
目前,对于灾害理论的研究可分为致灾因子论、承灾体论、孕灾环境论及区域灾害系统理论。根据区域灾害系统理论,事故是区域内致灾体、受灾体、孕灾环境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即事故是由不确定因素导致孕灾环境变化,形成致灾体,进而作用在受灾体上的产物。孕灾环境论主要从区域环境的变化来研究灾害的形成,对于区域内存在多种灾害时,孕灾环境的研究更能体现区域内各因子相互作用的致灾机制。史培军在自然灾害理论中,将孕灾环境分为自然和人为2类,从广义上来说,自然环境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人为环境则分为:技术圈和人类圈。本文将自然灾害的孕灾环境理论拓展至生产安全事故孕灾环境,二者有一定的交叉。对于自然灾害,其孕灾环境主要受大气、水、岩石、生物圈等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为环境为辅,如泥石流的发生是由于水圈、岩石圈的不稳定性导致的;而对于生产安全事故,其孕灾环境主要受技术发展及人类活动等人为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灾害本身为生产安全事故的孕灾环境,如作业场所未安装避雷针情况下,由于雷击导致的火灾事故,其孕灾环境为自然环境与人类圈的生产经营活动,根本原因为人类预防措施不到位,为生产安全事故。
孕灾环境探讨的是城市生产经营活动中面对的危险因素,不同于通过事故后果与频率因素的城市安全评价,已发生的事故及造成的后果不能代表城市当时所面临的风险状况。孕灾环境主要探讨未发生事故前的风险因素,体现的是城市生产经营活动中潜在的风险分布,为政府安全监管提供依据。
1)人口密集、经济中心
沿海城市是人口聚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区域和战略中心。
2)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
沿海城市多发、易发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台风、风暴潮、地震、海啸等,这些灾害往往作用区域广、后果严重,厂房毁坏、危化品泄漏、交通中断、掀翻渔船等严重阻碍沿海城市安全生产发展进程。高频率、高强度的自然灾害以及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是沿海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
3)化工、重工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由于沿海城市的地理优势,其临港重工业、化工业的发展尤为迅速,化工及工业园区的快速崛起,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加剧了沿海城市面临的风险。
4)海洋资源丰富、发展特色海洋渔业
沿海城市的海洋资源丰富,海洋渔业的发展也是其特色之一,渔船若遇海上大风、恶浪等恶劣海况,极易造成船毁人亡,而航道堵塞发生的碰撞事故,也严重影响正常生产进程。
目前,我国最为突出的城市灾害是地震、道路交通事故、化学事故、次生化学灾害等,分别涉及到岩石圈、技术圈、人类圈。特别说明的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人类预防措施不到位或失误,进而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属于安全生产事故。故将安全生产事故孕灾环境影响因子分为自然因素、人类因素、技术因素。沿海城市安全生产事故孕灾环境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
图1 沿海城市安全生产事故孕灾环境影响因素Fig.1 The impact factors of disaster-pregnant environment in coastal city
1)自然因素:沿海城市是自然灾害易发、频发地区,自然灾害往往不可控或未加控制,沿海城市面临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有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其主要灾害威胁包括水圈与岩石圈作用下的洪水、海啸;水圈与大气圈作用下的台风风暴潮、暴雨、雷暴、大雾;岩石圈作用下的地震、泥石流等。
2)人类因素:城市是由多个系统组成的整体,其基本特征是人口、建筑物、物质和精神财富高度集中。人是城市的主体,人类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价值、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自身所处环境带来了威胁。据调查,约70%的事故是由于人为管理不当或操作失误造成的。人类圈因素包括人口变化与文化发展程度等。
3)技术因素:科学技术发展在给城市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小觑的风险。技术圈孕灾环境与生产系统息息相关,包括工矿商贸、交通系统、城市生命线、人员聚集场所等。如化工业在为城市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可能出现泄漏,进而导致火灾爆炸或环境污染的风险;城市道路的开发及汽车业的发展,使道路交通事故频发;大型商业中心的开发,形成了高密度人流,增加相关事故失控的风险;城市燃气管道屡屡出现泄漏爆炸事故;随着城市规划不断扩大,建设施工数量增加,建筑行业伤亡事故屡有发生。这些技术风险的种类复杂且客观存在,具有隐蔽性强、潜伏期较长等特点。不同于自然灾害,技术事故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亦可以由人类主观能动性来限制风险的大小。但是,随着人类追求现代文明的步伐,新的技术风险必然会出现,如何预防技术事故带来的灾难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难题之一。
城市安全生产事故孕灾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减少主观任意性,采用理论分析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构建沿海城市孕灾环境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该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因子层、子因子层、指标层等4个层次组成,初步选取了3个因子层、12个子因子层及29个指标来评价城市安全生产风险现状,较全面地考虑了风险评价的各个要素和环节。
表1 沿海城市孕灾环境指标体系
为了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相关性分析计算2个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删除相关系数大的评价指标,进而消除评价指标所反映的信息重复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相关性分析步骤如下:
3.2.1 筛选前的标准化处理
利用式(1)和式(2)将原始数值进行极值标准化处理。
(1)
(2)
3.2.2 2指标间的相关性系数计算
根据相关性系数计算公式,如式 (3)所示。
(3)
式中:rij代表第i个指标与第j个指标的相关性系数,xki为第k个评价对象第i个指标标准化后的值,xl为第i个指标的平均值。
3.3.1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分别将各层次因素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如表2所示,A为B上一层次因素,此矩阵表明BN与上一层次的Ak有关。向有关专家咨询打分,不同的重要度赋予不同分值,根据T.L.Saaty的1-9标度法进行打分,如表3所示,最终得到判断矩阵,计算其矩阵特征根及正规化特征向量,最后通过一致性检验,即该层次指标的权重值W。
表2 判断矩阵的形式
表3 T.L.Saaty的1-9标度法
3.3.2 指标数据标准化
由于指标数据性质与量级的不同,同上述相关性分析,利用式(1)和(2)将原始数值进行极值标准化处理。
3.3.3 综合风险计算
再使用式(4)进行综合风险计算。
(4)
选取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濒临南黄海的某县为例,该县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县市之一,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地理区位优势与政策红利,工业经济迅速起步,形成了以纺织服装、劳保手套、石油机械、化工医药等为代表的传统支柱产业。在迈入21世纪后,该县转向沿海开发,兴起数个工业园区,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港口物流等产业。
本次评价选取2014年该县各镇区相关数据,数据来自实地调研、年鉴、统计年鉴、人民政府网站。
4.2.1 指标数据标准化
根据所列指标类型,将正向指标带入式(1),逆向指标带入式(2),得标准化处理后的值,如表4所示。
4.2.2 相关性分析指标筛选
将表4标准化结果栏中数据,按因子层关系,两两带入式(3),计算结果反映了2个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越大,说明2个指标间的相关程度越高,其信息重复率越大,根据经验,对于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0.9[13],即可认为2个指标信息重复,可以删除其中1个指标,保证筛选出的指标体系反映信息不重复。
结果表明:子因子层-工矿商贸中,重大危险源(D1)与危化企业(D3)相关性系数为0.99;子因子层-交通系统中,航道密度(D12)与危货运输船舶拥有量(D14)相关性系数为0.92;其他指标相关性系数均低于0.9,说明D1,D3指标信息重复,D12,D14指标信息重复,所以剔除指标D1和D14两个指标,获得27个指标。
通过发送问卷向有关专家咨询打分,计算其矩阵特征根及正规化特征向量,最后通过一致性检验,即该层次指标的权重值(见表1),将标准化后的标准值与权重值代入式(4),即可得到城市安全生产风险评估结果,评估结果如表5所示。
表4 评价指标部分原始数据及其标准化结果
表5 风险评价结果
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制作安全生产风险图,如图2所示,将安全生产风险分为10 个等级(风险评价指数 0~1 之间,每隔 0.1 为1个风险等级)。等级最高的是镇区13,为七级风险区;其次是镇区1,为六级风险区;镇区3、镇区4为五级风险区;镇区2、镇区7、镇区8、镇区9、镇区11、镇区14为四级风险区;镇区12、镇区10、镇区6、镇区5等级最低,为三级风险区。
从图2 可以看出:该县风险等级总体处于中等到中下段,指数相差有些差距,等级最高的镇区13因具有集中性化工园区及旅游度假区且交通较为发达,经济发展迅速,技术风险占据相当高的比例;其次为中心城区,即镇区1;风险分布从中心城区向外呈辐射递减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作为发展中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工商贸企业集中、人员密集场所多、交通道路及各种管线密集,又因该县发展港口经济,且沿海地区较之内陆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使得沿海地区风险高于内陆地区风险。
图2 安全生产风险分布Fig.2 The risk distribution map of disaster-pregnant environment
1)构建基于孕灾环境理论的安全生产事故风险评价体系,包括技术因素、人类因素、自然因素在内的27个评价指标,反映了沿海城市在工业高速发展中所面临的风险现状。
2)以江苏省东南部某沿海县为例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县各区域安全生产风险等级总体处于中等到中下段,镇区13风险等级最高;其次为中心城区,即镇区1;整体风险分布从中心城区向外呈辐射递减趋势。
3)基于孕灾环境的沿海城市安全生产事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沿海城市安全生产事故风险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且更能反映出城市工业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安全现状及潜在危险性。
[1 ] 赵运林, 黄璜. 城市安全学[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2]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A global report reducing disaster risk:A challenge for development[R].New York:UNDP, 2004, 1-144.
[3] Dilley M.,Chen R. S.,Deichmann U, et al. Natural Disaster Hotspots:A Global Risk Analysis Synthesis Report[R].Washington DC:Hazard Management Unit, World Bank, 2005, 1-132.
[4]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Colombia university.Indicators of dizaster risk and risk management program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R],2005.
[5] Buriks, Carla, Bohn, et al. Using HAZUS-MH for risk assessment: how to guide[J]. 2004.
[6] 郭汝, 唐红. 我国城市安全研究进展及趋势探讨[J]. 城市发展研究, 2013, 20(11):100-106.
GUO Ru,TANG Hong.Research on 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the research of urban security in China[J].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2013,20(11):100-106.
[7] 史培军. 四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 自然灾害学报, 2009, 14(5):1-9.
SHI Peijun.Theory and practice on disaster system research in a forth time.[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2009,14( 5):1-9.
[8] 翁韬, 朱霁平, 麻名更,等. 城市重大危险源区域风险评价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 2006, 8(9):80-84.
WENG Tao,ZHU Jiping,MA Minggeng,et al.A study on regional assessment of risk of urban major hazard[J].Engineering Science,2006,8(9):80-84.
[9] 许佳华, 杨大伟. 城市区域火灾风险综合评估方法研究[J]. 建筑科学, 2010, 26(9):65-69.
XU Jiahua,YANG Dawei.Study on city fire risk evaluation method[J].Building Science,2010,26(9):65-69.
[ 10] 方曼, 邢涛, 王瑜. 北京城市安全生产发展趋势研究[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0.
[ 11] 史培军. 再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 自然灾害学报, 1996, 11(4):6-17.
SHI Peijun.Theory and practice on disaster system research in a second time.[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1996,11(4):6-17.
[ 12] Feischhauer M.Risk Assessment and Spatial Planning in France [R].ARMONIA Scientific Colloquium,Dortmund,4 April,2005.
[ 13] 曹利军, 王华东.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理与方法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1998, 18(5):526-532.
Cao Lijun,WANG Huadong.A study on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install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sessment index[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8.18(5):526-532.